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

   複有無量菩薩摩诃薩衆,從種種佛土而來集會。皆住大乘,遊大乘法,于諸衆生,其心平等,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摧伏一切衆魔怨敵,遠離一切聲聞獨覺所有作意,廣大法味,喜樂所持,超五怖畏,一向趣入,不退轉地,息一切衆生一切災橫地,而現在前。其名曰: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诃薩,如理請問菩薩摩诃薩,法湧菩薩摩诃薩,善清淨慧菩薩摩诃薩,廣慧菩薩摩诃薩,德本菩薩摩诃薩,勝義生菩薩摩诃薩,觀自在菩薩摩诃薩,慈氏菩薩摩诃薩,曼殊室利菩薩摩诃薩等,而爲上首。

   這一段介紹參加大會的大乘菩薩。“複有無量菩薩摩诃薩衆,從種種佛土而來集會”,又有很多的大菩薩從各個佛土來到淨土參加這次釋迦佛所開的深密大會。菩薩具有十種大德,據親光菩薩的解釋有四種:以十大釋十句經、依十地釋十句經、以十度釋十句經、以十願釋十句經。本文中用十大釋十句,以此說明菩薩的德行。

   一、精進大。“皆住大乘”,大菩薩發大乘心、發菩提心,以精進力上求諸佛妙理以自利,救度苦惱衆生,令出離生老病死等苦海以利他。

   二、因大。“遊大乘法”,“遊”是行的意思,行大乘法指行六度四攝等法。修大乘六度之因,大乘四攝之行,于因地中廣集福慧資糧,待因緣果滿,瓜熟蒂落,自然成就佛果。

   叁、所緣大。“于諸衆生,其心平等”,大菩薩對一切衆生皆以平等心對待,不對衆生起分別。菩薩有兩個特點:一、同體大悲:把衆生與自己看成一體,衆生有病就是我有病,衆生有難就是我有難,同時盡力幫助衆生解除種種苦厄。二、無緣大慈:無條件、無代價地幫助需要幫助、需要解救的人。

   四、時大。“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菩薩們不僅遠離了分別,同時又遠離了不分別,但又能夠做到種種分別。這就說明了大菩薩們能夠做到,雖然分別又不分別,雖不分別但是又能夠做到時時分別,這就是菩薩不住不著的境界。

   凡夫、聲聞、菩薩叁者之間的區別在于:凡夫分別執著,在分別的同時又有執著,分別之後對好的東西就想得到,壞的東西就厭惡,因而産生種種煩惱,造種種業、流轉生死,這是凡夫的特點。二乘不分別不執著,爲自己能證得涅槃,對一切法相都不分別,因爲不分別,所以也沒有執著。菩薩分別而不執著。因爲菩薩要度衆生,所以不但要精通佛法,而且還要精通世間法,所以菩薩要從五明處學,但又不能執著所懂得的東西,假如分別之後又執著那就成爲凡夫了。所以菩薩有分別而又不執著是一種不住的表現,分別之後又不住于分別。佛、菩薩、衆生皆有分別,其不同點就在于是否執著。《維摩诘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谛而不動。”菩薩能分別事情的好壞,但不會産生一絲半點的動搖。這就是菩薩“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的微妙境界。

   五、無染大。“摧伏一切衆魔怨敵”,“摧”即摧毀,“伏”即降伏,“魔”指四魔,即死魔、五蘊魔、天魔、煩惱魔,“怨”就是怨家,“敵”就是敵人。菩薩對衆魔、怨家、敵人都能摧毀他們,降伏他們。菩薩摧伏衆魔怨敵的方法是用無量道德和智慧去感化他們、降伏他們。

   六、作意大。“遠離一切聲聞獨覺所有作意”,這是說明菩薩的思想觀念。聲聞的觀念是證涅槃、了脫生死、修苦、空、無常、無我,這些是聲聞的作意。獨覺觀十二因緣悟得真理。而菩薩的作意與聲聞、獨覺的作意不一樣,菩薩的作意要成佛度衆生,利樂有情。作爲菩薩,不會再有聲聞獨覺的作意了。

   七、住持大。“廣大法味,喜樂所持”,“法”就是佛法;“味”就是體驗真如之後所産生的感受;“喜樂”就是歡喜快樂。指菩薩在修菩薩道的過程中,能夠得到極大的快樂。菩薩體驗真理所得到的法味,時時刻刻都是歡喜快樂的。

   八、清淨大。“超五怖畏”,怖畏即害怕。五怖畏即:一、不活畏。活就是生存,一個人在世間上生活得怎麼樣,是否富足?是否快樂?是否順利?這些是人們所擔心的。年紀大的人擔心是否有人贍養,衣食是否有著落?年輕的人又要爲學業、爲工作、爲家庭、爲人情世故而操勞奔波。世俗之人總是爲了衣食住行而奔忙,總在想如何改造自己的環境,爲了活得更好想盡辦法拼命地追求,怕自己活得不如他人。二、惡名畏。怕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名譽。人往往怕別人說自己的壞話,以致身敗名裂。有雲:君子好名,小人好利。一個人的名聲好壞對一個人的利益很重要,因爲名和利相輔相成。一個人如果名聲好,利自然隨之而來,這叫名利雙收,若名聲不好,誰會供養你呢?自然就無利可言。叁、死畏。對死的畏懼,大多數的人都怕死,因爲對生死沒有把握,對生死沒有透徹的認識,不知道死了以後會下墮到哪裏受苦,所以就特別怕死。四、惡趣畏。出家人相信因果,往往擔心自己死後會墮落在叁惡道,因而不敢胡作非爲,造諸惡業。事實上,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也確實很可怕,如果一個人因造惡業而墮在叁途,則不知何時才能再複人身,正所謂“一失人身,萬劫難複”,這難道不可怕嗎?五、怯衆畏。怯即害怕。一個人初次到公共場所露面,初次登臺演講,都會感到害怕,這就是怯衆畏。菩薩沒有上述五種怖畏,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泰然自若,無所畏懼,所以說“超五怖畏”。

   九、證得大。“一向趣入,不退轉地”,這句說明菩薩的果位境界。“趣入”即證入;“不退轉地”指菩薩修到八地之後就不會再退轉了。八地以後的菩薩無漏智慧相續不斷,有漏種子不再現行。大菩薩證果後不再退轉,所以稱爲“不退轉”。

   十、業大。“息一切衆生,一切災橫地,而現在前”,這句說明菩薩的事業。菩薩以利樂有情爲事業,斷除衆生的種種苦惱、種種災難、橫病、痛苦,令離苦得樂。

   以上依十大解釋經文中的十句,親光又依十地、十度、十願解釋菩薩十德,文字太過繁瑣,這裏不再詳錄,有深研者,可細讀圓測《解深密經疏》。

   “其名曰: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诃薩......曼殊室利菩薩摩诃薩等,而爲上首”,這十位菩薩是這次法會的代表。參加這次深密法會的菩薩有無量無數,在衆多菩薩裏,這十位最著名。他們代表大衆向佛陀請法,因爲佛陀說法要有人請問,然後佛陀才給予作答。這十位菩薩是大會的當機者,扮演提問的角色。十位菩薩名字的意義,這裏暫不一一解釋,後面每一品都有一位菩薩向佛陀提問,到時于每品中再分別解釋其名之意義。

  勝義谛相品第二

   上面講完的序品,在全經的叁分中只是序分部分。序分僅僅拉開了解深密法會的序幕,還沒有涉及到法會的正式內容。勝義谛相品是本經的第二品,正宗分從這一品開始,才開始進入正文的內容,所要討論的是佛教的尖端問題--勝義谛相。

   勝義谛與世俗谛合稱爲二谛。二谛在佛法中很重要,佛陀一生說法都是根據二谛而施設一切言教。《中論·四谛品》中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者世俗谛,二者勝義谛。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佛陀法,不知真實義。”十方諸佛都是依二谛爲衆生說法。如果不了解二谛的內涵,以及二谛之間的關系,那就無法認識佛法的真實含義。可知二谛在學習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谛者,一是世俗谛,二是勝義谛。先說世俗谛。世,遷流變化義;俗,粗顯覆障義,爲凡夫衆生所認識的境界。凡夫衆生以粗躁的妄識,只能緣虛妄顛倒的境界,這種虛妄的境界對勝義谛具有覆障義。比如所緣的桌子、椅子等一切六塵,桌子、椅子等塵境是因緣和合的假相,但在世人的認識中,卻非常實在,甚至誤以爲,它們具有獨存性、恒常性、不變性。並根據每個人的價值觀念,妄生美醜等分別。桌子、椅子等六塵,是世人普遍公認的客觀真實,所以叫世俗谛。

   再說勝義谛。勝義有幾重意思:一、勝即勝智,義即境界。勝智是殊勝智慧的簡稱。勝智的境界,也就是真如。有情所緣的境界雖然千差萬別,但凡夫衆生依妄識所緣的境界,大體是虛妄的。唯依勝智才能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即真如境界。二、勝即殊勝,義即義利,利是好處,殊勝的義利指涅槃。一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以得到什麼爲最大的好處呢?得到錢或者官位也算是得到了好處。然而,根據佛法來講,名利的好處只是暫時的,並不能徹底地解決人的生老病死、輪回等諸大苦。只有證得涅槃,才能解除人生諸苦的逼迫,才是人生最完美的結局,最無比的快樂。因爲錢再多有用完的時候,官做得再大終究難免一死;所以,只有證得涅槃才堪稱爲最大、最殊勝的好處。修行者之所以追求涅槃,就因爲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最殊勝的義利。叁、勝義即聖道。聖道,指通往涅槃城的無漏智慧。從以上叁點可知,勝義一名包括無漏智、真實境、及涅槃果叁義。佛教中講勝義,有時指真如,有時指涅槃。但在此品中偏指真如境界。無論真如或涅槃,都是聖人以勝智證得真實不虛的境界。而勝義谛與世俗谛的特征截然不同,勝義谛是聖人的境界,世俗谛是凡夫的境界。

   勝義谛相品,是佛陀爲我們凡夫衆生開示勝義谛的內容。本品從四個方面說明勝義谛相:一、離言無二相。離言,超越語言概念;無二,二指相待的二邊,勝義谛相超越二邊的相待性。二、超尋思所行相。勝義谛超越思維的領域。叁、離一異性相。說明勝義谛與世俗谛的關系,非一非異。四、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谛具有普遍、平等、無差別的特征。

  

  甲一、離言無二相     

  乙一、如理請問

   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诃薩,即于佛前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诃薩言:“最勝子!言一切法無二,一切法無二者,何等一切法?雲何爲無二?”

   如理請問菩薩是這次法會中的一位大菩薩。菩薩的名稱有著深刻的含義,讀經時,對菩薩的名字不可以忽略過去。比…

《解深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