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意即只有佛与佛才能彻底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相。
二十、无尽功德。“尽虚空性”,虚空充满整个宇宙,无所不在。佛的智慧和法身就像虚空一样,无所不在,所以说尽虚空性。虚空比喻佛所证得的实相、悲智、愿力,无穷无尽,平等一味。
二十一、究竟功德。“穷未来际”,佛的智慧像虚空一样无所不在,所以佛的利生事业也是穷未来际,没有间断;佛的智慧功德无尽,所以利乐有情的度生事业也没有穷尽。
甲五、法会听众
乙一、声闻众
与无量大声闻众俱:一切调顺,皆是佛子,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戒善清净、趣求法乐;多闻闻持,其闻积集;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捷慧、速慧、利慧、出慧、胜抉择慧、大慧、广慧、及无等慧,慧宝成就。具足三明,逮得一切现法,乐住,大净福田,威仪寂静,无不圆满;大忍柔和、成就无灭,已善奉行,如来圣教。
序品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前四种已经讲完,现在讲第五个方面的内容。这部分主要是介绍听众,这次法会的听众有二类,声闻众和菩萨众。为什么经中先说声闻,后说菩萨呢?根据《大智度论》讲有四个理由:一、常随佛:声闻众经常跟随在佛陀身边,通常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些人是佛陀的常随众。菩萨则不同,他们不一定常随佛陀。二、形同佛:在形象上声闻与佛一样,剃除须发,身披袈裟。菩萨众的身份多样,有的当国王,有的为长者,不一而足。声闻众形同佛,坐在佛的面前,在法会上显得很整齐。三、烦恼尽:声闻众的烦恼已经断尽成为罗汉,而一般菩萨则没有断尽烦恼。四、欲令亲受佛法,舍小向大:声闻众的智慧没有菩萨众强,让他们坐的时候靠近佛陀,佛直接给他们灌输大乘经典,令他们听闻大乘法之后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就佛果。因为以上四个理由,所以在经文中先讲声闻众后讲菩萨众。
“与无量大声闻众俱”,“无量”,指数量之多,参加法会的大声闻众有无量之多。“大”,声闻众中有大声闻与小声闻之分,证前三果的名小声闻,证四果阿罗汉的名大声闻,“大声闻众”就是指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圣人,他们听闻佛说四谛法而悟道,所以称为声闻。“众”是僧义,一人不能称僧,三人以上才能称为僧。“僧”,确切翻译应该是和合众,有高度团结和谐的和合众称为僧团,这可以从六和精神体现。六和就是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
身和同住。大家同住在一起,行动一致,有集体活动时统一参加。寺院中每天过堂、上殿、布萨、结夏安居、自恣等,不参加就犯别众过,就是不和合的表现。这叫身和同住。
口和无诤。“诤”就是吵架。在一个僧团里共同生活,大家不能吵架,如果在佛法的理解上各有不同的观点或建议,可以提出来讨论,可以各抒已见,而不能为了一些枝末小事吵骂不休。
意和同悦。“意”指精神、思想。大家同住在一起,在思想上必须以善意的精神彼此相持,不能有敌意或恶意。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的,共同修行,共同了生脱死,共同弘扬佛法,共同广度众生。有这么多的共同理想和目的,应该把个人的得失统统抛开,这就是意和同悦。
所谓出家,一般人认为离开家庭就叫出家。所以很多人出家后,宗派观念、家庭观念都很强,师兄弟、师伯、叔、徒、侄等观念很严重。而真正出家,这些观念都不能有,不但要远离世俗的观念,同时还要远离世俗的习惯,要不然与在家人没有两样。假如出家之后照样有这样的世俗观念和习惯,那么僧团只能四分五裂,各拉帮派,谁也不买谁的账,这就不是意和同悦了。
戒和同修。戒指戒律,是僧人言行的准则。僧团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即使佛陀在世时的原始僧团也没有说谁是领袖,大家都依戒律而生活。如果有人犯戒,僧团就集会,为他做羯磨法,集中大众一起来为犯戒者忏悔,对犯戒者进行批评,忏悔之后就清净安乐了。一个人做错事犯戒之后,心里就不会安宁,而忏悔以后心里没有了负担,就会活得很自在、快活。
僧团中大家都要持戒,根据佛陀在戒律中的规定,出家要五年学戒,不离依止。何谓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呢?就是出家受戒后的五年之内,要跟着师父好好地学习、研究、修持戒律。师父是自己的依止师,一天到晚跟在师父的身边学戒,从行为上、思想上训练自己,通过五年的训练,才能够在僧团中独立生活,才会知道戒律中的开遮持犯,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所以在戒律中规定,一个僧人倘若不先学戒律,是不能学习经论的。因为戒是学佛修行最根本的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是一种修行的次第。
见和同解。见是知见、思想、观念。一个人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在认识上有新的体会或觉悟,就要讲出来给大家听,和大家共同讨论,让大家都能得到这种新的体会和认识,和大家同受法乐,这样大家才能进步得更快。还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知道的佛法让别人也知道,让别人也能得到快乐,这就是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利指利益、好处。僧团中有什么好处、利益时应该大家均分,共同享受,如施主布施财物时,要平均分享。由上所说的六和精神可知,僧团是一个很民主、很和谐的团体。经中所讲的大声闻众,在六和上都已经做得很好了。
“俱”,指诸大声闻聚集在一起。声闻众的人格特点有十三种功德。如下文所说。
一、心善调顺功德。“一切调顺”,调顺有二义。由断除一切烦恼,心得自在,所以名调顺;能随佛语回小向大,发菩提心,也叫调顺。想要得自在,先要调节好我们的心。凡夫众生无始以来之所以流转生死,就是因为心没有调伏好,所以有那么多的妄想执著,活得很痛苦。可以说,整个学佛修行的过程就是调伏心的过程。在《金刚经》中须菩提问佛“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这个道理。大声闻众已把心调好,把烦恼断尽,所以过得安详、自在;历代的祖师大德也是这样。所以对他们来说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过得特别地安详、宁静、自在。
二、绍隆佛种功德。“皆是佛子”,“佛子”指佛陀的弟子,包括两种人:一是随佛出家、闻法得道、从佛口生、从法化生的声闻众。大声闻众成就的业道称为圣道,圣道从佛陀的教法--四谛、三法印的力量中产生,所以说他们是佛子。二是菩萨,因为菩萨将来也能成佛,继承如来家业,弘扬佛法,转大*轮,所以也称为佛子。经中所讲的佛子虽然指声闻,但他们已回小向大,将来能继承如来家业,而且已经证得圣道,所以说他们是佛子。
三、心慧解脱功德。“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什么叫心善解脱呢?这是相对心不解脱来说的。凡夫的心没有得解脱,因为凡夫有种种烦恼。烦恼是扰乱义,能扰乱内心的宁静就叫烦恼。烦恼一词在经文有多种名。一名盖,众生的心性本来清净光明,但被烦恼所覆盖,清净失去了,光明也显不也来,所以烦恼就名盖;二名垢,垢即不净,心性本来干净,但被不净的烦恼掺杂进去,心性就混浊了,所以烦恼也叫垢;三名缠,众生的心性被烦恼缠缚,如同被绳索缠住一样,不能解脱,所以烦恼也叫缠;此外,烦恼还有障、缚等名。烦恼使我们内心失去宁静、清净、安详、自在,从而造业感果,流转生死。大声闻众则彻底断除了烦恼,解脱了烦恼的系缚,不为烦恼所缠,心里安详、自在,得善解脱,所以名心善解脱。
什么叫慧善解脱呢?慧指知见、思想。一个人在没有学佛前的思想往往是不正确的。知见有五类:1、身见:执身为我。过去中国佛学院明真法师写过一篇《身非我论》的文章,专门讨论色身不是我的问题。一个人最亲近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身体只是五蕴和合的假体,并不能代表我。但是一般人却执着身体是我,是我所有,所以人的一生都在为这个身体而奋斗,劳碌奔波,做五蕴和合色身的奴才。2、边见:执断执常称为边见。认为一切都是实在的,永恒不变的,这是常见;认为人死如灯灭,属于断见。外道执有个实在不变的真我也属于常见。3、邪见:拔无因果属于邪见。有人认为为善为恶没有因果报应,不管是好事、坏事,做了就算了,这就是邪见。佛教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丝毫不爽。4、见取见:把前面几种错误的见解认为是正确的,这种见解就叫见取见。5、戒禁取见:持不正确的戒律。如有的外道持牛戒,学牛吃草,认为做到像牛一样就能得到解脱;还有的外道持狗戒,狗吃大便他们也吃,认为这样就能解脱,就能升天。其实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些观念纯粹是错误的思想观念,所以学佛的人首先要树立正见。在八正道中第一个就是正见。所有的修行都要在正见的指导下,才能成就正果。
大声闻众在智慧见解上已经很正确了,已经没有任何错误的观念和见解,所以说慧善解脱。
四、戒善清净功德。“戒善清净”,要想了脱生死,就必须严持净戒,不去犯戒,就是戒善清净。或者说犯了能忏悔,忏悔则清净。大声闻众持戒清净,就是最微细的小戒也不会犯,所以名戒善清净。
五、求法乐功德。“趣求法乐”,“趣”指趣向,“求”即追求,“法乐”是对真理、禅定的体验。大声闻众所追求的是佛法的快乐。佛法的快乐包括对真理的体验,对禅定的体验。平常人追求外在身心刺激的五欲之乐--财、色、名、食、睡。大声闻已经认识到五欲之乐是不彻底、不究竟的,所以他们不去追求五欲之乐,而去追求法乐。
出家人应该追求的是出世间的法乐,远离红尘世间的五欲之乐。法乐不容易得到,因为它们的功效无法立竿见影,必须经过长时间好好地用功修行,慢慢地就能或多或少体会到一些法乐。假如不好好修…
《解深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