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讲记▪P9

  ..续本文上一页三细、六粗而流转生死。因此有的人就怀疑,一个人成了佛是否还会一念不觉,而退为众生呢?其实成了佛是不会再退为众生的。因为真如无始,无明无始,我们既具有无始的真如,同时也具有无始的无明,真如与无明没有开始。为什么会一念不觉呢?因为有无始无明,有了无明,才会一念不觉。怎样理解一念不觉呢?现前一念没有开始,无始以来念念不觉,从来没有觉悟过。因为有无始无明,它就障碍了真如智慧,使之不得显现,所以生三细,长六粗。学人修行,就是要在修行的过程中把造成一念不觉的无始无明消除掉。所以真正成佛以后,是不会再退转的。

   另一方面,佛所说的一切法胜过一切外道,佛教的真理能够破除外道的邪论,而外道的道理不能破除佛教的道理,不能转换和改变佛教的教义,所以说佛法是“不可转法”。

   七、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所行无碍”,佛的行为已达到无所障碍的境界。佛教认为人的行为可分为三个方面,身行、口行、意行,也就是行动、语言、心理活动,总称为三业。佛与凡夫的区别在哪里?凡夫处处有障碍,而佛陀则处处无障碍。《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悟,执以本心,为物所转。若能转达物即成如来。”众生有执著、有住的缘故,所以心为物所转;如来没有执著,心无所住,所以心能转物。如来见一切法平等平等,虽然懂得事物的好坏,但不会执著、取舍。众生若能不执著取舍,反过来,物就能被我们的心所转。心能转物与心被物转的关键在于心是否有执著。众生与佛的区别就在这里。

   怎么样才能做到不执著呢?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念。把一切看淡、看空了,就不会执著,不为物所转。所以,学佛应该以佛教的世界观作为我们的世界观,用佛的观念去看待一切问题,这样才会看淡一切。否则,学了佛之后,依然故我,仍然用老观念、习惯去生活,这样的话,当然会有执著、有痛苦。凡夫处处有障碍,其原因是把一切执著为实有。相反的,佛陀把一切看透了、看淡了,又成就了种种神通、智慧、功德,所以能不为八风所动,不为魔境所转,所作所为,没有障碍。

   八、安立正法功德。“其所安立,不可思议”,指佛陀所弘传的三藏十二部教理,这些教理是不可思议的。这可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思”即思维,“议”即以语言文字去议论。佛陀所说的真理,是佛出世以后告诉我们的,假如佛不出世,凡夫和外道对这些真理是无法思议的。二、佛陀言教所显示的真理,像真如、实相、法界等都不是凡夫众生的思维所能思想的,也不是我们的语言所能议论的,所以佛经说道“诸法实相”的时候,就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说不可思议。

   九、授记功德。“游于三世,平等法性”,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平等法性也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三世的理体就是平等法性、真如实相,这些,佛陀已经如实证得了。第二,佛陀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诸法事相,已彻底地了如指掌,对过去无量劫以前发生过什么、未来无量劫之后又将发生什么、现在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都能知道。这也就是佛教中所讲的天眼通、宿命通等神通。

   十、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其身流布,一切世界”,身指变化身、受用身。佛与众生不一样,凡夫众生在这里受生,就不能同时在天上受生,也不能同时到地狱里受生。佛陀就不同了,他可以同时在很多不同的世界里受生、转*轮、度众生,所以说其身流布,一切世界。各个世界都有佛陀示现的色身,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哪一个江里有水哪一个江里就能现出月亮,月亮只有一个,却能映现于所有的江水之中。佛菩萨的神通也是这样,只要众生有求,他们就能随类应身。

   十一、断疑功德。“于一切法,智无疑滞”,佛教把一切法分成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五位百法等,这些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一切法进行归纳,根据哲学的概念可以分为精神、物质、动物、植物以及宇宙的现象和本体。佛对这一切法皆了如指掌,毫无疑惑。世出世间的诸法,如有一法不能决了,就有疑滞,而佛已成就一切智智,所以对一切法善能决了,无有疑滞。

   十二、令入种种行功德。“于一切行,成就大觉”,一切行指佛陀的一切行为。佛陀出世说法,转*轮、度众生,都是为了使众生成就佛果。一代时教虽有三乘、五乘之分,但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众生成就佛乘。《法华经》说:诸佛世尊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为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十三、当来法生妙智功德。“于诸法智,无有疑惑”,这句话的意思从表面看来似乎与“于一切法,智无疑滞”的意思一样,其实并不一样。前句“于一切法,智无疑滞”的“法”字是对法的种类归纳而说,即佛陀对所有的法都能了如指掌。这里所说的“法”是针对众生的根机来说的。佛陀针对众生的根机,设立不同的教法,这样才能度生。经中记载:佛陀在世时,有一天,一个乞丐到祗园精舍出家,那天碰巧佛陀不在,舍利弗、目犍莲等大弟子运用神通观察之后,说他没有善根,不能出家,因为没有善根而出家是证不到阿罗汉果位的,因此叫他回去不要出家。这个人觉得很委曲、很痛苦,伤心得痛哭流涕。这时,正好佛陀回来,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佛陀运用神通观察后说他有善根,可以出家。于是佛就为他说法,他听法之后立刻证得阿罗汉果。舍利弗等见到这种情况都很纳闷,就问佛陀:您不是说没有善根的人不能证果,为什么他却能证果呢?佛陀说:你们只知道五百劫以内的事情,我观察他八万劫以前已种了善根。八万劫前,有一樵夫上山砍柴,遇到一只老虎,危急之中,念了一句“南无佛”,因此种下了善根。那个樵夫就是这位乞丐,现在他的善根成熟了,所以他一听到佛法就能开悟证果。佛陀是一切智者,所以能善于观察众生的根机,以种种方便善巧广度众生而无疑虑。

   十四、随类现身不可分别功德。“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佛陀示现的身相,凡夫乃至二乘的菩萨都不能测量,这可从两方面去理解:第一,身相显现不必通过分别,就能自然而然的随众生根机,示众生需要而现,如镜子映现万象一切,无心而现。如《普门品》中所说:“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第二,佛陀所现之身,有时是外道身,有的时候是国王身或菩萨身,有的时候还现坏人身干种种坏事,这些都不是凡夫所能推测出来的。

   菩萨度生方式有两种:一摄二折。菩萨尽量给众生好处,赋予众生一切利益,如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都属于摄的范畴。菩萨对我慢心重的众生,用种种方法令他折服。有些有点专长、有点技术的人,我慢心特别重,如搞文学的认为自己是个文学家很了不起;搞艺术的个性更强,他们的权威观念很重,高高在上,我慢十足,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不起的人,因此老是瞧不起别人。对这些人就应该采取折的办法。怎么样折服对方呢?就是要用你的智慧,用你的长处,使他觉得自己不行,觉得你确实比他好、比他能干、比他强,对你心服口服之后,再给他讲佛法的道理,这样他才容易接受,这种办法就叫做折。

   一般寺院的天王殿,中间的弥勒菩萨哈哈大笑,皆大欢喜,任谁来都表示欢迎;两旁的四大天王却是威风凛凛,尽管也表示欢迎,但是让人看了,自然要老老实实,不敢调皮捣蛋。这就包涵了摄和折两种意义。虽然说佛法无边,对任何人都可以包容,但是为了让刚强的众生同样受法益,还是必须用善巧的方法令刚强众生折服。所以说佛菩萨的行为不是凡夫所能测量的。不必说佛菩萨的行为,就是古来的祖师大德们的行为凡夫也是无法测量的。永嘉禅师在《证道歌》中说:“顺行逆行天莫测。”意思是说,佛、菩萨乃至祖师们的行为甭说凡夫不可测,就是天人也无法测量。

   十五、成就佛种不断功德。“一切菩萨证所求智”,佛所成就的智慧就是无上菩提,无上菩提的智慧是一切菩萨所追求、所必须得到的。这种智慧佛陀已经证得了,而菩萨还没有得到,所以说“一切菩萨证所求智”。

   十六、自性身分殊胜功德。“得佛无二,住胜彼岸”,“无二”就是一,指真理、法身,真理、法身是绝对的一。佛成就了法身之后就住最胜彼岸。彼岸有两种:第一,声闻乘的彼岸,证得阿罗汉果叫做彼岸;第二,佛之彼岸,成佛了名到彼岸。声闻乘所证的彼岸是解脱身,这种解脱身由烦恼断尽之后所显现,但缺乏功德和智慧;佛所证的彼岸是法身,不但断尽了烦恼,同时亦具足一切智慧和功德,故佛所证的法身被称为最胜彼岸,声闻乘所证的解脱身是一般的彼岸,而众生有生死所以称为此岸。最胜彼岸就是针对声闻乘的解脱身来说的。

   十七、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这是从如来的智慧和功用方面来讲。一方面佛陀所示现的自受用身、变化身与其它佛所示现的自受用身、变化身等不会混杂在一起,无有障碍。彼佛在此世界示现,此佛亦在此世界示现,但彼此的佛土不会混乱,这叫不相间杂。这是因为如来具备了解脱妙智。另一方面是佛陀对各种不同根机的众生演说不同妙法,能因机设教,因此称为“妙智究竟”。

   十八、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证无中边,佛地平等”,佛所证得的法性、变化、受用三种身,一味平等,没有中,也没有边,而且每一佛都是如此,佛佛平等。

   十九、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极于法界”,法界指法性。诸法实相在经中有很多不同的名称,如:法界、法性、法身、实相等。极于法界,指最极清净的法界,佛彻底地证得了法性。如《法华经》云:“唯…

《解深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