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讲记▪P8

  ..续本文上一页指闻思修。“大念”指学人通过听闻或见闻以后,对见闻的义理记在心上不会忘记,因此大念指闻;“慧”指思,有抉择分别的意思;“行”指修行;“路”指行动的所依。大菩萨的行动依赖大念慧行而成就,所以学佛的三个次第就是闻、思、修。单有闻而无思是不行的,还要在听闻的同时进一步分别、思维,因为有闻无思就不会形成自己的思想。若不听闻佛法而凭空瞎想,那也是不行的。故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闻有思之后,进一步对教理有所认识,把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通过思维、抉择,修行以后成为自己的人生观、宇宙观。比如说学习了唯识,能否以唯识的人生观、宇宙观来成就自己的人生观、宇宙观呢?如果只掌握理论,不依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言行,那么理论还是理论,自己还是自己,自己与道一点都不相干,还是依然故我,这就学不能致用。所以佛教提倡教观并行,解行并进。《教观纲宗》讲:“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所以在闻思之后,要实修。修就是既要有哲学的理论,又要有科学的实践,因为佛教既是哲学又是科学,同时,它既非哲学又非科学。

   经文中所讲净土中的大菩萨听闻佛法以后,形成自己的思想,并按此去实践,也就是依闻思修的实践过程作为学佛的道路。

   十六、辨乘圆满。“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净土中大菩萨们是修大乘殊胜止观法门而成就佛道。“止”就是定,将心专注一境,如念佛,将心念与佛号达到高度的统一就是止。“观”指慧,对所止之境了了分明,如念佛之时,念念分明,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号清楚不混就是观。无分别一心为止,有分别一心为观。比如说。看书看到一心不乱,任何外境都干涉不了,心不外弛就是止;然而你对书中的内容和义理,了了分明,这就是观。不单看书时是这样,平常吃饭、穿衣,行、住、坐、卧也是这样,所以说修行在日常生活中。菩萨有了止观的力量,定慧具足,就可以成就无上佛果,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如果能做到止观双运,也就可以生到净土中。

   十七、辨门圆满。“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入门”,净土中的菩萨依大空、无愿、无相的方法进入解脱大门。这三门在佛教中称为三解脱门。假如能认识到这三方面的真理,就能得解脱。所谓大空是指认识一切诸法都是空无自性的;无相指真如、涅槃,认识到真理是无差别的,那么就进入了无相的境界;无愿,是指无所追求,即对世间的五欲之乐都不贪着,不追求,舍弃种种欲望而达到无愿的目的,是为解脱之本。欲证得涅般,须先有此三个认识,这就是“看破、放下、自在”。对世间一切五欲要看破,看破后才能无愿,才能解脱。

   十八、依持圆满。“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净土的庄严是由佛菩萨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起来的,这个世界是由众生的业力招感的五浊恶世。经中说,地球刚形成时,光音天的人来到此处,当时他们的福报很大,相对来说依报也很完善。后来人心越来越坏,人的欲望也越来越大,这个世界也就越变越坏,越来越不清净了。而净土的宫殿是依七宝莲花建成的,莲花又由众多宝物合成,不像这个世界是依风轮、火轮而形成的。

  

  乙二、佛身功德

   是婆伽梵最清净觉,不二现行,趣无相法,住于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其所安立,不可思议,游于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于一切法,智无疑滞;于一切行,成就大觉;于诸法智,无有疑惑,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一切菩萨正所求智,得佛无二,住胜彼岸,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证明无中边,佛地平等,极于法界,尽虚空性,穷未来际。

   上面已经介绍了一十八种圆满,说明佛土的庄严,这里又以二十一种功德来阐明佛身功德的殊胜,赞叹佛陀的人格圆满。平常讲到佛陀时,一般人总觉得很玄、很抽象,虚无漂渺。到底佛陀是怎么回事?成佛之后又有哪些好处?这都是学佛者最关心的问题。出家学佛就是为了成佛,成佛之后不但没有烦恼,还会有种种神通,种种智慧,种种功德。这段就是描写佛陀的智慧、成就、功德、事业和神通。

   “是薄伽梵最清净觉”,最清净觉是总的概括说明薄伽梵的功德。佛陀为何称为最清净觉呢?这可以从二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佛的定义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在三乘中,声闻唯自觉,不能觉他;菩萨虽能自觉觉他,但不圆满,虽能利他,但在行为上亦有欠缺,唯有佛陀三觉具足,因此佛陀为清净觉者。另一方面,觉是对迷而讲的。凡夫有烦恼障和所知障,迷而不觉。障就是障碍,所谓烦恼障是指贪、嗔、痴等烦恼覆盖了我们本有的智慧,名烦恼障;所谓所知障,就是障所知。什么叫障所知呢?作为成佛来讲,佛是一切智者,世出世间的一切法都要知道,所以行菩萨道要从五明入手。五明包括了世出世间的一切学问,对这些知识的无知就是所知障。你不会书法,书法对你来说就是所知障;不会理解这部经,这部经的道理对你来说就是所知障,所以说所知障就是障所知。三乘中的声闻断除了烦恼障,但还有所知障;菩萨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还没有完全断净,所以他们的觉是不圆满的,还有染污的成份,唯有佛把二障种子彻底断除干净了,所以称为清净觉者。法相宗讲在修行的过程中,修到金刚道时,以金刚道的力量把二障断除干净,之后才能成佛。佛之所以称为最清净觉就是断尽了二障的缘故,声闻及菩萨对二障未断除尽净所以不能称为最清净觉。所以成佛的过程就是断烦恼的过程。这两句概括说明佛的功德,以下具体分别讲佛的功德,共有二十一种。

   一、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不二现行”,“二”是指事物的两个方面,或指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如生死与涅槃称为二,凡夫众生有生死就没有涅槃,证得了涅槃的圣人就没有生死,这两种境界是对立的。凡夫住生死,二乘圣人住涅槃,名二现行。不二现行是不偏向某一个方面,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这是佛陀及大菩萨的境界。如《维摩诘经》云:“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这就是一种不二现行的境界,因为有家眷必有执着,妻子与梵行又是对立的,而维摩诘居士却处居家而不执着三界,虽有妻子而不妨碍梵行。把两种对立的东西统一起来,这就是不二的表现。

   二、于有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功德。“趣无相法”,“趣”是趣向,趣向无相法。“无相法”指真如,宇宙人生的真理,没有差别的相。无相法也指涅槃,佛经里讲涅槃离十种相。所谓十相即:色、声、香、味、触、老、病、死、男、女。证得涅槃境界之后,是没有十相差别的。《维摩诘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维摩诘生病了,舍利弗等奉佛陀之命去探病。当时维摩诘房间里有一位天女,她散花供养大家。奇怪的是,花掉到诸大菩萨身上时,纷纷落地,而掉到舍利弗、迦叶等声闻众身上时,就沾在身上不落到地上,尽管他们用力抖动也抖不掉。天女问他们为什么要把花抖落?他们说这花不如法。天女说因为你们有分别,所以说不如法,如果没有分别就如法了。当时舍利弗就说:你没有分别,那你为何不变成男的?当时天女就使了一下神通,把舍利弗变成女的,而自己变成舍利弗的样子。这时天女问舍利弗为什么会变成女的?舍利弗自己也莫名其妙。天女就开示说一切诸法无男无女相,有其相皆是假相,非真相,一切法在于分别而有,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三、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住于佛住”,“住”是居处。佛陀如何用心?他的心住哪里?这与前面讲到薄伽梵住最胜光耀七宝的住不同,那是指住处。关于住有四种:一、天住:指欲界天的人住于布施、持戒、善心,欲界的人若能继续修这三种善行就能保持人身或生天上,所以佛教五乘中的第一乘就是人天乘。圣言法师把修五戒十善称为人天乘的护照。佛说人身难得,得人身如爪上尘,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又说:得人身如盲龟钻木孔。人身如此难得,如果能修布施、持戒、善心三种善行就能保持人身。二、梵住:色、无色界天住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因为修禅定和四无量心就能生色、无色界天,在那里不停地继续修持才能保持原位。三、圣住:指声闻独觉等住三三昧。“三”指空、无相、无住三解脱门;“三昧”指正受,在定中的正确感受。二乘人能观一切法空、无相、无住而证阿罗汉,证果后仍旧住在三解脱门中。四、佛住:佛住在大悲心中,普度一切群生,对众生时时充满着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四、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功德。“逮得一切佛平等性”,逮是得到义,佛陀对一切佛的平等性都已得到。佛的一切平等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佛与佛所证之法身平等平等,无有差别。二、佛与佛的利他事业平等,他们共同做着利益众生的事业,也就是受用身和变化身。利他平等,并非是说佛与佛所做的利他事业一样多,因为有的佛早已成佛,有的刚刚成佛,所做事业的多少当然会有差别。

   五、修一切障对治功德。“到无障处”,修我空慧,对治烦恼障;修法空慧,对治所知障,佛已彻底断除了这两种障,所以到达无障处,无障处是自由解脱的涅槃。障在佛教里的种类很多,有分别起之障,俱生起之障,有见惑、有思惑等。但总的说来是烦恼和所知二障。由上可知,成佛的道理很好理解,就是把我们人格缺陷的部分去掉就成佛了,因为佛是圆满的、没有缺陷的。

   六、外道诸魔不能退转功德。“不可转法”,不可转者,什么东西不可转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指佛所证的果位不会退转。佛教对成佛后转不转的问题争论很大。在真常唯心系中有“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之说,认为众生自性本来清净,只因一念不觉生…

《解深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