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指聞思修。“大念”指學人通過聽聞或見聞以後,對見聞的義理記在心上不會忘記,因此大念指聞;“慧”指思,有抉擇分別的意思;“行”指修行;“路”指行動的所依。大菩薩的行動依賴大念慧行而成就,所以學佛的叁個次第就是聞、思、修。單有聞而無思是不行的,還要在聽聞的同時進一步分別、思維,因爲有聞無思就不會形成自己的思想。若不聽聞佛法而憑空瞎想,那也是不行的。故古人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聞有思之後,進一步對教理有所認識,把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通過思維、抉擇,修行以後成爲自己的人生觀、宇宙觀。比如說學習了唯識,能否以唯識的人生觀、宇宙觀來成就自己的人生觀、宇宙觀呢?如果只掌握理論,不依理論來指導自己的言行,那麼理論還是理論,自己還是自己,自己與道一點都不相幹,還是依然故我,這就學不能致用。所以佛教提倡教觀並行,解行並進。《教觀綱宗》講:“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所以在聞思之後,要實修。修就是既要有哲學的理論,又要有科學的實踐,因爲佛教既是哲學又是科學,同時,它既非哲學又非科學。
經文中所講淨土中的大菩薩聽聞佛法以後,形成自己的思想,並按此去實踐,也就是依聞思修的實踐過程作爲學佛的道路。
十六、辨乘圓滿。“大止妙觀以爲所乘”,淨土中大菩薩們是修大乘殊勝止觀法門而成就佛道。“止”就是定,將心專注一境,如念佛,將心念與佛號達到高度的統一就是止。“觀”指慧,對所止之境了了分明,如念佛之時,念念分明,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號清楚不混就是觀。無分別一心爲止,有分別一心爲觀。比如說。看書看到一心不亂,任何外境都幹涉不了,心不外弛就是止;然而你對書中的內容和義理,了了分明,這就是觀。不單看書時是這樣,平常吃飯、穿衣,行、住、坐、臥也是這樣,所以說修行在日常生活中。菩薩有了止觀的力量,定慧具足,就可以成就無上佛果,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如果能做到止觀雙運,也就可以生到淨土中。
十七、辨門圓滿。“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入門”,淨土中的菩薩依大空、無願、無相的方法進入解脫大門。這叁門在佛教中稱爲叁解脫門。假如能認識到這叁方面的真理,就能得解脫。所謂大空是指認識一切諸法都是空無自性的;無相指真如、涅槃,認識到真理是無差別的,那麼就進入了無相的境界;無願,是指無所追求,即對世間的五欲之樂都不貪著,不追求,舍棄種種欲望而達到無願的目的,是爲解脫之本。欲證得涅般,須先有此叁個認識,這就是“看破、放下、自在”。對世間一切五欲要看破,看破後才能無願,才能解脫。
十八、依持圓滿。“無量功德衆所莊嚴,大寶華王衆所建立大宮殿中”,淨土的莊嚴是由佛菩薩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起來的,這個世界是由衆生的業力招感的五濁惡世。經中說,地球剛形成時,光音天的人來到此處,當時他們的福報很大,相對來說依報也很完善。後來人心越來越壞,人的欲望也越來越大,這個世界也就越變越壞,越來越不清淨了。而淨土的宮殿是依七寶蓮花建成的,蓮花又由衆多寶物合成,不像這個世界是依風輪、火輪而形成的。
乙二、佛身功德
是婆伽梵最清淨覺,不二現行,趣無相法,住于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其所安立,不可思議,遊于叁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于一切法,智無疑滯;于一切行,成就大覺;于諸法智,無有疑惑,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一切菩薩正所求智,得佛無二,住勝彼岸,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證明無中邊,佛地平等,極于法界,盡虛空性,窮未來際。
上面已經介紹了一十八種圓滿,說明佛土的莊嚴,這裏又以二十一種功德來闡明佛身功德的殊勝,贊歎佛陀的人格圓滿。平常講到佛陀時,一般人總覺得很玄、很抽象,虛無漂渺。到底佛陀是怎麼回事?成佛之後又有哪些好處?這都是學佛者最關心的問題。出家學佛就是爲了成佛,成佛之後不但沒有煩惱,還會有種種神通,種種智慧,種種功德。這段就是描寫佛陀的智慧、成就、功德、事業和神通。
“是薄伽梵最清淨覺”,最清淨覺是總的概括說明薄伽梵的功德。佛陀爲何稱爲最清淨覺呢?這可以從二個方面來理解。一個方面,佛的定義是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在叁乘中,聲聞唯自覺,不能覺他;菩薩雖能自覺覺他,但不圓滿,雖能利他,但在行爲上亦有欠缺,唯有佛陀叁覺具足,因此佛陀爲清淨覺者。另一方面,覺是對迷而講的。凡夫有煩惱障和所知障,迷而不覺。障就是障礙,所謂煩惱障是指貪、嗔、癡等煩惱覆蓋了我們本有的智慧,名煩惱障;所謂所知障,就是障所知。什麼叫障所知呢?作爲成佛來講,佛是一切智者,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都要知道,所以行菩薩道要從五明入手。五明包括了世出世間的一切學問,對這些知識的無知就是所知障。你不會書法,書法對你來說就是所知障;不會理解這部經,這部經的道理對你來說就是所知障,所以說所知障就是障所知。叁乘中的聲聞斷除了煩惱障,但還有所知障;菩薩的煩惱障和所知障還沒有完全斷淨,所以他們的覺是不圓滿的,還有染汙的成份,唯有佛把二障種子徹底斷除幹淨了,所以稱爲清淨覺者。法相宗講在修行的過程中,修到金剛道時,以金剛道的力量把二障斷除幹淨,之後才能成佛。佛之所以稱爲最清淨覺就是斷盡了二障的緣故,聲聞及菩薩對二障未斷除盡淨所以不能稱爲最清淨覺。所以成佛的過程就是斷煩惱的過程。這兩句概括說明佛的功德,以下具體分別講佛的功德,共有二十一種。
一、于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不二現行”,“二”是指事物的兩個方面,或指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如生死與涅槃稱爲二,凡夫衆生有生死就沒有涅槃,證得了涅槃的聖人就沒有生死,這兩種境界是對立的。凡夫住生死,二乘聖人住涅槃,名二現行。不二現行是不偏向某一個方面,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這是佛陀及大菩薩的境界。如《維摩诘經》雲:“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這就是一種不二現行的境界,因爲有家眷必有執著,妻子與梵行又是對立的,而維摩诘居士卻處居家而不執著叁界,雖有妻子而不妨礙梵行。把兩種對立的東西統一起來,這就是不二的表現。
二、于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趣無相法”,“趣”是趣向,趣向無相法。“無相法”指真如,宇宙人生的真理,沒有差別的相。無相法也指涅槃,佛經裏講涅槃離十種相。所謂十相即:色、聲、香、味、觸、老、病、死、男、女。證得涅槃境界之後,是沒有十相差別的。《維摩诘經》裏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維摩诘生病了,舍利弗等奉佛陀之命去探病。當時維摩诘房間裏有一位天女,她散花供養大家。奇怪的是,花掉到諸大菩薩身上時,紛紛落地,而掉到舍利弗、迦葉等聲聞衆身上時,就沾在身上不落到地上,盡管他們用力抖動也抖不掉。天女問他們爲什麼要把花抖落?他們說這花不如法。天女說因爲你們有分別,所以說不如法,如果沒有分別就如法了。當時舍利弗就說:你沒有分別,那你爲何不變成男的?當時天女就使了一下神通,把舍利弗變成女的,而自己變成舍利弗的樣子。這時天女問舍利弗爲什麼會變成女的?舍利弗自己也莫名其妙。天女就開示說一切諸法無男無女相,有其相皆是假相,非真相,一切法在于分別而有,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叁、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住于佛住”,“住”是居處。佛陀如何用心?他的心住哪裏?這與前面講到薄伽梵住最勝光耀七寶的住不同,那是指住處。關于住有四種:一、天住:指欲界天的人住于布施、持戒、善心,欲界的人若能繼續修這叁種善行就能保持人身或生天上,所以佛教五乘中的第一乘就是人天乘。聖言法師把修五戒十善稱爲人天乘的護照。佛說人身難得,得人身如爪上塵,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又說:得人身如盲龜鑽木孔。人身如此難得,如果能修布施、持戒、善心叁種善行就能保持人身。二、梵住:色、無色界天住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因爲修禅定和四無量心就能生色、無色界天,在那裏不停地繼續修持才能保持原位。叁、聖住:指聲聞獨覺等住叁叁昧。“叁”指空、無相、無住叁解脫門;“叁昧”指正受,在定中的正確感受。二乘人能觀一切法空、無相、無住而證阿羅漢,證果後仍舊住在叁解脫門中。四、佛住:佛住在大悲心中,普度一切群生,對衆生時時充滿著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四、于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逮得一切佛平等性”,逮是得到義,佛陀對一切佛的平等性都已得到。佛的一切平等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一、佛與佛所證之法身平等平等,無有差別。二、佛與佛的利他事業平等,他們共同做著利益衆生的事業,也就是受用身和變化身。利他平等,並非是說佛與佛所做的利他事業一樣多,因爲有的佛早已成佛,有的剛剛成佛,所做事業的多少當然會有差別。
五、修一切障對治功德。“到無障處”,修我空慧,對治煩惱障;修法空慧,對治所知障,佛已徹底斷除了這兩種障,所以到達無障處,無障處是自由解脫的涅槃。障在佛教裏的種類很多,有分別起之障,俱生起之障,有見惑、有思惑等。但總的說來是煩惱和所知二障。由上可知,成佛的道理很好理解,就是把我們人格缺陷的部分去掉就成佛了,因爲佛是圓滿的、沒有缺陷的。
六、外道諸魔不能退轉功德。“不可轉法”,不可轉者,什麼東西不可轉呢?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個方面,指佛所證的果位不會退轉。佛教對成佛後轉不轉的問題爭論很大。在真常唯心系中有“一念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之說,認爲衆生自性本來清淨,只因一念不覺生…
《解深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