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讲记▪P7

  ..续本文上一页否则,到时业报还自受。

   有人也许会怀疑,净土中怎么会招引这些人不是人,鬼不是鬼的鬼神进去呢?这样不是会给净土造成不安定的因素吗?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应该知道:净土中的天龙八部都是菩萨示现的,它们虽然是庞然大物,但没有嗔恨心,是佛菩萨变现出来的。如《弥陀经》里的鸟类,并非是真正三恶道的众生,也是阿弥陀佛示现的。这些天龙八部紧紧跟随着佛、菩萨,听佛说法,常常跟随在佛陀的身边。

   十、任持圆满。“广大法味,喜乐所持”,“持”,依赖、依靠,即维持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大凡一个人,假若没有依赖就无法生存了。那么,靠什么才能生存呢?佛经里讲一切有情依食而住。食有四种: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一、段食,即一段段地吃。我们每天三顿饭分为三段时间,即早、中、晚三餐。这种饮食习惯就叫段食,这是人们重要的饮食。二、触食。一个人单有饭吃不见得一定活得很好,还需要有其它食,这就是触食。触即感受、感觉。心情是否愉快,与环境很有关系,我们感受的就是周围的环境,如果住在环境优美的地方心情会很愉快,理所当然的,身体也会很好。环境不好,乌烟障气,心情也会因此不好,进而影响身体的健康,减短寿命。触食就是指环境,一个人生存得好坏与触食是至关重要的。三、思食,思指希求、理想。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生活没有目的,空虚无聊,自己都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整天糊里糊涂,无所事事。在家人都有理想,比如说,长大成人后要找工作、买房子、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等,稍微有些成就随即而来的是为下一代人打算。因为拥有这些理想,才有生存的动力。假如没有理想就会活得无聊、空虚乃至想去自杀。四、识食,指阿赖耶识。识食是生命的主体,它在主持着我们的身体和生命。人活着与死了的区别就在于有无阿赖耶识,此识存在就是活人,可以说话、活动、做事,此识一旦离开了我们的身体,生命即将结束。

   那么,净土中的圣贤又靠什么来维护他们的生存呢?靠广大法味,也就是在修学佛法中得到的快乐,或称为法乐。法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真理的体验。一个圣人在体验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时,那是很开心的事情,佛经中称菩萨见到真理时的地位为欢喜地。为什么称为欢喜地呢?因为无始以来人都生活在一种迷茫之中,没有见到真理,现在通过修行终于顿然醒悟,所以非常开心,在体验真理的同时,其内心中充满着异常的欢喜,充满法喜,这就叫作法乐。另一方面,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内心充满安详和快乐,称为禅悦。

   无论是法乐,还是禅悦,都是在定慧中对真理的体验而产生的。人间所谓的快乐就是指五欲之乐,即凡人之乐为欲乐,圣人之乐为法乐。五欲之乐就是通过对外在环境的感受,吃饭、穿衣、娱乐等,处在美好的环境,接受对方的恭维赞叹等方面得到快乐。圣人的法乐就是对真理的体验。出家人舍弃了五欲之乐,就是想从佛法中得到快乐。假若一个出家人,既不能得到五欲之乐,亦不能得到法乐,那他一定会活得很痛苦。

   十一、事业圆满。“现作众生一切义利”。社会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如务农、经商、做工、士兵、当官等。不过社会每个人所从事的事业大多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为了改造自己的环境,为了自己活得更好。菩萨的事业则不然,净土中的菩萨,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众生,为了让众生得到好处,为了让众生活得更幸福。所以《华严经》讲菩萨道的境界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以及地藏菩萨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等偈,从这些偈子中可以看出菩萨之行是非常伟大的。净土中的大菩萨,他们都以度众生为喜乐,以度众生为事业。那么,出家人也要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如果能做到这样,那就是菩萨道了。假若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那你也就是菩萨了。

   行菩萨道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佛陀的弟子中有位尊者叫舍利弗,他在佛的十大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是一位小乘圣人,已证阿罗汉果。据经中说他在无量劫以前发过菩提心,当时他想成佛,利益一切众生。他一发了这种心,帝释天马上知道了,就来考验他,看他的菩萨道到底行得怎么样。于是就变成一个人,在路上嚎啕大哭,哭得非常伤心。行菩萨道者只要发现或者知道众生有苦难就要主动去帮忙,不是众生找上门求助的。舍利弗刚好路过,走过去问道:“什么事情哭得这么伤心,有什么为难之处?”帝释天一听有人问,哭得更利害了。舍利弗一再询问,帝释天才说,他的母亲病得非常严重,需要人的眼睛调药才能治好。舍利弗想自己发愿行菩萨道,现在众生有难,就应该把自己的眼睛布施给他,反正自己有两只眼睛,少一只也没有多大的关系。于是他就把自己的眼睛挖下一只交给帝释天。帝释天却说:我母亲是右眼害病,需要用右眼而你挖的却是左眼,没有用。舍利弗一想自己是行菩萨道的人,就把自己的右眼也挖下来给帝释天,帝释天接过去嗅一下,却说:哎呀,你的眼睛怎么这么臭啊!于是扔在地上,一顿脚踩个稀烂。舍利弗想:唉!众生好难度啊!算了吧!我不行菩萨道了。从这个故事可知众生是多么难度、菩萨道是多么难行啊!像舍利弗,事情已经做了,只差最后一个念头,一转就前功尽弃。

   十二、摄益圆满。“蠲除一切众生烦恼缠垢”,消除内心的一切烦恼和缠缚。“蠲除”即解除;“烦恼”,能扰乱内心宁静的心理活动,令心不得安宁,烦恼共有二十六个。烦恼的异名叫缠,用绳子把身体捆住叫缠,烦恼像绳子一样缠着众生,令众生流转生死,不能解脱,所以叫缠。烦恼又名垢,自性本来清净,如同镜子一样,但无始以来蒙上一层灰垢,使本来清净之佛性不能显现,令心不得自在。净土中的菩萨,人格已达到净化、完善,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烦恼存在,一切都很清净。

   人性是善、是恶,在哲学上一直是个重要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孔子、孟子、荀子都有不同的看法。荀子说人性是恶的,孟子则说人性是善的。假如说人性是善的,人的本质是善良的,那么世界上种种污浊现象,尔虞我诈、杀盗淫妄、强取豪夺等又怎么解释呢?人的本性如果真是善良的,这些现象就不应该有了,这个世界也应该是美好的才对,事实并不如此,因此说人性纯粹是善,这是不对的。假如说人性纯粹是恶的,这也不对,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的现象。这又该作何解释呢?所以佛教认为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

   近代有一位唐大圆居士写了一部《唯识三字经》,其中说:“人之初,性无记。”按传统的说法应该是“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恶”。唯识宗认为“人之初性无记”,性即指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其本质是非善非恶的,即无记。既然是无记性的,为何有善恶的现象出现?这是因为阿赖耶识中含藏着善和恶的种子。由善的种子现行开展出道德的世界人生;由不善的种子现行开展出罪恶的世界人生。

   环境的好坏有引发善恶种子的作用,但不绝对。唯识宗强调熏习的作用,接近好人能够学好,接近坏人就会学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习佛法依止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善知识就能引导自己修行,引导自己解脱,引导自己完善人格。所谓“佛”,他是人成的。太虚大师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人与佛的区别就体现在人格方面。佛在人格方面已经完善了,而众生的人格充满着缺陷,充满着颠倒。正因为这样,佛陀才想尽办法来引导众生,完善人格,远离烦恼,了脱生死。

   十三、无畏圆满。“远离众魔”,众魔指五蕴魔、天魔、死魔、烦恼魔。魔能够损害善法,影响行者修道,使行者有所畏惧。平常有人说想打坐,可又怕入魔。有这种思想本身就是魔的表现,因为这个念头障碍了自己修道。

   五蕴魔:指我们的身体。这个身体常常对行者修道造成很大的障碍。有了这个身体就有种种欲望,为了满足身体的欲望,就没有时间修道了。所以老子云:“吾之大患,为吾有身也。”所以执著自己的身体是修道的一大障碍。但是没有身体也不行,假如没有身体的话修道又依何而修呢?所以,为了修道平时要调节好身体,借四大假合之身为自己修行所用。

   烦恼魔:烦恼为何也称魔呢?因为人一旦有了烦恼,就会扰乱内心的宁静、安详和自在,使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受到极大的阻碍。比如在静坐时,如果烦恼来了,就会心烦意乱,坐立不安。继而又妄想纷飞,掉举不已,精神不能集中。或是昏昏欲睡,睡醒了烦恼、妄想又来了,天天如此,周而复始,使自己的道业没有一点长进。念佛也是这样,念着念着就云里雾里,思想早就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些都是烦恼的表现,所以称为烦恼魔。

   死魔:死对于人来说是很可怕的事,但是每个人又不得不死,因此也称为魔。

   天魔:天指他化自在天,当修行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化自在天就会找这个人的麻烦。当初释迦牟尼在树下悟道之后,有很多天魔来扰乱佛陀的身心,障他成道。

   净土中的大菩萨已经远离这四种魔,魔的力量对净土的菩萨来说已是无可奈何。大菩萨们已经能够把握自己、来去自如、生死自由,对于这个五蕴假合的身体已经悟透,所以在修道上不会受到它的阻碍。

   十四、辨处圆满。“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净土究竟庄严到什么程度呢?净土的庄严不像世间的庄严,摆上两瓶花,铺上地毯就算庄严了。净土的庄严是如来功德所显,是如来之所依处,不是世间的庄严所可比拟。这种由如来无量功德所庄严起来的净土超过世间的一切庄严,最极清净,最极庄严。

   十五、辨路圆满。“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念慧行…

《解深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