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的世界自然是完善的、清净的,因此在净土里的大菩萨、佛陀都是没有烦恼的,他们的人格都已经达到完善圆满。与众多人格完善的圣贤同住在一处,他们所居的世界,由善业所招感,自然很完美、很理想,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污浊不堪,那也是众生的共同业力所感。因为大家恶业多,所招感的自然是五浊恶世。众多不善之人住在一起,一天到晚吵吵闹闹,争斗不已,没有一刻安宁。所以说佛净土是很现实的,佛教认为宇宙中无量无边的世界自然有净土的存在,而且是一个理想的世界,超过三界所行之处,没有娑婆世界的种种恶浊污秽的现象。假如我们修行的功夫不够,还不能断烦恼,那么好好地念佛,将来往生到佛国净土,那也是一个很可靠的处所。虽然一时不能断烦恼,证圣果,最起码不会再流转生死,不会再堕落,比之在五浊恶世要保险得多。

   五、辨因圆满。“胜出世间善根所起”。佛的净土以佛的胜出世间无漏善根为生起之因,这有别于出世间声闻、缘觉善根。“胜”指殊胜;“世间”指烦恼、有漏义;“出世间”并非指一般所认为离开这个世界才叫出世间,佛所说出世间实指无漏,没有烦恼。经文所讲“胜出世间”即是指无漏种子。佛教主张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种什么因就招感什么果。凡夫所居的五浊恶世是由凡夫的种种有漏种子所招感的,而佛陀所居住的净土,则是由清净无漏种子才能生起。

   六、辨果圆满。“最极自在净识为相”,这句是讲净土的体相,说明佛的净土以最极自在净识为体相。“最极”,是最高尚的;“自在”,显示佛的识是自在的。为什么佛的识是自在的呢?因为佛的无垢识已断尽一切烦恼,不受烦恼的束缚。我们为什么会活得不自在、活得很痛苦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烦恼,有贪、嗔、痴、爱、嫉妒、我慢等烦恼心所,使得我们坐立不安。而佛已经把这些造成不安的因素消除了,当然就自在了。比如课堂内有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就会搅得整个课堂不安宁,非要把这个学生抓出来处理,课堂才会安静下来。同样,我们的心理也有好的心所和坏的心所,烦恼心所就如同坏人一样,有它们存在,心境就不得安宁,得不到安宁就去造业,造了业就会招感生死轮回的痛苦果报。佛菩萨已经没有烦恼,也就不会去造恶业,不造恶业当然也就不会招感恶果了,所以能得大自在、最极自在。“净识”指佛陀的识。修行到一定程度,阿赖耶识就要除去,然后现起无垢识,也就是净识。相反的,凡夫之识称为有垢识,阿赖耶识不清净,充满着烦恼种子,因此称为有垢。佛陀已经将这些烦恼种子断尽,现出清净无染识,以此净识为体为因,现出清净庄严的世界。

   七、辨主圆满。“如来所都”,“如来”,乘如实之道而来,彻底通达宇宙人生真相者,在三界中可以来去自由,是佛陀的十大名号之一。通常一个国家都有一个领袖,在古代称为皇帝,或称天子,现代则称总统或主席,由他领导着整个国土。同样,净土中也有主持人,如来就是净土中的住持者。

   八、辅翼圆满。“诸大菩萨众所云集”,佛陀的净土,总是有很多菩萨来净土中,助佛弘化。就像一个国家,除国王之外,还有总理、部长等不同级别的官员;又如寺院丛林除主持外,还有东单、西单、班首、职事等。同样,佛国净土里,在如来之下也有一大班的菩萨、大声闻辅佐法王,助佛弘化。所以说“一佛出世,千佛欢喜”,一位佛出世了,无量无边的佛菩萨都很欢喜,欢喜之后就随喜。随喜有两种:一是见佛出世很高兴;二是帮助佛陀弘扬佛法。释迦佛出世时就有文殊、弥勒、维摩诘、地藏、普贤、观自在等大菩萨出世,帮助佛陀宣扬佛法,转大*轮。

   九、眷属圆满。“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乎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净土中除了菩萨辅助之外,还有很多天龙八部也围绕着听佛说法。“无量”指数目相当大,很难计算,非数目可计。

   “天”,依《大智度论》卷五说:“有三种天:一、假号天;二生天;三清净天。”如印度的转轮王,及中国的皇帝等可以称为假号天;三界诸天等就是生天;诸佛、法身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等是清净天。天人福报很大,但佛教并不主张生天。因为过多的享受就会使一个人沉迷而不用功修行。佛教认为六道中生在人道最好,生在地狱中太痛苦了,一天到晚千生万死。阿鼻地狱、无间无狱等众生忍受刀山、寒冰之苦,油锅地狱的众生在油锅里煎熬,极度的冷或热,太痛苦了,如此还能想到修行吗?畜生太愚蠢了,根本不知道要修行。天人太快乐了,整天寻欢作乐,也不会想修行。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名叫耆婆的名医,在当时印度的医学界享有极高的名誉,许多不治之症到他手上就能药到病除。他是目犍连的弟子,经常替比丘们义务看病,所以他的福报很大,命终之后往生天上。后来有位比丘生病,请的医生都束手无策。目犍连尊者想到这个在天上的弟子,于是施展神通到天上去找,正遇见耆婆带着一帮宫女浩浩荡荡外出郊游。目犍连站在他的前面,他并不向师父顶礼,看了一眼,睬也不睬就想跑。目犍连用神通将他定住,问他看到师父为何不睬?耆婆回答说没有时间,享受要紧,我还是好的,看了你一眼,其他的天睬都不睬。所以,在《遗教经》中说“富贵修行难”,因此佛教不主张生天。欲界天修布施得,色、无色界由禅定生。

   “龙”,梵语那伽,通常指海龙王,有神力,能兴云致雨。五不思议之中有龙之不思议。《孔雀王经》、《大云经》中有讲到诸龙王护持佛法的事迹。

   “夜叉”,又作阅叉,译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暴恶、可畏、秘密等,是一种凶恶可怕的鬼神,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能在空中飞腾,摄地行走,身口意三业速疾隐秘,难以了知。

   “健达缚”。在中国翻译的经典中,古来的翻译(玄奘之前的译作称为旧译,玄奘之后的译作称为新译)与玄奘翻译的名相不太一样。比如“健达缚”这个名词,鸠摩罗什译为乾达婆,译为寻香、香神、嗅香、寻香行等,不食酒肉,以寻食香气为生,又从身中出香,所以有香神乃至寻香行之称。《大智度论》中称其为天使神。寻香鬼神对音乐很有专长,与紧那罗等诸天一同奉侍帝释,为天人奏乐取乐,所以又有天乐神之称。

   “阿素洛”,即阿修罗,此翻非天。因为他们有天人之福,却没有天人的道德品格,所以称为非天。又因为阿修罗好斗,嗔恨心特别重,有事没事喜欢去找帝释天打架。《龙树菩萨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龙树和外道在辨论的时候,外道就问龙树:现在天人在干什么?龙树回答:天人正在与阿修罗打架。外道问:何以见得?龙树说:你不相信吗?于是运用神通,现出欧斗时的场面,斗后兵器掉地,外道这才心服口服,相信龙树的话。由此可见阿修罗的好斗。

   “揭路荼”,即迦楼罗,旧译金翅鸟,这是一种很大的鸟,根据佛经说,它的翅膀一伸,张开就有三百三十六万里长,因此又称为大鹏金翅鸟。像这种动物在中国传统作品里也有记载。庄子的《逍遥游》中载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中的鹏和佛经里所讲的大鹏鸟似乎相同。这么大的动物,它们以什么为食物呢?以龙做为它的食物,所以龙一见到大鹏鸟就非常恐惧。佛经中有一段记载:佛陀在世时,东海龙王带着它的子孙到佛陀身边求情诉苦,说大鹏鸟把它的子孙都给吃光了,请佛陀发大慈悲救救它们,解救它们的痛苦。佛陀替它想办法,安慰龙王说:你可以到比丘那里去,请一领袈裟,如果大鹏鸟来袭击,将袈裟披起来就没事了。这样一来,龙王得救了,安宁了,可是大鹏鸟又有意见,说佛陀断了它的食路。佛陀说,没关系,我也可以给你想办法。告诉它说:今后我的弟子在吃饭时给你施食,你可以去领食。由于这个缘故,寺庙里每天吃午餐时都要出食念咒:“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给大鹏鸟及鬼子母施食。

   “鬼子母”本名诃梨帝,汉译为欢喜。为五百鬼子之母,所以称为鬼子母。鬼子母最喜欢吃小孩,当时印度王舍城中有很多小孩被鬼子母抓去吃了。佛陀知道后,用神通把她最疼爱的小儿子藏起来。鬼子母非常苦恼,到处哀号寻找。有一天找到佛陀那里,佛陀问她来干什么?她说自己的小孩丢失了。佛说你有五百小孩,丢了一个就那么痛苦,别人只有一、两个小孩,被你抓去吃了,岂不更难受?鬼子母得到佛陀的开示之后,向佛陀保证,今后再也不吃小孩了。不过,以后我如何生存呢?今后我的弟子在吃饭前给你施食,你可以前去领食。鬼子母于是归依佛陀,成为佛陀的护法神。

   “紧捺洛”,就是歌神,像人而头上有角,比健达婆小。前面讲到健达婆是乐神,单有乐神伴奏,没有歌神是不相衬的,因此还有歌神。紧捺洛专门为玉皇大帝唱歌。

   “牟呼洛伽”,汉译为腹行,指蟒蛇,是大蟒蛇修炼成神的。胎藏界第三院之一,释迦如来的眷属,为大日如来普门示现的一法门身。有一类众生,因此法门而得一切智。

   “人”,就像我们这样的人。

   “非人”,介于人与神之间的动物称为非人。

   天龙八部形状各异,相貌非常丑陋,他们共同的特点,一是嗔恨心重,二是多数福报很大。它们前生修了许多供养三宝、打斋供僧、兴办慈善事业、普利大众的功德。由于在布施时带有嗔恨心,执著心重,堕在鬼神道中。因为动机不正而招感不正的果报,所以发心做善事,心念一定要正,…

《解深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