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的世界自然是完善的、清淨的,因此在淨土裏的大菩薩、佛陀都是沒有煩惱的,他們的人格都已經達到完善圓滿。與衆多人格完善的聖賢同住在一處,他們所居的世界,由善業所招感,自然很完美、很理想,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汙濁不堪,那也是衆生的共同業力所感。因爲大家惡業多,所招感的自然是五濁惡世。衆多不善之人住在一起,一天到晚吵吵鬧鬧,爭鬥不已,沒有一刻安甯。所以說佛淨土是很現實的,佛教認爲宇宙中無量無邊的世界自然有淨土的存在,而且是一個理想的世界,超過叁界所行之處,沒有娑婆世界的種種惡濁汙穢的現象。假如我們修行的功夫不夠,還不能斷煩惱,那麼好好地念佛,將來往生到佛國淨土,那也是一個很可靠的處所。雖然一時不能斷煩惱,證聖果,最起碼不會再流轉生死,不會再墮落,比之在五濁惡世要保險得多。

   五、辨因圓滿。“勝出世間善根所起”。佛的淨土以佛的勝出世間無漏善根爲生起之因,這有別于出世間聲聞、緣覺善根。“勝”指殊勝;“世間”指煩惱、有漏義;“出世間”並非指一般所認爲離開這個世界才叫出世間,佛所說出世間實指無漏,沒有煩惱。經文所講“勝出世間”即是指無漏種子。佛教主張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種什麼因就招感什麼果。凡夫所居的五濁惡世是由凡夫的種種有漏種子所招感的,而佛陀所居住的淨土,則是由清淨無漏種子才能生起。

   六、辨果圓滿。“最極自在淨識爲相”,這句是講淨土的體相,說明佛的淨土以最極自在淨識爲體相。“最極”,是最高尚的;“自在”,顯示佛的識是自在的。爲什麼佛的識是自在的呢?因爲佛的無垢識已斷盡一切煩惱,不受煩惱的束縛。我們爲什麼會活得不自在、活得很痛苦呢?就是因爲我們有煩惱,有貪、嗔、癡、愛、嫉妒、我慢等煩惱心所,使得我們坐立不安。而佛已經把這些造成不安的因素消除了,當然就自在了。比如課堂內有一個調皮搗蛋的學生,就會攪得整個課堂不安甯,非要把這個學生抓出來處理,課堂才會安靜下來。同樣,我們的心理也有好的心所和壞的心所,煩惱心所就如同壞人一樣,有它們存在,心境就不得安甯,得不到安甯就去造業,造了業就會招感生死輪回的痛苦果報。佛菩薩已經沒有煩惱,也就不會去造惡業,不造惡業當然也就不會招感惡果了,所以能得大自在、最極自在。“淨識”指佛陀的識。修行到一定程度,阿賴耶識就要除去,然後現起無垢識,也就是淨識。相反的,凡夫之識稱爲有垢識,阿賴耶識不清淨,充滿著煩惱種子,因此稱爲有垢。佛陀已經將這些煩惱種子斷盡,現出清淨無染識,以此淨識爲體爲因,現出清淨莊嚴的世界。

   七、辨主圓滿。“如來所都”,“如來”,乘如實之道而來,徹底通達宇宙人生真相者,在叁界中可以來去自由,是佛陀的十大名號之一。通常一個國家都有一個領袖,在古代稱爲皇帝,或稱天子,現代則稱總統或主席,由他領導著整個國土。同樣,淨土中也有主持人,如來就是淨土中的住持者。

   八、輔翼圓滿。“諸大菩薩衆所雲集”,佛陀的淨土,總是有很多菩薩來淨土中,助佛弘化。就像一個國家,除國王之外,還有總理、部長等不同級別的官員;又如寺院叢林除主持外,還有東單、西單、班首、職事等。同樣,佛國淨土裏,在如來之下也有一大班的菩薩、大聲聞輔佐法王,助佛弘化。所以說“一佛出世,千佛歡喜”,一位佛出世了,無量無邊的佛菩薩都很歡喜,歡喜之後就隨喜。隨喜有兩種:一是見佛出世很高興;二是幫助佛陀弘揚佛法。釋迦佛出世時就有文殊、彌勒、維摩诘、地藏、普賢、觀自在等大菩薩出世,幫助佛陀宣揚佛法,轉大*輪。

   九、眷屬圓滿。“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乎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淨土中除了菩薩輔助之外,還有很多天龍八部也圍繞著聽佛說法。“無量”指數目相當大,很難計算,非數目可計。

   “天”,依《大智度論》卷五說:“有叁種天:一、假號天;二生天;叁清淨天。”如印度的轉輪王,及中國的皇帝等可以稱爲假號天;叁界諸天等就是生天;諸佛、法身菩薩、辟支佛、阿羅漢等是清淨天。天人福報很大,但佛教並不主張生天。因爲過多的享受就會使一個人沈迷而不用功修行。佛教認爲六道中生在人道最好,生在地獄中太痛苦了,一天到晚千生萬死。阿鼻地獄、無間無獄等衆生忍受刀山、寒冰之苦,油鍋地獄的衆生在油鍋裏煎熬,極度的冷或熱,太痛苦了,如此還能想到修行嗎?畜生太愚蠢了,根本不知道要修行。天人太快樂了,整天尋歡作樂,也不會想修行。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名叫耆婆的名醫,在當時印度的醫學界享有極高的名譽,許多不治之症到他手上就能藥到病除。他是目犍連的弟子,經常替比丘們義務看病,所以他的福報很大,命終之後往生天上。後來有位比丘生病,請的醫生都束手無策。目犍連尊者想到這個在天上的弟子,于是施展神通到天上去找,正遇見耆婆帶著一幫宮女浩浩蕩蕩外出郊遊。目犍連站在他的前面,他並不向師父頂禮,看了一眼,睬也不睬就想跑。目犍連用神通將他定住,問他看到師父爲何不睬?耆婆回答說沒有時間,享受要緊,我還是好的,看了你一眼,其他的天睬都不睬。所以,在《遺教經》中說“富貴修行難”,因此佛教不主張生天。欲界天修布施得,色、無色界由禅定生。

   “龍”,梵語那伽,通常指海龍王,有神力,能興雲致雨。五不思議之中有龍之不思議。《孔雀王經》、《大雲經》中有講到諸龍王護持佛法的事迹。

   “夜叉”,又作閱叉,譯爲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暴惡、可畏、秘密等,是一種凶惡可怕的鬼神,有叁種,一在地、二在虛空、叁天夜叉,能在空中飛騰,攝地行走,身口意叁業速疾隱秘,難以了知。

   “健達縛”。在中國翻譯的經典中,古來的翻譯(玄奘之前的譯作稱爲舊譯,玄奘之後的譯作稱爲新譯)與玄奘翻譯的名相不太一樣。比如“健達縛”這個名詞,鸠摩羅什譯爲乾達婆,譯爲尋香、香神、嗅香、尋香行等,不食酒肉,以尋食香氣爲生,又從身中出香,所以有香神乃至尋香行之稱。《大智度論》中稱其爲天使神。尋香鬼神對音樂很有專長,與緊那羅等諸天一同奉侍帝釋,爲天人奏樂取樂,所以又有天樂神之稱。

   “阿素洛”,即阿修羅,此翻非天。因爲他們有天人之福,卻沒有天人的道德品格,所以稱爲非天。又因爲阿修羅好鬥,嗔恨心特別重,有事沒事喜歡去找帝釋天打架。《龍樹菩薩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龍樹和外道在辨論的時候,外道就問龍樹:現在天人在幹什麼?龍樹回答:天人正在與阿修羅打架。外道問:何以見得?龍樹說:你不相信嗎?于是運用神通,現出歐鬥時的場面,鬥後兵器掉地,外道這才心服口服,相信龍樹的話。由此可見阿修羅的好鬥。

   “揭路荼”,即迦樓羅,舊譯金翅鳥,這是一種很大的鳥,根據佛經說,它的翅膀一伸,張開就有叁百叁十六萬裏長,因此又稱爲大鵬金翅鳥。像這種動物在中國傳統作品裏也有記載。莊子的《逍遙遊》中載道:“北冥有魚,其名爲鲲。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叁千裏,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去以六月息者也。””莊子《逍遙遊》中的鵬和佛經裏所講的大鵬鳥似乎相同。這麼大的動物,它們以什麼爲食物呢?以龍做爲它的食物,所以龍一見到大鵬鳥就非常恐懼。佛經中有一段記載:佛陀在世時,東海龍王帶著它的子孫到佛陀身邊求情訴苦,說大鵬鳥把它的子孫都給吃光了,請佛陀發大慈悲救救它們,解救它們的痛苦。佛陀替它想辦法,安慰龍王說:你可以到比丘那裏去,請一領袈裟,如果大鵬鳥來襲擊,將袈裟披起來就沒事了。這樣一來,龍王得救了,安甯了,可是大鵬鳥又有意見,說佛陀斷了它的食路。佛陀說,沒關系,我也可以給你想辦法。告訴它說:今後我的弟子在吃飯時給你施食,你可以去領食。由于這個緣故,寺廟裏每天吃午餐時都要出食念咒:“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衆,羅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滿。”給大鵬鳥及鬼子母施食。

   “鬼子母”本名诃梨帝,漢譯爲歡喜。爲五百鬼子之母,所以稱爲鬼子母。鬼子母最喜歡吃小孩,當時印度王舍城中有很多小孩被鬼子母抓去吃了。佛陀知道後,用神通把她最疼愛的小兒子藏起來。鬼子母非常苦惱,到處哀號尋找。有一天找到佛陀那裏,佛陀問她來幹什麼?她說自己的小孩丟失了。佛說你有五百小孩,丟了一個就那麼痛苦,別人只有一、兩個小孩,被你抓去吃了,豈不更難受?鬼子母得到佛陀的開示之後,向佛陀保證,今後再也不吃小孩了。不過,以後我如何生存呢?今後我的弟子在吃飯前給你施食,你可以前去領食。鬼子母于是歸依佛陀,成爲佛陀的護法神。

   “緊捺洛”,就是歌神,像人而頭上有角,比健達婆小。前面講到健達婆是樂神,單有樂神伴奏,沒有歌神是不相襯的,因此還有歌神。緊捺洛專門爲玉皇大帝唱歌。

   “牟呼洛伽”,漢譯爲腹行,指蟒蛇,是大蟒蛇修煉成神的。胎藏界第叁院之一,釋迦如來的眷屬,爲大日如來普門示現的一法門身。有一類衆生,因此法門而得一切智。

   “人”,就像我們這樣的人。

   “非人”,介于人與神之間的動物稱爲非人。

   天龍八部形狀各異,相貌非常醜陋,他們共同的特點,一是嗔恨心重,二是多數福報很大。它們前生修了許多供養叁寶、打齋供僧、興辦慈善事業、普利大衆的功德。由于在布施時帶有嗔恨心,執著心重,墮在鬼神道中。因爲動機不正而招感不正的果報,所以發心做善事,心念一定要正,…

《解深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