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转一圈就算一年。另外,时间与人的心境也很有关系。有的人觉得时间很长,为什么?因为他过得很无聊,太空虚了;等车时感觉时间也很长;有的人又觉得时间特别短,比如参加娱乐活动时时间很短;搞科研技术的人也认为时间很短;还有,坐禅的人一入定几天就过去了,虚云老和尚做饭时静坐一下,结果一入定就过了半个月,出定时饭都发霉长毛了。所以时间的长短也会因环境及人的心境不同而不同。离开了具体的环境、具体的事物及人的心境,时间到底是什么呢?第三句及第四句说明了这个问题。时间建立在事物上,但是事物的本身就不实在,时间还能实在吗?地球无非就是土水等物的结合体,并没有常一、不变的实在性,可知时间也是不实在的。各个国家的历法都不一样,中国古代使用夏历,而西方国家使用的是公历、纪元,佛教的时间又是另一种算法,根据佛历而计。因为环境不一样,生活的方式不一样,所以对于时间的计算也不一样,可以这么算,也可以那么算。这种种人为假设,可以想见时间的不实在性。
三、佛经阐述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理的本身是没有时间性的。假如说今天是真理,明天不是真理,那还算真理吗?假如说在印度是真理,到中国来就不是真理,那也不能算真理。真理没有时间性、没有地区性,所以经文里用一时来表示佛说法的时间。
甲三、说经教主
薄伽梵
“薄伽梵”是梵语,译成汉语是“世尊”,是佛陀的名号之一,指说经的教主。
这里有个问题,佛经是否都是世尊说的呢?据《大智度论》中说:“佛法有五种人说。一佛说的,二佛弟子说,三仙人说,四诸天说,五化人说。”净影《无量寿经义疏》卷上说:“起说不同,凡有五种,如龙树说:一佛自说,二圣贤说,三诸天说,四神仙等说,五变化人说。”佛亲口说的经典很多;佛弟子如舍利弗、须菩提在经中经常出现,《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就是主要的人物,《胜鬘经》中的胜鬘菩萨、《地藏经》中的地藏菩萨等在经中也是主要的角色;《天胜般若》、《胜天王般若》等经就是由诸天人说的;天仙和化人是大菩萨所变化出来的人。这些人所说都是经过佛陀的三法印或一实相印印证的了义经,也被称为佛经。《解深密经》大多是佛说,其中也有很多是菩萨说。
佛陀的名号通常有十个: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既有十大名号,为何本经不用其它的名号,而用薄伽梵呢?一般经典用佛的名号只有两种:佛和薄伽梵。玄奘大师所译的经典中多用薄伽梵,而罗什译的都用佛名。为什么单用这两个名称呢?因为这两个名称所包含的意义很丰富。
薄伽梵,又称为婆伽婆,《大智度论》中用的就是婆伽婆。薄伽梵具有四义:
一、有德:世间上最有道德的就是佛陀了。凡夫没有很高深的道德修养,因为还有烦恼,不能完善佛陀的道德。
二、巧分别:佛陀能巧妙地分别宇宙人生的现象。诸法的好坏,诸法的千差万别,佛都能了知,所以佛能对机设教,能够善巧的分别一切,认识一切。但佛的分别与凡夫的分别是不一样的,凡夫一分别就会执着。所谓执着,表现在取舍,见好即贪,见坏就厌,所以凡夫的分别有执著,执著的同时又在分别,越分别越执着,越执着越分别,辗转分别执着,到了最后痛苦不堪。社会上的例子多得很,多愁善感的人分别重,所以他们的痛苦也比一般人重。佛陀的分别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虽然分别,但能如如不动,不起执着,八风吹不动,平静如水。
三、有名声:佛陀的名声很大,成佛了就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世间上有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名声能得到广泛传播,千古留传,但真正能名垂青史是很难的。历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英雄毫杰、帝王将相,然而,在人们心目中有印象、有影响的也只有限几人。这仅有的几人现在还可以名留青史,但将来是否还能继续流芳下去呢?即使将来能留下,等到地球毁灭的那一天,又怎么样呢?所以名声的存留是短暂的,不可靠的,只有成佛了,才能在十方世界名声普闻。可以说,要想名声就必须成佛,成佛以后在十方世界广度众生,十界普闻,这样才具有真名声。
四、能破:只有佛陀能破除烦恼,破除四魔(五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佛陀具足以上四个特点,所以名薄伽梵。
甲四、说经处所
乙一、佛土庄严
住最胜光耀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现作众生一切义利,蠲除一切烦恼缠垢,远离众魔,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
这段交代佛陀说本经的场所,用十八种圆满及二十一种功德显示佛陀身土的庄严。
佛陀说法时,佛身住在什么地方呢?要明白这个道理,首先要知道佛有三身:一法性身,指法身。法性无相,无有差别,是宇宙人生的本质,宇宙人生的真相。二受用身。又分自受用和他受用二种:自受用即成佛之后不再享受世间的五欲之乐,而是享受因地修得的智慧、神通、功德所形成的法喜,成佛后的身土都很庄严,自受用之乐,只有佛自己才感受得到,别人是感受不到的;他受用,佛陀出世是为了广度众生,因此为十地菩萨显现身土,此身唯有菩萨及大声闻才能感受得到,特为他人显现的变化之境,名他受用身。三变化身。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丈六金身即是变化身,不仅是小乘声闻,连凡夫也能见到,这有别于受用身庄严殊胜。佛陀根据众生根机的不同而现不同身,这段经文就是介绍佛陀示现他受用身土的情况,也是净土的情况。
先说佛土的十八种圆满。
一、显色圆满。“住最胜光耀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佛陀说本经的场所是七宝庄严的宫殿。七宝即金、银、琉璃、珍珠、玛瑙、车渠、颇胝迦七种。七宝有人间七宝、天上七宝乃至净土七宝。人间七宝是人间众生业力所感;天上七宝是天上众生业力所招,佛土中七宝是佛菩萨福德所现。由于业力不同,七宝的质量也不一样。天上七宝胜过人间七宝,佛土中七宝又胜过天上七宝。佛土中七宝是佛菩萨最胜无漏所感得,能放大光明,照耀无边世界。
二、方所圆满。“无量方所,妙饰间列”,“无量”一词,在经中经常用到。经中所说的无量是针对凡夫众生来说的,譬如一棵树的叶子,似乎是无量,其实是有量。凡夫无法形容太多、太大的数目,只能用无量来形容。“方所”即处所。净土的无量处所,每一角落,都美妙无比。如《弥陀经》所说的:“七重栏盾、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街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这些都是众生福德所致,天然形成,非人工造作。净土到处用七宝装饰美化成庄严的场所,不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公园,或任何一个高级宾馆可以与之相比的。
三、分量圆满。“周圆无际,其量难测”,净土庄严的宫殿,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宽广无比,无法用长短等计量单位来计算。也就是说,净土范围的大小对二乘、凡夫来说是很难测量出来的。佛菩萨变化净土的大小是根据众生的根机不同而变化的,净土的大小区别,对二乘来说难以测度,而对佛菩萨来说就不是难测的了。佛菩萨变化的,难道他们自己还不可以测量吗?那是不可能的。
四、方所圆满。“超过三界所行之处”,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佛陀所显现的净土超过三界,与三界是不一样的。因为三界有烦恼、有生死,因此三界又称为三有。而在佛陀的净土中,大菩萨是没有爱缚、没有烦恼、没有生死的。三界中的三灾八难、地狱、饿鬼、畜生、地震、瘟疫、战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诸如此类种种恶秽现象在净土里都是没有的,所以佛净土超出三界,是最理想的世界。
谈到理想世界,古今中外的哲人志士都想建立一个理想的太平世界。如儒家的大同世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西方哲学中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等,都是同一种性质的、理想的太平世界。这些理想世界在现实中能存在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个理想世界的建立,仅仅从物质世界去改造,而不从人心的改善着手,要想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是办不到的。因为这个世界是人组成的,人心没有改善,想建立理想的世界只能成为人们美好的愿望。要想改造世界,必须先从改造人心下手,假如不从人心改造,要建立理想世界是不可能实现的。
那么,佛净土是否与上面这些哲人志士的理想世界一样,凭空想象出来的呢?一般说到十方净土和西方极乐世界时,很自然地将它与哲人们所设想的理想世界等同起来,认为不可能存在,同样是幻想。其实佛教所讲的净土,与东西方哲学所讲的那种理想世界是不能同类而言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所谓净土是佛菩萨亲眼见到的,也就是说,净土是由佛的智慧观察出来的。第二、佛净土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佛教讲建立净土的主要因缘在于我们的心。《维摩诘经》说:“心净则国土净。”这说明改造世界,首先要从改善人格开始,从改善人心开始。大家的人心改造完善了,那么所显现出来…
《解深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