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相品》中指出佛陀往日未说阿陀那识的原因时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这是说明阿陀那识的甚深秘意。
《解深密经》所要解释的秘密很多,可以说,对于宇宙人生的一切深奥哲理,经中无不有着详尽的阐述。比如刚才所举的《胜义谛相品》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本体实相是怎么回事。《心意识相品》介绍有情精神领域的状态,提出八识思想,使我们认识到在意识之外,还存在着精神主体潜意识。《序品》、《如来成所作事品》说明佛陀的人格,所居国土及事业的秘密,在那里我们就会发现佛菩萨的世界,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一切法相品》及《无自性相品》揭示了有情认识世界、宇宙人生现象及本质的有无。《分别瑜伽品》及《地波罗密多品》介绍有情由凡入圣的方法等等。这些对于凡夫来说都是秘密,而在《解深密经》中都作了详细的说明。
“经”,梵语修多罗,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契经,具有契理、契机之义,上契诸佛所证的实相道理,故名契理;下契众生根机,故名契机。经在中国古来又释为常,常有不变义。真理是不变的,古今中外,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经中所讲的真理都不会过时,这样的著作才能称为经。所以基督教徒将他们教主的言教称为圣经,儒家的核心典籍称为十三经。世尊所弘扬的宇宙人生的诸法实相,是恒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堪称为经。
序品第一
一部经典也就是一部著作,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它必然有它自身的一种体裁。但佛教经典众多,因而不同的经典自然体裁各异。有诗歌式的如:《法句经》、《佛所行赞》等;有小说、戏剧式的如:《维摩诘经》、《法华经》等;有散文式的如:《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华严经》等。总之,佛经也象文学作品一样有众多的体裁。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佛经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学,通常一部作品都是作者亲自创作的。佛经则不然,它是一次法会的记录。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他自己没有写过一部书。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佛经,都是佛灭后弟子们结集而成的。佛教中的每一部经典,都是佛世时每一次法会的记录。如《般若经》是般若法会的记录,《华严经》是华严法会的记录,《解深密经》是深密法会的记录,其它经典也是如此。
通常一部典籍或一篇文章,往往都由三个部分构成:开头为序说,或称序论,或称前言;中间是正论;最后是结论,或称结说。佛经也是一样。东晋道安大师根据佛经的组织结构,用三分去判摄一切经典,这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佛经的序分,一般包括通序和别序两个部分。通序又名正信序,由“如是我闻”等,令人生信,经经相同,故称通序;别序又称发起序,在通序之后,有的经典以入定放光而发起,有的以洗足乞食而发起,各各不同故称为别序。又由此种种殊胜因缘而引发经典正宗分内容的产生,故又名发起序。正宗分,是经典正文内容部分,为一部经典的中心思想所在。流通分,是经典的最后部分,介绍这次法会的结果,就是说佛陀讲了这部经典之后,当时有哪些人断了烦恼,有哪些人开了智慧,有哪些人开始信仰佛教,同时还说明这部经典的流通功德。
那么,佛经的三分与一般典籍的三分是否一样呢?根据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佛经的三分与一般典籍三分的内容是不太一样的。一般典籍的序文有作者自己写的,也有别人写的,多是介绍作者撰书的动机、目的,撰述始终及该书的内容条理。所以序有端序义、次序义、头绪义。《尔雅》曰:“东西墙谓之序,墙在堂奥之外,例序文冠经论之首。”这是端序义;又辨撰述之始终,使一部文义条理清楚,这是次序义;头绪义如操茧得序,则余丝可理,学者观序,则通篇可求。一般典籍的序文具有以上三点意义,但佛经的序分,有“端序义”,没有其余二义,并不能起到通常序文的作用。又如一般典籍的结论,含有总结的意味,佛经的流通分仅仅是说弘扬流通此经的效果及功德。所以,不能用一般典籍的三分观点去理解佛经的三分。
序分中的通序,每部经往往大体相同,《大智度论》把这段内容分为六种成就。亲光的《佛地经论》则用五段说明:一总显己闻,二说经时,三说经主,四说经处,五听众。这五种条件正是构成一次法会不可缺少的因缘。用现代的话来说,总显己闻,指法会的记录者;说经时,是法会时间;说经主,是法会主席;说经处,是法会场所;听众,是出席或列席人员。所以通序又称证信序。原因是有了这些条件,这次法会,或说这部经典,自然就真实可信了。
甲一、总显己闻
如是我闻
“如是”,如此,指这部经。“我闻”是集结人的自称,合起来说就是这部《解深密经》是我亲自从佛那里听来的,说明这部经的可信性。
“如是”,又表信义。学习这部经典,首先要对它生起信心。如《大智度论》说:“信者如是,不信者不如是”,这跟社会上的人说到宗教时认为“信之则有,不信则无”的意思颇有相同的地方。因为,当一个人相信某一种宗教时,他就能够按照这个宗教的教义去修行,经过修行之后就会有这方面的体验,他当然会觉得有,觉得真实可信。相反的,不相信宗教的人,他就不会按照宗教的教义去修行,宗教体验对他来说当然就没有。因此说信则如是,不信则不如是。
那么,每一部经典的开头为何先要显信呢?因为佛教的整个佛法体系都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佛法的内容有信、解、行、证四个部分。学习佛法,有了信仰之后,还需要理解,这一点也是佛教区别于其它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其它宗教纯粹强调信。他们说:“信者得度。”即信仰者可以得到救度,否则,就不能得到救度。信则升天,不信则下地狱。佛教虽然讲信,但在信仰的同时更重视理解,因为佛教是一种智慧的宗教,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信仰佛教之后,就必须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学习佛法,由对佛法有了理解才能加深你的信仰。信与解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我”是主宰、常一、不变义。佛教依缘起说明宇宙之间的一切现象。从缘起的立场来看,五蕴和合的色身,根本没有主宰、常一、不变的“我”。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离开了条件的组合,每一法并没有自性可得。人由五蕴和合而成,有生理的部分,有心理的部分。在生理上,手代表我,还是脚代表我呢?在心理上,苦受是我,还是乐受是我呢?身心时时变化不定,哪里有我呢?所以说无我。
为什么经文一开头就提到“我”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我”是假我:在有情五蕴和合的色身中,虽然没有常一不变、绝对主宰的我,但是一个人相对的主宰还是有的。如自己想吃好一点的东西,想穿好一些的衣服,就可以买来吃、穿。但这种相对的主宰是假我,没有自性,不是常恒不变的,因为一个人的口味、爱好、兴趣往往都会随着心境的改变而改变。
二、佛经里所提到的“我”是根据四悉檀中的世界悉檀而说的。佛陀依四悉檀而说法,四悉檀的第一种是世界悉檀。佛陀为了说法的方便,许多概念名称都是随顺世间而说的,如世人把桌子叫做桌子,佛陀说法时也称为桌子,世人把房子叫房子,佛陀说法时也叫房子,这样便于世人理解和接受。同样的,佛经说“我”,也只不过是随顺世俗罢了。
三、为了说话的方便。通常人们彼此谈话时,没有你、我、他的代名词,谈话就无法进行,一定要用你、我、他的假名,作为表明说话对象的方便。站在不同的角度,谁都能变成你、我、他。尽管你、我、他是假的,但说起话来,自然摆出你、我、他的形式,这样谈话的内容就更容易理解。可见我仅仅是一种假设。
以上三个方面说明了佛经中说我,仅仅是一种假我,是假名无实的。可见佛经中说无我又说我,并不矛盾。
“闻”是听说义。佛教认为“闻”由根、境、识三个部分组成。必须注意的是,佛教里有的强调根闻,有的强调识闻。《楞严经》就是强调根闻,修耳根圆通。根与识有何区别呢?识的作用是分别,能够对声音进行分别,分别声音的好听或难听。能听声音是耳根的作用,知道声音好坏是识的作用。《楞严经》修耳根圆通的方法,就是指示学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对于所听到的种种声音要用根去接受,不要用识去分别,不要去执著这些声音,这是从修行的角度强调根闻。如果依据佛教缘起的道理应该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成闻。由耳根对声尘起耳识,方能构成闻的作用。闻是因缘和合,所以闻也是无我的。
甲二、说经时节
一时
“一时”,指佛陀正在说法的时候,也就是本经法会的时间。佛经中每次法会的时间都统称为一时或尔时。一时与尔时的意思大致是一样的,都是指佛陀讲经的那个时候。这种说法是最确切的。为什么佛经不象现代人写书那样用具体的时间呢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印度人的历史观念很淡薄,印度古代没有人编写史书,不象中国古代有《春秋》、《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二十五史》等。除官方编的正史外,还有私人写的野史。印度近代的学者,在编写印度史时,参考的文献,多半还是根据中国古代高僧去印度取经所记下的资料,如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法显的《佛国记》,义净的《南海寄归传》,以及外国人的一些游记,才编写出印度的史书。
二、从缘起的立场透视时间,时间仅仅是一种人为的假设,不实在,没有自体。如《中论》说:“因物固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何有,云何当有时。”前二句说时间建立在具体的事物上,才知道时间。比如天文学家计算时间,地球自转一圈为一天,月亮绕着地球公转一圈就算一月,地球绕着太阳公…
《解深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