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識相品》中指出佛陀往日未說阿陀那識的原因時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這是說明阿陀那識的甚深秘意。

   《解深密經》所要解釋的秘密很多,可以說,對于宇宙人生的一切深奧哲理,經中無不有著詳盡的闡述。比如剛才所舉的《勝義谛相品》就是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本體實相是怎麼回事。《心意識相品》介紹有情精神領域的狀態,提出八識思想,使我們認識到在意識之外,還存在著精神主體潛意識。《序品》、《如來成所作事品》說明佛陀的人格,所居國土及事業的秘密,在那裏我們就會發現佛菩薩的世界,並不是虛無飄渺的。《一切法相品》及《無自性相品》揭示了有情認識世界、宇宙人生現象及本質的有無。《分別瑜伽品》及《地波羅密多品》介紹有情由凡入聖的方法等等。這些對于凡夫來說都是秘密,而在《解深密經》中都作了詳細的說明。

   “經”,梵語修多羅,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契經,具有契理、契機之義,上契諸佛所證的實相道理,故名契理;下契衆生根機,故名契機。經在中國古來又釋爲常,常有不變義。真理是不變的,古今中外,不論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經中所講的真理都不會過時,這樣的著作才能稱爲經。所以基督教徒將他們教主的言教稱爲聖經,儒家的核心典籍稱爲十叁經。世尊所弘揚的宇宙人生的諸法實相,是恒古不變的真理,因此堪稱爲經。

  序品第一

   一部經典也就是一部著作,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它必然有它自身的一種體裁。但佛教經典衆多,因而不同的經典自然體裁各異。有詩歌式的如:《法句經》、《佛所行贊》等;有小說、戲劇式的如:《維摩诘經》、《法華經》等;有散文式的如:《摩诃般若波羅密經》、《華嚴經》等。總之,佛經也象文學作品一樣有衆多的體裁。

   不過,應該注意的是,佛經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學,通常一部作品都是作者親自創作的。佛經則不然,它是一次法會的記錄。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他自己沒有寫過一部書。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佛經,都是佛滅後弟子們結集而成的。佛教中的每一部經典,都是佛世時每一次法會的記錄。如《般若經》是般若法會的記錄,《華嚴經》是華嚴法會的記錄,《解深密經》是深密法會的記錄,其它經典也是如此。

   通常一部典籍或一篇文章,往往都由叁個部分構成:開頭爲序說,或稱序論,或稱前言;中間是正論;最後是結論,或稱結說。佛經也是一樣。東晉道安大師根據佛經的組織結構,用叁分去判攝一切經典,這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佛經的序分,一般包括通序和別序兩個部分。通序又名正信序,由“如是我聞”等,令人生信,經經相同,故稱通序;別序又稱發起序,在通序之後,有的經典以入定放光而發起,有的以洗足乞食而發起,各各不同故稱爲別序。又由此種種殊勝因緣而引發經典正宗分內容的産生,故又名發起序。正宗分,是經典正文內容部分,爲一部經典的中心思想所在。流通分,是經典的最後部分,介紹這次法會的結果,就是說佛陀講了這部經典之後,當時有哪些人斷了煩惱,有哪些人開了智慧,有哪些人開始信仰佛教,同時還說明這部經典的流通功德。

   那麼,佛經的叁分與一般典籍的叁分是否一樣呢?根據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發現,佛經的叁分與一般典籍叁分的內容是不太一樣的。一般典籍的序文有作者自己寫的,也有別人寫的,多是介紹作者撰書的動機、目的,撰述始終及該書的內容條理。所以序有端序義、次序義、頭緒義。《爾雅》曰:“東西牆謂之序,牆在堂奧之外,例序文冠經論之首。”這是端序義;又辨撰述之始終,使一部文義條理清楚,這是次序義;頭緒義如操繭得序,則余絲可理,學者觀序,則通篇可求。一般典籍的序文具有以上叁點意義,但佛經的序分,有“端序義”,沒有其余二義,並不能起到通常序文的作用。又如一般典籍的結論,含有總結的意味,佛經的流通分僅僅是說弘揚流通此經的效果及功德。所以,不能用一般典籍的叁分觀點去理解佛經的叁分。

   序分中的通序,每部經往往大體相同,《大智度論》把這段內容分爲六種成就。親光的《佛地經論》則用五段說明:一總顯己聞,二說經時,叁說經主,四說經處,五聽衆。這五種條件正是構成一次法會不可缺少的因緣。用現代的話來說,總顯己聞,指法會的記錄者;說經時,是法會時間;說經主,是法會主席;說經處,是法會場所;聽衆,是出席或列席人員。所以通序又稱證信序。原因是有了這些條件,這次法會,或說這部經典,自然就真實可信了。

  

  甲一、總顯己聞

   如是我聞

   “如是”,如此,指這部經。“我聞”是集結人的自稱,合起來說就是這部《解深密經》是我親自從佛那裏聽來的,說明這部經的可信性。

   “如是”,又表信義。學習這部經典,首先要對它生起信心。如《大智度論》說:“信者如是,不信者不如是”,這跟社會上的人說到宗教時認爲“信之則有,不信則無”的意思頗有相同的地方。因爲,當一個人相信某一種宗教時,他就能夠按照這個宗教的教義去修行,經過修行之後就會有這方面的體驗,他當然會覺得有,覺得真實可信。相反的,不相信宗教的人,他就不會按照宗教的教義去修行,宗教體驗對他來說當然就沒有。因此說信則如是,不信則不如是。

   那麼,每一部經典的開頭爲何先要顯信呢?因爲佛教的整個佛法體系都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上。佛法的內容有信、解、行、證四個部分。學習佛法,有了信仰之後,還需要理解,這一點也是佛教區別于其它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其它宗教純粹強調信。他們說:“信者得度。”即信仰者可以得到救度,否則,就不能得到救度。信則升天,不信則下地獄。佛教雖然講信,但在信仰的同時更重視理解,因爲佛教是一種智慧的宗教,以信爲能入,智爲能度。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信仰佛教之後,就必須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學習佛法,由對佛法有了理解才能加深你的信仰。信與解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

   “我”是主宰、常一、不變義。佛教依緣起說明宇宙之間的一切現象。從緣起的立場來看,五蘊和合的色身,根本沒有主宰、常一、不變的“我”。因爲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離開了條件的組合,每一法並沒有自性可得。人由五蘊和合而成,有生理的部分,有心理的部分。在生理上,手代表我,還是腳代表我呢?在心理上,苦受是我,還是樂受是我呢?身心時時變化不定,哪裏有我呢?所以說無我。

   爲什麼經文一開頭就提到“我”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我”是假我:在有情五蘊和合的色身中,雖然沒有常一不變、絕對主宰的我,但是一個人相對的主宰還是有的。如自己想吃好一點的東西,想穿好一些的衣服,就可以買來吃、穿。但這種相對的主宰是假我,沒有自性,不是常恒不變的,因爲一個人的口味、愛好、興趣往往都會隨著心境的改變而改變。

   二、佛經裏所提到的“我”是根據四悉檀中的世界悉檀而說的。佛陀依四悉檀而說法,四悉檀的第一種是世界悉檀。佛陀爲了說法的方便,許多概念名稱都是隨順世間而說的,如世人把桌子叫做桌子,佛陀說法時也稱爲桌子,世人把房子叫房子,佛陀說法時也叫房子,這樣便于世人理解和接受。同樣的,佛經說“我”,也只不過是隨順世俗罷了。

   叁、爲了說話的方便。通常人們彼此談話時,沒有你、我、他的代名詞,談話就無法進行,一定要用你、我、他的假名,作爲表明說話對象的方便。站在不同的角度,誰都能變成你、我、他。盡管你、我、他是假的,但說起話來,自然擺出你、我、他的形式,這樣談話的內容就更容易理解。可見我僅僅是一種假設。

   以上叁個方面說明了佛經中說我,僅僅是一種假我,是假名無實的。可見佛經中說無我又說我,並不矛盾。

   “聞”是聽說義。佛教認爲“聞”由根、境、識叁個部分組成。必須注意的是,佛教裏有的強調根聞,有的強調識聞。《楞嚴經》就是強調根聞,修耳根圓通。根與識有何區別呢?識的作用是分別,能夠對聲音進行分別,分別聲音的好聽或難聽。能聽聲音是耳根的作用,知道聲音好壞是識的作用。《楞嚴經》修耳根圓通的方法,就是指示學人,在修行的過程中,對于所聽到的種種聲音要用根去接受,不要用識去分別,不要去執著這些聲音,這是從修行的角度強調根聞。如果依據佛教緣起的道理應該是根、境、識叁者和合而成聞。由耳根對聲塵起耳識,方能構成聞的作用。聞是因緣和合,所以聞也是無我的。

  

  甲二、說經時節

   一時

   “一時”,指佛陀正在說法的時候,也就是本經法會的時間。佛經中每次法會的時間都統稱爲一時或爾時。一時與爾時的意思大致是一樣的,都是指佛陀講經的那個時候。這種說法是最確切的。爲什麼佛經不象現代人寫書那樣用具體的時間呢 ?主要有叁個原因:

   一、印度人的曆史觀念很淡薄,印度古代沒有人編寫史書,不象中國古代有《春秋》、《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鑒》、《二十五史》等。除官方編的正史外,還有私人寫的野史。印度近代的學者,在編寫印度史時,參考的文獻,多半還是根據中國古代高僧去印度取經所記下的資料,如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法顯的《佛國記》,義淨的《南海寄歸傳》,以及外國人的一些遊記,才編寫出印度的史書。

   二、從緣起的立場透視時間,時間僅僅是一種人爲的假設,不實在,沒有自體。如《中論》說:“因物固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何有,雲何當有時。”前二句說時間建立在具體的事物上,才知道時間。比如天文學家計算時間,地球自轉一圈爲一天,月亮繞著地球公轉一圈就算一月,地球繞著太陽公…

《解深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