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轉一圈就算一年。另外,時間與人的心境也很有關系。有的人覺得時間很長,爲什麼?因爲他過得很無聊,太空虛了;等車時感覺時間也很長;有的人又覺得時間特別短,比如參加娛樂活動時時間很短;搞科研技術的人也認爲時間很短;還有,坐禅的人一入定幾天就過去了,虛雲老和尚做飯時靜坐一下,結果一入定就過了半個月,出定時飯都發黴長毛了。所以時間的長短也會因環境及人的心境不同而不同。離開了具體的環境、具體的事物及人的心境,時間到底是什麼呢?第叁句及第四句說明了這個問題。時間建立在事物上,但是事物的本身就不實在,時間還能實在嗎?地球無非就是土水等物的結合體,並沒有常一、不變的實在性,可知時間也是不實在的。各個國家的曆法都不一樣,中國古代使用夏曆,而西方國家使用的是公曆、紀元,佛教的時間又是另一種算法,根據佛曆而計。因爲環境不一樣,生活的方式不一樣,所以對于時間的計算也不一樣,可以這麼算,也可以那麼算。這種種人爲假設,可以想見時間的不實在性。
叁、佛經闡述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理的本身是沒有時間性的。假如說今天是真理,明天不是真理,那還算真理嗎?假如說在印度是真理,到中國來就不是真理,那也不能算真理。真理沒有時間性、沒有地區性,所以經文裏用一時來表示佛說法的時間。
甲叁、說經教主
薄伽梵
“薄伽梵”是梵語,譯成漢語是“世尊”,是佛陀的名號之一,指說經的教主。
這裏有個問題,佛經是否都是世尊說的呢?據《大智度論》中說:“佛法有五種人說。一佛說的,二佛弟子說,叁仙人說,四諸天說,五化人說。”淨影《無量壽經義疏》卷上說:“起說不同,凡有五種,如龍樹說:一佛自說,二聖賢說,叁諸天說,四神仙等說,五變化人說。”佛親口說的經典很多;佛弟子如舍利弗、須菩提在經中經常出現,《維摩诘經》中維摩诘就是主要的人物,《勝鬘經》中的勝鬘菩薩、《地藏經》中的地藏菩薩等在經中也是主要的角色;《天勝般若》、《勝天王般若》等經就是由諸天人說的;天仙和化人是大菩薩所變化出來的人。這些人所說都是經過佛陀的叁法印或一實相印印證的了義經,也被稱爲佛經。《解深密經》大多是佛說,其中也有很多是菩薩說。
佛陀的名號通常有十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既有十大名號,爲何本經不用其它的名號,而用薄伽梵呢?一般經典用佛的名號只有兩種:佛和薄伽梵。玄奘大師所譯的經典中多用薄伽梵,而羅什譯的都用佛名。爲什麼單用這兩個名稱呢?因爲這兩個名稱所包含的意義很豐富。
薄伽梵,又稱爲婆伽婆,《大智度論》中用的就是婆伽婆。薄伽梵具有四義:
一、有德:世間上最有道德的就是佛陀了。凡夫沒有很高深的道德修養,因爲還有煩惱,不能完善佛陀的道德。
二、巧分別:佛陀能巧妙地分別宇宙人生的現象。諸法的好壞,諸法的千差萬別,佛都能了知,所以佛能對機設教,能夠善巧的分別一切,認識一切。但佛的分別與凡夫的分別是不一樣的,凡夫一分別就會執著。所謂執著,表現在取舍,見好即貪,見壞就厭,所以凡夫的分別有執著,執著的同時又在分別,越分別越執著,越執著越分別,輾轉分別執著,到了最後痛苦不堪。社會上的例子多得很,多愁善感的人分別重,所以他們的痛苦也比一般人重。佛陀的分別是“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雖然分別,但能如如不動,不起執著,八風吹不動,平靜如水。
叁、有名聲:佛陀的名聲很大,成佛了就是叁界導師,四生慈父。世間上有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名聲能得到廣泛傳播,千古留傳,但真正能名垂青史是很難的。曆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英雄毫傑、帝王將相,然而,在人們心目中有印象、有影響的也只有限幾人。這僅有的幾人現在還可以名留青史,但將來是否還能繼續流芳下去呢?即使將來能留下,等到地球毀滅的那一天,又怎麼樣呢?所以名聲的存留是短暫的,不可靠的,只有成佛了,才能在十方世界名聲普聞。可以說,要想名聲就必須成佛,成佛以後在十方世界廣度衆生,十界普聞,這樣才具有真名聲。
四、能破:只有佛陀能破除煩惱,破除四魔(五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佛陀具足以上四個特點,所以名薄伽梵。
甲四、說經處所
乙一、佛土莊嚴
住最勝光耀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叁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爲相,如來所都。諸大菩薩衆所雲集,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廣大法味喜樂所持;現作衆生一切義利,蠲除一切煩惱纏垢,遠離衆魔,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爲遊路,大止妙觀以爲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入門,無量功德衆所莊嚴,大寶華王衆所建立大宮殿中。
這段交代佛陀說本經的場所,用十八種圓滿及二十一種功德顯示佛陀身土的莊嚴。
佛陀說法時,佛身住在什麼地方呢?要明白這個道理,首先要知道佛有叁身:一法性身,指法身。法性無相,無有差別,是宇宙人生的本質,宇宙人生的真相。二受用身。又分自受用和他受用二種:自受用即成佛之後不再享受世間的五欲之樂,而是享受因地修得的智慧、神通、功德所形成的法喜,成佛後的身土都很莊嚴,自受用之樂,只有佛自己才感受得到,別人是感受不到的;他受用,佛陀出世是爲了廣度衆生,因此爲十地菩薩顯現身土,此身唯有菩薩及大聲聞才能感受得到,特爲他人顯現的變化之境,名他受用身。叁變化身。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丈六金身即是變化身,不僅是小乘聲聞,連凡夫也能見到,這有別于受用身莊嚴殊勝。佛陀根據衆生根機的不同而現不同身,這段經文就是介紹佛陀示現他受用身土的情況,也是淨土的情況。
先說佛土的十八種圓滿。
一、顯色圓滿。“住最勝光耀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佛陀說本經的場所是七寶莊嚴的宮殿。七寶即金、銀、琉璃、珍珠、瑪瑙、車渠、頗胝迦七種。七寶有人間七寶、天上七寶乃至淨土七寶。人間七寶是人間衆生業力所感;天上七寶是天上衆生業力所招,佛土中七寶是佛菩薩福德所現。由于業力不同,七寶的質量也不一樣。天上七寶勝過人間七寶,佛土中七寶又勝過天上七寶。佛土中七寶是佛菩薩最勝無漏所感得,能放大光明,照耀無邊世界。
二、方所圓滿。“無量方所,妙飾間列”,“無量”一詞,在經中經常用到。經中所說的無量是針對凡夫衆生來說的,譬如一棵樹的葉子,似乎是無量,其實是有量。凡夫無法形容太多、太大的數目,只能用無量來形容。“方所”即處所。淨土的無量處所,每一角落,都美妙無比。如《彌陀經》所說的:“七重欄盾、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街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這些都是衆生福德所致,天然形成,非人工造作。淨土到處用七寶裝飾美化成莊嚴的場所,不是我們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公園,或任何一個高級賓館可以與之相比的。
叁、分量圓滿。“周圓無際,其量難測”,淨土莊嚴的宮殿,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寬廣無比,無法用長短等計量單位來計算。也就是說,淨土範圍的大小對二乘、凡夫來說是很難測量出來的。佛菩薩變化淨土的大小是根據衆生的根機不同而變化的,淨土的大小區別,對二乘來說難以測度,而對佛菩薩來說就不是難測的了。佛菩薩變化的,難道他們自己還不可以測量嗎?那是不可能的。
四、方所圓滿。“超過叁界所行之處”,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佛陀所顯現的淨土超過叁界,與叁界是不一樣的。因爲叁界有煩惱、有生死,因此叁界又稱爲叁有。而在佛陀的淨土中,大菩薩是沒有愛縛、沒有煩惱、沒有生死的。叁界中的叁災八難、地獄、餓鬼、畜生、地震、瘟疫、戰爭、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弱肉強食,諸如此類種種惡穢現象在淨土裏都是沒有的,所以佛淨土超出叁界,是最理想的世界。
談到理想世界,古今中外的哲人志士都想建立一個理想的太平世界。如儒家的大同世界,陶淵明的世外桃源,西方哲學中柏拉圖的理想國,莫爾的烏托邦等,都是同一種性質的、理想的太平世界。這些理想世界在現實中能存在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爲一個理想世界的建立,僅僅從物質世界去改造,而不從人心的改善著手,要想建立一個理想的世界是辦不到的。因爲這個世界是人組成的,人心沒有改善,想建立理想的世界只能成爲人們美好的願望。要想改造世界,必須先從改造人心下手,假如不從人心改造,要建立理想世界是不可能實現的。
那麼,佛淨土是否與上面這些哲人志士的理想世界一樣,憑空想象出來的呢?一般說到十方淨土和西方極樂世界時,很自然地將它與哲人們所設想的理想世界等同起來,認爲不可能存在,同樣是幻想。其實佛教所講的淨土,與東西方哲學所講的那種理想世界是不能同類而言的,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明:
第一、所謂淨土是佛菩薩親眼見到的,也就是說,淨土是由佛的智慧觀察出來的。第二、佛淨土有深厚的理論基礎。佛教講建立淨土的主要因緣在于我們的心。《維摩诘經》說:“心淨則國土淨。”這說明改造世界,首先要從改善人格開始,從改善人心開始。大家的人心改造完善了,那麼所顯現出來…
《解深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