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否則,到時業報還自受。

   有人也許會懷疑,淨土中怎麼會招引這些人不是人,鬼不是鬼的鬼神進去呢?這樣不是會給淨土造成不安定的因素嗎?對于這個問題,大家應該知道:淨土中的天龍八部都是菩薩示現的,它們雖然是龐然大物,但沒有嗔恨心,是佛菩薩變現出來的。如《彌陀經》裏的鳥類,並非是真正叁惡道的衆生,也是阿彌陀佛示現的。這些天龍八部緊緊跟隨著佛、菩薩,聽佛說法,常常跟隨在佛陀的身邊。

   十、任持圓滿。“廣大法味,喜樂所持”,“持”,依賴、依靠,即維持賴以生存的環境和條件。大凡一個人,假若沒有依賴就無法生存了。那麼,靠什麼才能生存呢?佛經裏講一切有情依食而住。食有四種:段食、觸食、思食、識食。

   一、段食,即一段段地吃。我們每天叁頓飯分爲叁段時間,即早、中、晚叁餐。這種飲食習慣就叫段食,這是人們重要的飲食。二、觸食。一個人單有飯吃不見得一定活得很好,還需要有其它食,這就是觸食。觸即感受、感覺。心情是否愉快,與環境很有關系,我們感受的就是周圍的環境,如果住在環境優美的地方心情會很愉快,理所當然的,身體也會很好。環境不好,烏煙障氣,心情也會因此不好,進而影響身體的健康,減短壽命。觸食就是指環境,一個人生存得好壞與觸食是至關重要的。叁、思食,思指希求、理想。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定要有理想。沒有理想的人,生活沒有目的,空虛無聊,自己都不知道活著是爲了什麼,整天糊裏糊塗,無所事事。在家人都有理想,比如說,長大成人後要找工作、買房子、成家立業、結婚生子等,稍微有些成就隨即而來的是爲下一代人打算。因爲擁有這些理想,才有生存的動力。假如沒有理想就會活得無聊、空虛乃至想去自殺。四、識食,指阿賴耶識。識食是生命的主體,它在主持著我們的身體和生命。人活著與死了的區別就在于有無阿賴耶識,此識存在就是活人,可以說話、活動、做事,此識一旦離開了我們的身體,生命即將結束。

   那麼,淨土中的聖賢又靠什麼來維護他們的生存呢?靠廣大法味,也就是在修學佛法中得到的快樂,或稱爲法樂。法樂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對真理的體驗。一個聖人在體驗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時,那是很開心的事情,佛經中稱菩薩見到真理時的地位爲歡喜地。爲什麼稱爲歡喜地呢?因爲無始以來人都生活在一種迷茫之中,沒有見到真理,現在通過修行終于頓然醒悟,所以非常開心,在體驗真理的同時,其內心中充滿著異常的歡喜,充滿法喜,這就叫作法樂。另一方面,在修禅定的過程中,內心充滿安詳和快樂,稱爲禅悅。

   無論是法樂,還是禅悅,都是在定慧中對真理的體驗而産生的。人間所謂的快樂就是指五欲之樂,即凡人之樂爲欲樂,聖人之樂爲法樂。五欲之樂就是通過對外在環境的感受,吃飯、穿衣、娛樂等,處在美好的環境,接受對方的恭維贊歎等方面得到快樂。聖人的法樂就是對真理的體驗。出家人舍棄了五欲之樂,就是想從佛法中得到快樂。假若一個出家人,既不能得到五欲之樂,亦不能得到法樂,那他一定會活得很痛苦。

   十一、事業圓滿。“現作衆生一切義利”。社會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業,如務農、經商、做工、士兵、當官等。不過社會每個人所從事的事業大多是爲了自己,爲了自己的衣食住行,爲了改造自己的環境,爲了自己活得更好。菩薩的事業則不然,淨土中的菩薩,他們的所作所爲都是爲了衆生,爲了讓衆生得到好處,爲了讓衆生活得更幸福。所以《華嚴經》講菩薩道的境界是“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以及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等偈,從這些偈子中可以看出菩薩之行是非常偉大的。淨土中的大菩薩,他們都以度衆生爲喜樂,以度衆生爲事業。那麼,出家人也要以弘法爲家務,利生爲事業,如果能做到這樣,那就是菩薩道了。假若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那你也就是菩薩了。

   行菩薩道是一件很艱難的事。佛陀的弟子中有位尊者叫舍利弗,他在佛的十大弟子中號稱智慧第一,是一位小乘聖人,已證阿羅漢果。據經中說他在無量劫以前發過菩提心,當時他想成佛,利益一切衆生。他一發了這種心,帝釋天馬上知道了,就來考驗他,看他的菩薩道到底行得怎麼樣。于是就變成一個人,在路上嚎啕大哭,哭得非常傷心。行菩薩道者只要發現或者知道衆生有苦難就要主動去幫忙,不是衆生找上門求助的。舍利弗剛好路過,走過去問道:“什麼事情哭得這麼傷心,有什麼爲難之處?”帝釋天一聽有人問,哭得更利害了。舍利弗一再詢問,帝釋天才說,他的母親病得非常嚴重,需要人的眼睛調藥才能治好。舍利弗想自己發願行菩薩道,現在衆生有難,就應該把自己的眼睛布施給他,反正自己有兩只眼睛,少一只也沒有多大的關系。于是他就把自己的眼睛挖下一只交給帝釋天。帝釋天卻說:我母親是右眼害病,需要用右眼而你挖的卻是左眼,沒有用。舍利弗一想自己是行菩薩道的人,就把自己的右眼也挖下來給帝釋天,帝釋天接過去嗅一下,卻說:哎呀,你的眼睛怎麼這麼臭啊!于是扔在地上,一頓腳踩個稀爛。舍利弗想:唉!衆生好難度啊!算了吧!我不行菩薩道了。從這個故事可知衆生是多麼難度、菩薩道是多麼難行啊!像舍利弗,事情已經做了,只差最後一個念頭,一轉就前功盡棄。

   十二、攝益圓滿。“蠲除一切衆生煩惱纏垢”,消除內心的一切煩惱和纏縛。“蠲除”即解除;“煩惱”,能擾亂內心甯靜的心理活動,令心不得安甯,煩惱共有二十六個。煩惱的異名叫纏,用繩子把身體捆住叫纏,煩惱像繩子一樣纏著衆生,令衆生流轉生死,不能解脫,所以叫纏。煩惱又名垢,自性本來清淨,如同鏡子一樣,但無始以來蒙上一層灰垢,使本來清淨之佛性不能顯現,令心不得自在。淨土中的菩薩,人格已達到淨化、完善,心中沒有一絲一毫的煩惱存在,一切都很清淨。

   人性是善、是惡,在哲學上一直是個重要問題。關于這個問題,孔子、孟子、荀子都有不同的看法。荀子說人性是惡的,孟子則說人性是善的。假如說人性是善的,人的本質是善良的,那麼世界上種種汙濁現象,爾虞我詐、殺盜淫妄、強取豪奪等又怎麼解釋呢?人的本性如果真是善良的,這些現象就不應該有了,這個世界也應該是美好的才對,事實並不如此,因此說人性純粹是善,這是不對的。假如說人性純粹是惡的,這也不對,因爲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美好的現象。這又該作何解釋呢?所以佛教認爲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

   近代有一位唐大圓居士寫了一部《唯識叁字經》,其中說:“人之初,性無記。”按傳統的說法應該是“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惡”。唯識宗認爲“人之初性無記”,性即指生命的主體--阿賴耶識,其本質是非善非惡的,即無記。既然是無記性的,爲何有善惡的現象出現?這是因爲阿賴耶識中含藏著善和惡的種子。由善的種子現行開展出道德的世界人生;由不善的種子現行開展出罪惡的世界人生。

   環境的好壞有引發善惡種子的作用,但不絕對。唯識宗強調熏習的作用,接近好人能夠學好,接近壞人就會學壞,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學習佛法依止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善知識就能引導自己修行,引導自己解脫,引導自己完善人格。所謂“佛”,他是人成的。太虛大師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人與佛的區別就體現在人格方面。佛在人格方面已經完善了,而衆生的人格充滿著缺陷,充滿著顛倒。正因爲這樣,佛陀才想盡辦法來引導衆生,完善人格,遠離煩惱,了脫生死。

   十叁、無畏圓滿。“遠離衆魔”,衆魔指五蘊魔、天魔、死魔、煩惱魔。魔能夠損害善法,影響行者修道,使行者有所畏懼。平常有人說想打坐,可又怕入魔。有這種思想本身就是魔的表現,因爲這個念頭障礙了自己修道。

   五蘊魔:指我們的身體。這個身體常常對行者修道造成很大的障礙。有了這個身體就有種種欲望,爲了滿足身體的欲望,就沒有時間修道了。所以老子雲:“吾之大患,爲吾有身也。”所以執著自己的身體是修道的一大障礙。但是沒有身體也不行,假如沒有身體的話修道又依何而修呢?所以,爲了修道平時要調節好身體,借四大假合之身爲自己修行所用。

   煩惱魔:煩惱爲何也稱魔呢?因爲人一旦有了煩惱,就會擾亂內心的甯靜、安詳和自在,使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受到極大的阻礙。比如在靜坐時,如果煩惱來了,就會心煩意亂,坐立不安。繼而又妄想紛飛,掉舉不已,精神不能集中。或是昏昏欲睡,睡醒了煩惱、妄想又來了,天天如此,周而複始,使自己的道業沒有一點長進。念佛也是這樣,念著念著就雲裏霧裏,思想早就不知跑到什麼地方去了。這些都是煩惱的表現,所以稱爲煩惱魔。

   死魔:死對于人來說是很可怕的事,但是每個人又不得不死,因此也稱爲魔。

   天魔:天指他化自在天,當修行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化自在天就會找這個人的麻煩。當初釋迦牟尼在樹下悟道之後,有很多天魔來擾亂佛陀的身心,障他成道。

   淨土中的大菩薩已經遠離這四種魔,魔的力量對淨土的菩薩來說已是無可奈何。大菩薩們已經能夠把握自己、來去自如、生死自由,對于這個五蘊假合的身體已經悟透,所以在修道上不會受到它的阻礙。

   十四、辨處圓滿。“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淨土究竟莊嚴到什麼程度呢?淨土的莊嚴不像世間的莊嚴,擺上兩瓶花,鋪上地毯就算莊嚴了。淨土的莊嚴是如來功德所顯,是如來之所依處,不是世間的莊嚴所可比擬。這種由如來無量功德所莊嚴起來的淨土超過世間的一切莊嚴,最極清淨,最極莊嚴。

   十五、辨路圓滿。“大念慧行以爲遊路”,大念慧行…

《解深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