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講記▪P9

  ..續本文上一頁叁細、六粗而流轉生死。因此有的人就懷疑,一個人成了佛是否還會一念不覺,而退爲衆生呢?其實成了佛是不會再退爲衆生的。因爲真如無始,無明無始,我們既具有無始的真如,同時也具有無始的無明,真如與無明沒有開始。爲什麼會一念不覺呢?因爲有無始無明,有了無明,才會一念不覺。怎樣理解一念不覺呢?現前一念沒有開始,無始以來念念不覺,從來沒有覺悟過。因爲有無始無明,它就障礙了真如智慧,使之不得顯現,所以生叁細,長六粗。學人修行,就是要在修行的過程中把造成一念不覺的無始無明消除掉。所以真正成佛以後,是不會再退轉的。

   另一方面,佛所說的一切法勝過一切外道,佛教的真理能夠破除外道的邪論,而外道的道理不能破除佛教的道理,不能轉換和改變佛教的教義,所以說佛法是“不可轉法”。

   七、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礙功德。“所行無礙”,佛的行爲已達到無所障礙的境界。佛教認爲人的行爲可分爲叁個方面,身行、口行、意行,也就是行動、語言、心理活動,總稱爲叁業。佛與凡夫的區別在哪裏?凡夫處處有障礙,而佛陀則處處無障礙。《楞嚴經》雲:“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迷己爲悟,執以本心,爲物所轉。若能轉達物即成如來。”衆生有執著、有住的緣故,所以心爲物所轉;如來沒有執著,心無所住,所以心能轉物。如來見一切法平等平等,雖然懂得事物的好壞,但不會執著、取舍。衆生若能不執著取舍,反過來,物就能被我們的心所轉。心能轉物與心被物轉的關鍵在于心是否有執著。衆生與佛的區別就在這裏。

   怎麼樣才能做到不執著呢?取決于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觀念。把一切看淡、看空了,就不會執著,不爲物所轉。所以,學佛應該以佛教的世界觀作爲我們的世界觀,用佛的觀念去看待一切問題,這樣才會看淡一切。否則,學了佛之後,依然故我,仍然用老觀念、習慣去生活,這樣的話,當然會有執著、有痛苦。凡夫處處有障礙,其原因是把一切執著爲實有。相反的,佛陀把一切看透了、看淡了,又成就了種種神通、智慧、功德,所以能不爲八風所動,不爲魔境所轉,所作所爲,沒有障礙。

   八、安立正法功德。“其所安立,不可思議”,指佛陀所弘傳的叁藏十二部教理,這些教理是不可思議的。這可從兩個方面來講:一、“思”即思維,“議”即以語言文字去議論。佛陀所說的真理,是佛出世以後告訴我們的,假如佛不出世,凡夫和外道對這些真理是無法思議的。二、佛陀言教所顯示的真理,像真如、實相、法界等都不是凡夫衆生的思維所能思想的,也不是我們的語言所能議論的,所以佛經說道“諸法實相”的時候,就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說不可思議。

   九、授記功德。“遊于叁世,平等法性”,叁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平等法性也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叁世的理體就是平等法性、真如實相,這些,佛陀已經如實證得了。第二,佛陀對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諸法事相,已徹底地了如指掌,對過去無量劫以前發生過什麼、未來無量劫之後又將發生什麼、現在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都能知道。這也就是佛教中所講的天眼通、宿命通等神通。

   十、于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其身流布,一切世界”,身指變化身、受用身。佛與衆生不一樣,凡夫衆生在這裏受生,就不能同時在天上受生,也不能同時到地獄裏受生。佛陀就不同了,他可以同時在很多不同的世界裏受生、轉*輪、度衆生,所以說其身流布,一切世界。各個世界都有佛陀示現的色身,正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哪一個江裏有水哪一個江裏就能現出月亮,月亮只有一個,卻能映現于所有的江水之中。佛菩薩的神通也是這樣,只要衆生有求,他們就能隨類應身。

   十一、斷疑功德。“于一切法,智無疑滯”,佛教把一切法分成有爲法、無爲法、有漏法、無漏法、五位百法等,這些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對一切法進行歸納,根據哲學的概念可以分爲精神、物質、動物、植物以及宇宙的現象和本體。佛對這一切法皆了如指掌,毫無疑惑。世出世間的諸法,如有一法不能決了,就有疑滯,而佛已成就一切智智,所以對一切法善能決了,無有疑滯。

   十二、令入種種行功德。“于一切行,成就大覺”,一切行指佛陀的一切行爲。佛陀出世說法,轉*輪、度衆生,都是爲了使衆生成就佛果。一代時教雖有叁乘、五乘之分,但最終目的是爲了使衆生成就佛乘。《法華經》說:諸佛世尊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就是爲了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十叁、當來法生妙智功德。“于諸法智,無有疑惑”,這句話的意思從表面看來似乎與“于一切法,智無疑滯”的意思一樣,其實並不一樣。前句“于一切法,智無疑滯”的“法”字是對法的種類歸納而說,即佛陀對所有的法都能了如指掌。這裏所說的“法”是針對衆生的根機來說的。佛陀針對衆生的根機,設立不同的教法,這樣才能度生。經中記載:佛陀在世時,有一天,一個乞丐到祗園精舍出家,那天碰巧佛陀不在,舍利弗、目犍蓮等大弟子運用神通觀察之後,說他沒有善根,不能出家,因爲沒有善根而出家是證不到阿羅漢果位的,因此叫他回去不要出家。這個人覺得很委曲、很痛苦,傷心得痛哭流涕。這時,正好佛陀回來,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佛陀運用神通觀察後說他有善根,可以出家。于是佛就爲他說法,他聽法之後立刻證得阿羅漢果。舍利弗等見到這種情況都很納悶,就問佛陀:您不是說沒有善根的人不能證果,爲什麼他卻能證果呢?佛陀說:你們只知道五百劫以內的事情,我觀察他八萬劫以前已種了善根。八萬劫前,有一樵夫上山砍柴,遇到一只老虎,危急之中,念了一句“南無佛”,因此種下了善根。那個樵夫就是這位乞丐,現在他的善根成熟了,所以他一聽到佛法就能開悟證果。佛陀是一切智者,所以能善于觀察衆生的根機,以種種方便善巧廣度衆生而無疑慮。

   十四、隨類現身不可分別功德。“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佛陀示現的身相,凡夫乃至二乘的菩薩都不能測量,這可從兩方面去理解:第一,身相顯現不必通過分別,就能自然而然的隨衆生根機,示衆生需要而現,如鏡子映現萬象一切,無心而現。如《普門品》中所說:“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第二,佛陀所現之身,有時是外道身,有的時候是國王身或菩薩身,有的時候還現壞人身幹種種壞事,這些都不是凡夫所能推測出來的。

   菩薩度生方式有兩種:一攝二折。菩薩盡量給衆生好處,賦予衆生一切利益,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都屬于攝的範疇。菩薩對我慢心重的衆生,用種種方法令他折服。有些有點專長、有點技術的人,我慢心特別重,如搞文學的認爲自己是個文學家很了不起;搞藝術的個性更強,他們的權威觀念很重,高高在上,我慢十足,認爲只有自己才是最了不起的人,因此老是瞧不起別人。對這些人就應該采取折的辦法。怎麼樣折服對方呢?就是要用你的智慧,用你的長處,使他覺得自己不行,覺得你確實比他好、比他能幹、比他強,對你心服口服之後,再給他講佛法的道理,這樣他才容易接受,這種辦法就叫做折。

   一般寺院的天王殿,中間的彌勒菩薩哈哈大笑,皆大歡喜,任誰來都表示歡迎;兩旁的四大天王卻是威風凜凜,盡管也表示歡迎,但是讓人看了,自然要老老實實,不敢調皮搗蛋。這就包涵了攝和折兩種意義。雖然說佛法無邊,對任何人都可以包容,但是爲了讓剛強的衆生同樣受法益,還是必須用善巧的方法令剛強衆生折服。所以說佛菩薩的行爲不是凡夫所能測量的。不必說佛菩薩的行爲,就是古來的祖師大德們的行爲凡夫也是無法測量的。永嘉禅師在《證道歌》中說:“順行逆行天莫測。”意思是說,佛、菩薩乃至祖師們的行爲甭說凡夫不可測,就是天人也無法測量。

   十五、成就佛種不斷功德。“一切菩薩證所求智”,佛所成就的智慧就是無上菩提,無上菩提的智慧是一切菩薩所追求、所必須得到的。這種智慧佛陀已經證得了,而菩薩還沒有得到,所以說“一切菩薩證所求智”。

   十六、自性身分殊勝功德。“得佛無二,住勝彼岸”,“無二”就是一,指真理、法身,真理、法身是絕對的一。佛成就了法身之後就住最勝彼岸。彼岸有兩種:第一,聲聞乘的彼岸,證得阿羅漢果叫做彼岸;第二,佛之彼岸,成佛了名到彼岸。聲聞乘所證的彼岸是解脫身,這種解脫身由煩惱斷盡之後所顯現,但缺乏功德和智慧;佛所證的彼岸是法身,不但斷盡了煩惱,同時亦具足一切智慧和功德,故佛所證的法身被稱爲最勝彼岸,聲聞乘所證的解脫身是一般的彼岸,而衆生有生死所以稱爲此岸。最勝彼岸就是針對聲聞乘的解脫身來說的。

   十七、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這是從如來的智慧和功用方面來講。一方面佛陀所示現的自受用身、變化身與其它佛所示現的自受用身、變化身等不會混雜在一起,無有障礙。彼佛在此世界示現,此佛亦在此世界示現,但彼此的佛土不會混亂,這叫不相間雜。這是因爲如來具備了解脫妙智。另一方面是佛陀對各種不同根機的衆生演說不同妙法,能因機設教,因此稱爲“妙智究竟”。

   十八、叁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證無中邊,佛地平等”,佛所證得的法性、變化、受用叁種身,一味平等,沒有中,也沒有邊,而且每一佛都是如此,佛佛平等。

   十九、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極于法界”,法界指法性。諸法實相在經中有很多不同的名稱,如:法界、法性、法身、實相等。極于法界,指最極清淨的法界,佛徹底地證得了法性。如《法華經》雲:“唯…

《解深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