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意即只有佛與佛才能徹底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相。

   二十、無盡功德。“盡虛空性”,虛空充滿整個宇宙,無所不在。佛的智慧和法身就像虛空一樣,無所不在,所以說盡虛空性。虛空比喻佛所證得的實相、悲智、願力,無窮無盡,平等一味。

   二十一、究竟功德。“窮未來際”,佛的智慧像虛空一樣無所不在,所以佛的利生事業也是窮未來際,沒有間斷;佛的智慧功德無盡,所以利樂有情的度生事業也沒有窮盡。    

  甲五、法會聽衆    

  乙一、聲聞衆

   與無量大聲聞衆俱:一切調順,皆是佛子,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戒善清淨、趣求法樂;多聞聞持,其聞積集;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捷慧、速慧、利慧、出慧、勝抉擇慧、大慧、廣慧、及無等慧,慧寶成就。具足叁明,逮得一切現法,樂住,大淨福田,威儀寂靜,無不圓滿;大忍柔和、成就無滅,已善奉行,如來聖教。

   序品的內容主要有五個方面,前四種已經講完,現在講第五個方面的內容。這部分主要是介紹聽衆,這次法會的聽衆有二類,聲聞衆和菩薩衆。爲什麼經中先說聲聞,後說菩薩呢?根據《大智度論》講有四個理由:一、常隨佛:聲聞衆經常跟隨在佛陀身邊,通常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這些人是佛陀的常隨衆。菩薩則不同,他們不一定常隨佛陀。二、形同佛:在形象上聲聞與佛一樣,剃除須發,身披袈裟。菩薩衆的身份多樣,有的當國王,有的爲長者,不一而足。聲聞衆形同佛,坐在佛的面前,在法會上顯得很整齊。叁、煩惱盡:聲聞衆的煩惱已經斷盡成爲羅漢,而一般菩薩則沒有斷盡煩惱。四、欲令親受佛法,舍小向大:聲聞衆的智慧沒有菩薩衆強,讓他們坐的時候靠近佛陀,佛直接給他們灌輸大乘經典,令他們聽聞大乘法之後回小向大,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就佛果。因爲以上四個理由,所以在經文中先講聲聞衆後講菩薩衆。

   “與無量大聲聞衆俱”,“無量”,指數量之多,參加法會的大聲聞衆有無量之多。“大”,聲聞衆中有大聲聞與小聲聞之分,證前叁果的名小聲聞,證四果阿羅漢的名大聲聞,“大聲聞衆”就是指已經證得阿羅漢果的聖人,他們聽聞佛說四谛法而悟道,所以稱爲聲聞。“衆”是僧義,一人不能稱僧,叁人以上才能稱爲僧。“僧”,確切翻譯應該是和合衆,有高度團結和諧的和合衆稱爲僧團,這可以從六和精神體現。六和就是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見和、利和。

   身和同住。大家同住在一起,行動一致,有集體活動時統一參加。寺院中每天過堂、上殿、布薩、結夏安居、自恣等,不參加就犯別衆過,就是不和合的表現。這叫身和同住。

   口和無诤。“诤”就是吵架。在一個僧團裏共同生活,大家不能吵架,如果在佛法的理解上各有不同的觀點或建議,可以提出來討論,可以各抒已見,而不能爲了一些枝末小事吵罵不休。

   意和同悅。“意”指精神、思想。大家同住在一起,在思想上必須以善意的精神彼此相持,不能有敵意或惡意。大家來自五湖四海,聚集在一起共同學習,有著共同的理想和目的,共同修行,共同了生脫死,共同弘揚佛法,共同廣度衆生。有這麼多的共同理想和目的,應該把個人的得失統統抛開,這就是意和同悅。

   所謂出家,一般人認爲離開家庭就叫出家。所以很多人出家後,宗派觀念、家庭觀念都很強,師兄弟、師伯、叔、徒、侄等觀念很嚴重。而真正出家,這些觀念都不能有,不但要遠離世俗的觀念,同時還要遠離世俗的習慣,要不然與在家人沒有兩樣。假如出家之後照樣有這樣的世俗觀念和習慣,那麼僧團只能四分五裂,各拉幫派,誰也不買誰的賬,這就不是意和同悅了。

   戒和同修。戒指戒律,是僧人言行的准則。僧團中沒有絕對的權威,即使佛陀在世時的原始僧團也沒有說誰是領袖,大家都依戒律而生活。如果有人犯戒,僧團就集會,爲他做羯磨法,集中大衆一起來爲犯戒者忏悔,對犯戒者進行批評,忏悔之後就清淨安樂了。一個人做錯事犯戒之後,心裏就不會安甯,而忏悔以後心裏沒有了負擔,就會活得很自在、快活。

   僧團中大家都要持戒,根據佛陀在戒律中的規定,出家要五年學戒,不離依止。何謂五年學戒,不離依止呢?就是出家受戒後的五年之內,要跟著師父好好地學習、研究、修持戒律。師父是自己的依止師,一天到晚跟在師父的身邊學戒,從行爲上、思想上訓練自己,通過五年的訓練,才能夠在僧團中獨立生活,才會知道戒律中的開遮持犯,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所以在戒律中規定,一個僧人倘若不先學戒律,是不能學習經論的。因爲戒是學佛修行最根本的基礎,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這是一種修行的次第。

   見和同解。見是知見、思想、觀念。一個人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在認識上有新的體會或覺悟,就要講出來給大家聽,和大家共同討論,讓大家都能得到這種新的體會和認識,和大家同受法樂,這樣大家才能進步得更快。還要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知道的佛法讓別人也知道,讓別人也能得到快樂,這就是見和同解。

   利和同均。利指利益、好處。僧團中有什麼好處、利益時應該大家均分,共同享受,如施主布施財物時,要平均分享。由上所說的六和精神可知,僧團是一個很民主、很和諧的團體。經中所講的大聲聞衆,在六和上都已經做得很好了。

   “俱”,指諸大聲聞聚集在一起。聲聞衆的人格特點有十叁種功德。如下文所說。

   一、心善調順功德。“一切調順”,調順有二義。由斷除一切煩惱,心得自在,所以名調順;能隨佛語回小向大,發菩提心,也叫調順。想要得自在,先要調節好我們的心。凡夫衆生無始以來之所以流轉生死,就是因爲心沒有調伏好,所以有那麼多的妄想執著,活得很痛苦。可以說,整個學佛修行的過程就是調伏心的過程。在《金剛經》中須菩提問佛“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就是這個道理。大聲聞衆已把心調好,把煩惱斷盡,所以過得安詳、自在;曆代的祖師大德也是這樣。所以對他們來說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過得特別地安詳、甯靜、自在。

   二、紹隆佛種功德。“皆是佛子”,“佛子”指佛陀的弟子,包括兩種人:一是隨佛出家、聞法得道、從佛口生、從法化生的聲聞衆。大聲聞衆成就的業道稱爲聖道,聖道從佛陀的教法--四谛、叁法印的力量中産生,所以說他們是佛子。二是菩薩,因爲菩薩將來也能成佛,繼承如來家業,弘揚佛法,轉大*輪,所以也稱爲佛子。經中所講的佛子雖然指聲聞,但他們已回小向大,將來能繼承如來家業,而且已經證得聖道,所以說他們是佛子。

   叁、心慧解脫功德。“心善解脫、慧善解脫”,什麼叫心善解脫呢?這是相對心不解脫來說的。凡夫的心沒有得解脫,因爲凡夫有種種煩惱。煩惱是擾亂義,能擾亂內心的甯靜就叫煩惱。煩惱一詞在經文有多種名。一名蓋,衆生的心性本來清淨光明,但被煩惱所覆蓋,清淨失去了,光明也顯不也來,所以煩惱就名蓋;二名垢,垢即不淨,心性本來幹淨,但被不淨的煩惱摻雜進去,心性就混濁了,所以煩惱也叫垢;叁名纏,衆生的心性被煩惱纏縛,如同被繩索纏住一樣,不能解脫,所以煩惱也叫纏;此外,煩惱還有障、縛等名。煩惱使我們內心失去甯靜、清淨、安詳、自在,從而造業感果,流轉生死。大聲聞衆則徹底斷除了煩惱,解脫了煩惱的系縛,不爲煩惱所纏,心裏安詳、自在,得善解脫,所以名心善解脫。

   什麼叫慧善解脫呢?慧指知見、思想。一個人在沒有學佛前的思想往往是不正確的。知見有五類:1、身見:執身爲我。過去中國佛學院明真法師寫過一篇《身非我論》的文章,專門討論色身不是我的問題。一個人最親近的莫過于自己的身體,身體只是五蘊和合的假體,並不能代表我。但是一般人卻執著身體是我,是我所有,所以人的一生都在爲這個身體而奮鬥,勞碌奔波,做五蘊和合色身的奴才。2、邊見:執斷執常稱爲邊見。認爲一切都是實在的,永恒不變的,這是常見;認爲人死如燈滅,屬于斷見。外道執有個實在不變的真我也屬于常見。3、邪見:拔無因果屬于邪見。有人認爲爲善爲惡沒有因果報應,不管是好事、壞事,做了就算了,這就是邪見。佛教認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絲毫不爽。4、見取見:把前面幾種錯誤的見解認爲是正確的,這種見解就叫見取見。5、戒禁取見:持不正確的戒律。如有的外道持牛戒,學牛吃草,認爲做到像牛一樣就能得到解脫;還有的外道持狗戒,狗吃大便他們也吃,認爲這樣就能解脫,就能升天。其實這是絕對不可能的,這些觀念純粹是錯誤的思想觀念,所以學佛的人首先要樹立正見。在八正道中第一個就是正見。所有的修行都要在正見的指導下,才能成就正果。

   大聲聞衆在智慧見解上已經很正確了,已經沒有任何錯誤的觀念和見解,所以說慧善解脫。

   四、戒善清淨功德。“戒善清淨”,要想了脫生死,就必須嚴持淨戒,不去犯戒,就是戒善清淨。或者說犯了能忏悔,忏悔則清淨。大聲聞衆持戒清淨,就是最微細的小戒也不會犯,所以名戒善清淨。

   五、求法樂功德。“趣求法樂”,“趣”指趣向,“求”即追求,“法樂”是對真理、禅定的體驗。大聲聞衆所追求的是佛法的快樂。佛法的快樂包括對真理的體驗,對禅定的體驗。平常人追求外在身心刺激的五欲之樂--財、色、名、食、睡。大聲聞已經認識到五欲之樂是不徹底、不究竟的,所以他們不去追求五欲之樂,而去追求法樂。

   出家人應該追求的是出世間的法樂,遠離紅塵世間的五欲之樂。法樂不容易得到,因爲它們的功效無法立竿見影,必須經過長時間好好地用功修行,慢慢地就能或多或少體會到一些法樂。假如不好好修…

《解深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