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講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執其一端。

   爲什麼用出家上味勝樂來作比喻呢?這與出家又有什麼關系?

   文中說“譬如有人,盡其壽量習辛苦味”,這就比喻在家人一生辛辛苦苦,忙忙碌碌,爲了事業、婚姻、名利、家庭以及社會的人際關系,疲于生計,一天到晚忙得不可開交。他們很難想象出家修行人的快樂、自在,以爲出家無事可做,枯燥無味,天天清燈木魚,念經拜佛,不了解出家人的生活情況,更難體會到出家人的那種清閑快樂。世間人互相恭維說:“你老洪福齊天啊!”他聽了很舒服、很高興,樂得合不攏嘴;如果說:“你老該享點清福了。”他就會害怕起來,以爲“清福”意味著無聊、孤獨與寂寞。“洪福”,在家人容易享受;“清福”則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的。不光在家人難享清福,出家人也很難享用。只有少部分志向高遠,有一定修養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這種快樂,修養不高的人享受不了這種寂靜清閑的生活。

   有首詩說得好:“人人盡說清閑好,誰肯逢閑閑此身?不是逢閑閑不得,清閑豈是等閑人?”心保持甯靜、安詳,這不是世間娛樂的麻醉的力量所能取代,所以洪福之樂與清福之樂絕對無法相比擬。在家人從來沒有體驗過清福的生活,他們確實無法想象。清福是內心清淨所發出來的安詳和快樂,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培養才能養成,忙碌的人做不到,忙碌慣了的人閑下來不做事,簡直受不了。所以,出家人的清閑生活,在家人無法想象。

   或于長夜,由欲貪勝解,諸欲熾火所燒然故,于內除滅一切色聲香味觸相,妙遠離樂,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第二種比喻,遠離五欲樂喻--遠離樂。

   五欲分爲財、色、名、食、睡五種。佛教中所講的五欲也可以指五塵:色、聲、香、味、觸,喜歡看好顔色、喜歡聽好音聲、喜歡聞香味、喜歡吃好食物、喜歡摸觸細滑柔軟之物。世人以五欲滿足爲樂,貪戀五欲五塵,他們難以想象離開五欲之外的靜慮(禅定)生活之樂。

   人對五欲的貪著有所偏重,各人的偏重不一樣。有的人重于財,覺得有錢就快樂,有錢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過去許多守財奴,一生積攢了很多錢財,舍不得花,舍不得用,只要天天看看它,數一數就滿足了;有的人重于男女之色,認爲從中可以得到快樂與滿足;有的人重于名利,只要名聲好,什麼苦都能吃;有的人重于食欲,有好吃的就是最大的樂趣;有的人重于睡眠,認爲睡覺就是人生最大樂事。無論是哪一種欲,當欲望生起又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欲望就象火一樣,燒得你心緒不甯,燒得你渾身不自在;還有的人,當強烈的嫉妒心一生起,見不得別人好,看見別人好心裏就不舒服,覺得“他怎麼可以超過我”!這也是一種欲望;還有的人見別人高興,他就在一旁黯然神傷、悲悲戚戚;還有的五欲都很強盛,這種人就更不得了,每天坐臥不安,自己和自己過不去。這些都是各人對欲望的不同表現。貪著五欲的人,沈溺在五欲場中,追名逐利,貪財愛色,沈溺其中而不舍。

   一個人的快樂建立在對外在欲望的滿足上,假如有人告訴他,離開五欲之樂另外有一種快樂,他根本無法相信,也無法接受。他無法相信初禅的行者,遠離外在的欲望──色、聲、香、味、觸之後,在甯靜的內心深處所發出的那種快樂。這種快樂就是在禅定中所得到的快樂,叫離生喜樂。對于一個追求外在物質滿足中得到快樂的人,很難想象這種快樂。打個比方說,喜歡吃好東西的人,告訴他不能貪吃,應該以禅悅爲食,他絕對無法理解,更無法做到。

   或于長夜,由言說勝解,樂著世間绮言說,故于內寂靜,聖默然樂,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第叁種比喻,聖賢默然寂靜樂喻--寂靜樂。

   “绮言”,即華麗的語言。寂靜樂就是不說話、內心保持高度寂靜的快樂,指二禅以上的禅定境界。這種禅定的特點是:聖人處在定中無尋思,因此也沒有語言,內心中保持高度的平靜,並從中得到極大的快樂。

   有的人在流轉生死的黑暗過程中,以喜歡說話爲快樂,喜歡說華麗的語言,從中得到快樂,如世間講相聲、寫小說,還有吹牛的人,都能從說話中得到快樂。在國外還設有吹牛俱樂部,一年要舉行一、兩次吹牛比賽。據說,參加的人數達十萬人以上,其中有一位一連吹了四十八個小時,舌上生花、妙語連珠、滔滔不絕,可就是沒有一句真話,結果卻得了冠軍。像這種吹牛的家夥一天到晚挖空心思說假話蒙騙別人,他們能夠從吹牛中得到快樂,卻難以想象處在二禅以上的聖賢們離開尋思和語言,內心中充滿高度平靜的快樂境界。

   或于長夜,由見聞覺知表示勝解,樂著世間諸表示故,于永除斷一切表示薩迦耶滅,究竟涅槃,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第四種比喻,絕諸表示涅槃樂喻--涅槃樂。

   大凡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喜歡表現自己。每個人表現的方式不同,有的人喜歡用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知道的來表示自己對某一事物的見解,或者在語言上、行動上、聽聞上等各種不同的渠道來表現自己見識廣博,希望別人能注意到我的存在,讓別人承認自己的價值。殊不知喜歡表現自己的人很愚蠢,不表現自己,別人無法揣測你的高深;一旦表現出來,讓人家一碗清水見到了底,認爲不過如此而已,只能被人評價出“淺”。就像古代英明的帝王,含而不露,掩蓋著自己的行迹,任憑大臣們誠惶誠恐地,最後他才決定該如何做,不該如何做。古代大文學家韓愈,當時也是這樣,本來想表現一下自己的耿耿忠心,結果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叁國演義》中楊修也由于愛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最後落得個被殺身死。

   不表現就包含了“以靜養智”的道理,一表現反而壞了事,以致于在表現當中往往弄巧成拙。然而每個人生來都愛表現自己,因爲凡夫的我相、我執太重。要讓別人知道“我”如何了不起,我如何有能力,我有什麼特長,我如何有才華,似乎只有表現自己,心裏才能得到平衡和滿足。否則就自以爲懷才不遇,郁郁寡歡,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常常牢騷滿腹,玩世不恭。像這種執著深深的人,對那些已經斷除了薩迦耶見(我見),與世無爭,證得了究竟涅槃,得到寂靜快樂境界的人,是無法想象、無法理解的。一個人喜歡從表現中得到快樂,假如告訴他不要自我表現,照樣可以得到寂靜中的快樂,他絕對不會相信。

   法湧當知:譬如有人,于其長夜,由有種種我所攝受诤論勝解,樂著世間諸诤論故,于北拘盧州無我所,無攝受,離诤論,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第五種比喻,離諸诤論覺樂喻--菩提樂。

   佛陀最後又對法湧菩薩說:比如有的人處在漫長的生死黑夜之中,有種種的我所執著,認爲這東西是我的,那東西是你的,往往執身外之物爲我所有--這是凡夫的特點。自私,使每個人的我所執著特別重。由于我、我所的執著,爲了各自的利益,對彼此認同的某個東西--是我的,因此導致诤論。世間的人,還喜歡诤論:我對你錯,我好你壞,爭來辨去,越诤論越感興趣。這些人對北俱盧洲的人,健康長壽,快樂享受,生活豐裕的狀況,人與人之間沒有是非诤論,沒有我、我所的執著,過著近乎大同世界的優越生活是無法想象的。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施行私有製,彼此爾虞我詐、弱肉強食、是非口舌到處都是,因此很難想象北俱盧洲的人在寬容的國家製度下,過的那種幸福的生活。我在這裏宣說北俱盧洲的生活狀況,大家不但不會相信,不能接愛,而且還會說:你講的是理想王國,那是脫離現實的,不可能的事。這種道理就像凡夫無法想象勝義谛的道理一樣。

   如是法湧!諸尋思者,于超一切尋思所行勝義谛相,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佛陀對法湧菩薩說:法湧!就像前面五個比喻所說明的道理一樣,那些具有尋思──思維、分別、吹牛、貪著五欲、愛好說話、喜歡诤論、執著我我所的人,對于離開尋思的勝義谛相是無法尋思、無法推測、無法相信和理解的。

  

  乙四、頌文總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內證無相之所行,不可言說絕表示;

   息諸诤論勝義谛,超過一切尋思相。

   這時,世尊重新以偈頌的形式歸納總結勝義谛超尋思所行的五個特點:第一,勝義谛是學人依聖人的根本智所證得的,所以叫內證。第二,勝義谛不同一般有爲的差別相,因爲它是內智所證,無相所行的緣故,所以名無相。第叁,勝義谛離言絕句,不可以用語言表達,能用語言表達的就不是勝義谛了。第四,勝義谛不能從見、聞、覺、知中得到,也不能用見聞覺知來表示,凡是有所表示的都是凡夫的境界,不是勝義谛。第五,勝義谛沒有有漏等煩惱的诤論,唯有斷除有漏諸行等煩惱之後才能證得,一切诤論都不是聖人的境界。

   從這五個特點可以知道:勝義谛是內智所證,無相所行,絕諸表示,不可言說、息諸诤論的,所以勝義谛超過一切尋思;而尋思所行所能得到的只是展轉所證、有相境界、言說境界、表示境界,诤論境界,所以說尋思不能證得勝義谛,所以說勝義谛超尋思所行相。

  

  甲叁、離一異性相

   勝義谛相與依他起性是什麼關系?

   這一段的標題名爲“離一異性相”, 因此認爲勝義谛相與依他起之間的關系既非一個東西,亦非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說一說異皆不對,那麼二者究竟是什麼關系呢?這是解深密法會研討的問題之一。

  

  乙一、提出問題

   爾時善清淨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說,謂世尊言:勝義谛相,微細甚深,超過諸法一異性相,難可通達。世尊!我即于此,曾見一處,有衆菩薩等正修行勝解行地,同一會坐,皆共思議勝義谛相,與諸行相一異性相。于此會中,一類菩薩作如是…

《解深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