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讲记▪P16

  ..续本文上一页象征(比如有人运气不好了,跳进恒河去洗个澡就会逢凶化吉了),因而又叫吉祥河。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五年,其中有二十五年的时间在恒河两岸说法教化弟子。佛与弟子们对恒河都非常熟悉。所以佛陀在说法时,根据恒河的特点,多以恒河作比喻,以便容易理解。

   七十二殑伽沙无量无边、不可计数。但法涌菩萨很有本领,能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娑婆世界,向参加这次法会的听众介绍:我曾在东方国土的时候,看到一个地方有七万七千外道聚集在一起讨论。他们有的是师父,有的是徒弟,讨论的主题是:研究胜义谛相是怎么回事?采用思维、议论、比量、推理的手段分别、观察、审虑胜义谛。从各种角度讨论来讨论去,结果对胜义谛还是不能理解。大家各执己见,有的认为这是胜义谛相,有的认为那是胜义谛相,彼此见解不同。甚至自己在不同时候说出不同见解。开始说这是胜义谛相,后来觉得不对,又说那是胜义谛相,自己的见解前后变化,自相矛盾,定不准哪个是胜义谛相了。到后来,意见不统一,见解繁杂,互相诤论,诤来诤去,冒失起来,口出不逊,继而是唇枪舌剑、尖酸刻薄、相互谩骂、互不相让。最后,气急败坏地不欢而散,分道扬镳了。

   世尊!我看他们吵得一团糟,私下认为:如来出世,希有难得,一佛出世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在同一世界中,绝对没有二佛同时出世的可能。如来不出世就没有谁能够通达胜义谛相。因为胜义谛相极其深奥,只有如来出世,才能证得它,然后再教导我们凡情众生,在现实之外还有一个胜义谛相,我们才能根据佛陀的言教和方法去修行、去证悟。不是这样的话,世界上所有的人就永远不知道胜义谛相是怎么回事,又怎么能去证得它呢?

   外道以寻思、分别、比度推求胜义谛,结果身口意三业相违,意见(意)不同,语言(口)不合,甚至互相指责,大打出手,闹得不欢而散。本品用这种因缘作为解说胜义谛相超离寻思所行相的开端。

  

  乙二、胜义不能寻思的原因

   尔时,世尊告法涌菩萨摩诃萨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我于超过一切寻思胜义谛相,现正等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现开解,施设照了。”

   法涌菩萨提问的内容很有意思,指出用思维、分别、推理等方法寻求胜义谛终不可得。世尊针对法涌的提问,解释胜义谛是超寻思所行相的原因。

   世尊对法涌菩萨说:“善男子!你说得很对!很对!的确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对于超越思惟的胜义谛已经如实通达,彻底证得。为了让没有证悟胜义谛的众生也能证得,这才用言辞宣说,显示胜义谛相深奥的道理,打开实相的妙门,假立施设名言概念把它显示出来,像明灯照破暗室一样,照亮大众,让众生也能知道胜义谛相是怎么回事。”

   何以故?我说胜义谛,是诸圣者,内自所证;寻思所行,是诸异生,展转所证。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为什么不能用寻思证得胜义谛呢?本品从五个方面来说明:第一个理由--内自所证。

   佛陀对法涌菩萨说:胜义谛是圣者“内自所证”。所谓“内自所证”,就是根本智亲证真如,具有直接和不变影像的特点,这是圣人证得胜义谛的的方式。”寻思所行,是诸异生,辗转所证“,凡夫众生运用思惟去认识的境界,并不是客观的真实。它只是自身思惟所投射下的一种影像。这种影像和客观的真实虽然有一定的相似,但并不是客观的真实。因此,凡夫众生通过思维只能间接的认识事物,而不能直接证得。

   世尊所说的胜义谛是客观的真实,不是道理,它是圣人内在的根本智亲证真如,当根本智证得真如的时候,智与境合而为一,一点隔阂也没有。《肇论》云:“言用即同而异,言寂即异而同,同故无心于彼此;异故不失于照动。”

   《肇论》中讲根本智与真如的关系。这段引文就说明了般若智慧与真如的关系。从它们的作用上来说,具有不同点;但在体上来讲,又是共同的。不同建立在同的基础之上,所以,这种不同也是相同的不同。从体上讲,它们是一样的。当般若智证得法性的时候,既没有智慧,也没有境界。这种境界必须要在无智无德、能所双亡的情况下,智、境全无才能证得。在证得的法性里,没有一切相,没有你、我、他、众生等相,也没有真如、法性等相。要是还有什么相,那就说明他还没有证得法性。法性的本身没有差别,如果有两个,就不是真如了。因为般若智与真如相同,所以不分彼此。如果认为这是智、那是境,这是能、那是所,这是佛、那是众生,就不是法性了,非法性才有这样的分别,法性是不可以分别的。

   法涌!我说胜义,无相所行。寻思,但行有相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这里佛陀又对法涌说明胜义谛是超寻思的第二个理由--无相所行。

   佛陀对法涌菩萨说:我所说的胜义属于无相的境界。为什么是无相呢?因为胜义即真如,真如没有差别相。而寻思只能缘有相境界。《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反过来说,若见到差别相就见不到如来了。胜义没有差别,而寻思必须依差别境界而起,凡夫依有相境界才能起寻思,这种寻思都要建立在具体的事物之上。比如说,眼前有个茶杯,凡情众生才会思维茶杯。假如离开了具体的事物,那么,寻思什么呢?由此可知,寻思只能缘有相、有差别的东西,胜义却是无相、无差别的,所以说胜义谛相不是寻思所缘,是超寻思的境界。

   法涌!我说胜义,不可言说,寻思但行,言说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佛陀对法涌说出胜义谛是超寻思的第三个理由--不可言说。

   佛陀对法涌菩萨说:法涌!我所说的胜义不可言说。胜义是离言法性,这在离言无二相的内容中已经说过。语言不是真实,语言也不足以完整的表达真实,尤其是对圣人所证得的胜义谛,语言的表述更显得苍白无力。那么,为什么说透过寻思不能认识胜义谛呢?因为凡人的思维建立在语言概念的基础上,胜义谛恰恰相反,是离言的。因此说胜义谛超越了思维的境界。

   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表示,寻思但行表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界。

   佛陀对法涌菩萨讲胜义谛超寻思的第四个理由--绝诸表示。

   “表示”指见、闻、觉、知,见是眼睛的表示;闻是耳朵的表示;觉是鼻、舌、身的表示;知是意念的表示。表示不外乎见、闻、觉、知,而见、闻、觉、知又不外乎六根。

   佛陀再次对法涌菩萨说:胜义谛超寻思的第四个理由是绝诸表示。因为胜义谛不能用眼睛去看,不能用耳朵去听闻,不能用鼻子去嗅,也不能用舌头去尝尝是什么滋味,身体接触不到,意识也思维不到。一言以概之,胜义谛不能从见、闻、觉、知中得到,想用眼看、耳闻、鼻嗅、舌尝等方式寻找胜义谛都是错误的。《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就是说,如来不能以见闻觉知求见,胜义谛绝诸表示。整个寻思所能做到的只是见、闻、觉、知,整个寻思都建立在见、闻、觉、知上,一旦离开了见闻觉知,思想就不能观察、推理、分析、了别。总之,寻思依见闻觉知而生起,同时又以见闻觉知为所缘。可是,胜义谛必须离开见闻觉知,绝诸表示。从这个道理可以推知:假如用见、闻、觉、知的方式求证胜义谛,那是永远不能证得的。

   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诤论;寻思,但行诤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佛陀对法涌菩萨讲胜义谛超寻思的第五个理由--绝诸诤论。

   佛对法涌说出胜义谛超寻思的第五个理由:我所说的胜义谛是断绝诤论的。诤论是在烦恼心所的支配下所产生的行为,以及产生的一切有漏法。有诤论就有烦恼,而寻思所缘的对象就是有漏的烦恼境界。胜义谛恰恰相反,它已远离烦恼,绝诸诤论。由此可知,胜义谛是超过一切寻思境相的。

   以上五个方面,把寻思境界与胜义谛进行了强烈的对比,以此说明凡夫寻思的境界不外乎展转所证、有相所行、言说境界、表示境界、诤论境界。而胜义谛则是圣人内自所证、无相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绝诸诤论的境界。所以说胜义谛不能用寻思的境界去求证。如果硬性地用寻思的手段去求证胜义谛,那么就如同孟子所说的“缘木求鱼,海中捕鸟”,终究不可得。试想,爬到树上去抓鱼,潜到海里去捕鸟,能抓得到鱼、捕得到鸟吗?那是永远永远不可能的。原因在哪里呢?在于树上不可能有鱼,海中也不可能有鸟。用寻思的手段求证胜义谛也是一样的道理。

  

  乙三、以喻比知

   第三部分喻显,用比喻进一步显示前段所说胜义谛超寻思境界的道理,目的还是在于帮助学人理解胜义谛的道理。所以,本经的条理特别清楚。每段先提出问题,然后解答,再以比喻说明,最后以颂文归纳,逻辑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佛陀用五种比喻,配合前面的五义,进一步显示胜义谛相超寻思的道理。

   法涌当知:譬如有人,尽其寿量习辛苦味;于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第一种比喻,出家上味胜乐喻--出家乐。

   佛陀又以比喻对法涌说:法涌啊!你应当知道,就像有人尽他(她)的一生,从出生到生命的结束,一直习惯于吃辛辣、苦涩的食物,突然有人对他说,这个世界上除了辛辣味和苦味之外,还有蜜糖、冰糖等甜味的食物,他一定想象不出甜的味道到底是怎么样。因为他一生都是吃苦、辣的东西,从来没吃过蜜糖、冰糖,别人再三解说糖有多甜,他也没有办法理解,也根本无法想象(寻思),无法推理(比度),无法相信、理解(信解)。他只熟悉苦、辣之味,如同盲人摸象,…

《解深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