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讲记▪P15

  ..续本文上一页够了知有为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

   若有众生非愚夫类,已见圣谛,已得诸圣出世间慧,于一切法离言法性,如实了知;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实无有为无为。然有分别所起行相,犹如幻事迷惑觉慧,于中发起为无为想,或为无为差别之想,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于此中随起言说,彼于后时不须观察。

   另一类有智慧的众生,已经见到了胜义谛,得到了一切圣人所证的出世间的无漏智慧──根本智,能够如实地去认识一切法性,证得了离言法性,了知依他言教之幻化,懂得了真理是怎么一回事,自然就不会被幻化的东西所迷惑,对经中讲的有为、无为,看到或听到之后,就会作这样的观念:我现在所得到的、所看到的绝对不是真实的有为、无为,由于心、心所分别的关系,产生种种的行相,好象幻师的幻术迷惑了众人的觉慧一样,对分别所起的行相,生起有为、无为的想法,或者生起有为、无为的差别想法,不象我所看到的那样,不象我所听到的那样,所见所闻只是由虚妄分别所产生的虚幻之相。而真理的本身绝非虚幻。正因为他们证得了离言法性,懂得真理是怎么回事,所以不会对所见所闻的虚妄不实的假相产生执著,不会为之迷惑,不会执著概念上的有为、无为,也不会向人宣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了”。

   圣人证得离言法性,而凡夫却未证到。圣人要把离言法性的境界告诉众生,为了说法的方便,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类人的知见是正确的,以后无需再进行考察了。

   如是善男子!彼诸圣者,于此事中,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有为、谓之无为。

   据前面所讲的道理,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在这里归纳一下。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对如理请问菩萨说:“善男子!那些圣人在离言法性中,用圣人的智慧、知见证得离言法性,证得离开名言的真理,为了让凡夫众生也能觉悟到真理的境界,所以假立名相,说有为、说无为。”

   总的说来,要想证得离言法性,必须通过有为、无为的言教才能认识真理。语言本身不是真理,运用言辞是为了表达真理。真理是离言的,但这种离言的真理凡夫不知道。圣人为了让凡夫也能知道这种离言法性的真理,所以假立了很多名相。凡夫如果要证这种离言法性,必须通过这些名相,以名相为桥梁,借用假相去认识真实相,之后才能证得真理。假如没有言教,就无法证得真理。佛陀慈悲,观察众生的根性,所以假立了有为、无为等许多名言概念。

  

  乙五、颂文总结

   尔时,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佛说离言无二义,甚深非愚之所行;

   愚夫于此痴所惑,乐著二依言戏论。

   彼或不定或邪定,流转极长生死苦,

   复违如是正智论,当生牛羊等类中。

   颂,梵语伽陀、伽他或偈他。伽陀,汉译为偈颂、孤起颂、应颂、重颂等,颂有二种:一种是不论颂文与散文,凡经文的字数至三十二字,称之为首卢伽陀;另一种必须是四句,而且文义具备,不管三言、五言、七言、八言等,只要是四句就能成颂,称为结句伽陀。首卢伽陀单译为句,结句伽陀单译为颂。西域记三中说:“(颂)旧曰偈,梵文略也;或曰偈陀,梵文讹也;今从正因,宜云伽陀。伽陀唐言颂,颂三十二言也。”

   最后,解甚深义密意菩萨以偈颂的方式,重新宣说了长行的道理,颂文所说的内容仍然是长行所讲的道理,只是长行讲得比较详细,颂文则以简略的语言再归纳。

   “佛说离言无二义,甚深非愚之所等”,佛陀所证得的离言法性非常深奥,正如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所说的“我法妙难思”。这样深奥的真实之理,自然不是愚痴众生粗浅的认识所能通达。

   “愚夫于此痴所惑,乐著二依言戏论”。众生为什么不能认识离言法性呢?因为无明、愚痴,颠倒、妄想,因而喜欢执着于二边之情见,以及种种名言概念,以至不能通达诸法的真实。《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说:“愚夫于如是所显真如不了知故,从是因缘八分别转能生三事。”众生无明所惑,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从而引发八种妄想分别:一、自性分别,二、差别分别,三、总执分别,四、我分别,五、我所分别,六、爱分别,七、非爱分别,八、俱相违分别。

   在八种分别的基础上,又生起三事:由自性分别、差别分别、总执分别,能够生起戏论所依的种种心、心所。这三种分别形成种子,待种子现行时,产生六根六尘,然后造业,招感生死苦果。我分别、我所分别,有了这两种分别就会产生我慢、我见。我见即由我分别后,以我为中心,我高高在上,我应该说了算等。爱分别、非爱分别、俱相违分别,由这三种分别产生贪、嗔、痴等烦恼,人的烦恼就是由这些错误分别产生的。

   “彼或不定或邪定,流转极长生死苦”。不定,指不定种姓,或不定聚众生。这类众生如果遇到好的因缘,与善知识在一起就能行善,学佛修行;若遇到坏人,与坏人在一起,也能干不善的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属于这种人,人格不稳定。邪定,指邪见的众生,造种种不善业,乃至五逆十恶。《大智度论》八十四卷曰:“能破颠倒者名曰定,必不能破颠倒者为邪定,得因缘能破,不得因缘则不能破为不定。”《瑜伽师地论》云:“正定为菩萨及声闻,邪定是无种姓,不定是不定种姓”。“正定”众生的思想、行为、语言都很正确,根机深厚。这类众生属于得道的圣人,如菩萨、阿罗汉等。他们已经了脱生死,已经证得离言法性,已经能够把握自己的生命,所以偈颂中不提这类众生。

   问题在于不定与邪定这两类众生。不定性者自己拿不定主意,或好或坏随缘而定;邪定者不信佛法,所以流转生死,万劫不得出离。自尊、自爱的人,如果能发现自己过去所做的种种,一定会对过去的一切深感可悲、可叹、可耻、可怜,更感可怕。因为我们在无始以来的生命中,什么事都做过,什么也都吃过,血流了多少不可计量;骨头堆起来比须弥山还高,无数的死死生生,不知造下了多少业,吃过多少苦!因此说生死事大。明白了因果的道理之后,就会发现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然难得今已得,难闻今已闻,若再不用功修行,将来一失人身,那将万劫不复,不知又要经过多少漫长的生死轮回,才能再得人生啊!如此,岂不痛哉!

   “复违如是正智论,当生牛羊等类中”,有情在生死流传中,超升还是堕落其关键取决于什么呢?关键在于一个人的认识、观念,通常人们的认识都是颠倒的、错误的,与宇宙人生的真实相违背,与佛法相违背。有情在错误观念的指导下,造下种种恶业,在未来的生命中,自然要堕落到三恶道中。

  

  甲二、超寻思所行相

   寻思,指思维、分别和推理。从标题可以知道:胜义谛超越思维、分别、推理等范畴。想要证胜义谛是不能靠思惟、分别、推理等方式。平常说到真如实相,常常用不可思议来表达。思即寻思,议即议论。不可思议包括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两个方面。

   本章讲到胜义谛超越思惟分别,通过寻思所缘境界与胜义谛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指出胜义谛非寻思所行境界。

  

  乙一、问题的发生和提出

   尔时法涌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从此东方过七十二克伽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具大名称;是中如来,号广大名称。我于先日,从彼国土发来至此。我于彼土曾见一处,有七万七千外道并其师首,同一会坐。为思诸法胜义谛相,彼共思议称量观察,遍寻求时,于一切法胜义谛相,竟不能得。唯除种种意解,别异意解,变异意解,互相违背,共兴诤论,口出矛钻,更相钻刺,恼坏既已,各各离散。世尊!我于尔时,窃作是念:如来出世,甚奇希有!由出世故,乃于如是超过一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亦有通达作证可得。说是语已。”

   这一部分的当机者是法涌菩萨。法涌菩萨具有很大的智慧,每当说法的时候,法语象泉水一样直往外涌。故称为法涌。

   这时,法涌菩萨对世尊说:“从娑婆世界──当时释迦牟尼佛说法处--到东方,经过了七十二恒河沙这么多的世界(比娑婆世界至西方经十万亿佛土还要远),那么远的地方,有一个世界名叫具大名称,这个世界的如来名叫广大名称如来。我前几天刚从那个世界来。”法涌在提问之前,先来作个自我介绍。

   也许有人会怀疑:具大名称离娑婆世界那么远,他是怎么来的?即使利用现在的科学成果,乘宇宙飞船也不可能几天就到吧?这就要靠佛教所说的神通了。神通有三种。第一种运身,整个身体在空中飞行,象鸟一样轻灵,象孙悟空那样,翻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就到了目的地,这是运身。第二种胜意,靠意念把经过的路程缩短。比如说到北京有五千里的路程,把它想成只有到南普陀这么近,一下子就到了。倘若觉得这种方法还是很慢,翻筋斗又太麻烦,怎么办呢?不要急,还有更简单的方法。第三种意势,这种神通既快又简便。意即意念,势即力量,一念之间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个念头就去了,不必担心太远没法去。阿弥陀佛来接引你的时候,就和运用意势一样,一念即到。不管多远──十万亿佛土或二十万亿佛土,乃至百千百万亿佛土,只一刹那间,心念一到人就到了。现在的科学家发明的激光,认为速度是最快的,其实,真正最快的速度是心念,想到就到了。所以,华严中讲一念三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道理就在这里。

   殑伽,罗什法师旧译为恒河;玄奘三藏新译为殑伽。恒河是印度三大河流之一,位于摩竭陀国和乔萨罗国之间,是印度最宽最长的河流,其沙既细又多。印度人把恒河当作吉祥的…

《解深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