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象征(比如有人運氣不好了,跳進恒河去洗個澡就會逢凶化吉了),因而又叫吉祥河。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五年,其中有二十五年的時間在恒河兩岸說法教化弟子。佛與弟子們對恒河都非常熟悉。所以佛陀在說法時,根據恒河的特點,多以恒河作比喻,以便容易理解。
七十二殑伽沙無量無邊、不可計數。但法湧菩薩很有本領,能從那麼遠的地方來到娑婆世界,向參加這次法會的聽衆介紹:我曾在東方國土的時候,看到一個地方有七萬七千外道聚集在一起討論。他們有的是師父,有的是徒弟,討論的主題是:研究勝義谛相是怎麼回事?采用思維、議論、比量、推理的手段分別、觀察、審慮勝義谛。從各種角度討論來討論去,結果對勝義谛還是不能理解。大家各執己見,有的認爲這是勝義谛相,有的認爲那是勝義谛相,彼此見解不同。甚至自己在不同時候說出不同見解。開始說這是勝義谛相,後來覺得不對,又說那是勝義谛相,自己的見解前後變化,自相矛盾,定不准哪個是勝義谛相了。到後來,意見不統一,見解繁雜,互相诤論,诤來诤去,冒失起來,口出不遜,繼而是唇槍舌劍、尖酸刻薄、相互謾罵、互不相讓。最後,氣急敗壞地不歡而散,分道揚镳了。
世尊!我看他們吵得一團糟,私下認爲:如來出世,希有難得,一佛出世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在同一世界中,絕對沒有二佛同時出世的可能。如來不出世就沒有誰能夠通達勝義谛相。因爲勝義谛相極其深奧,只有如來出世,才能證得它,然後再教導我們凡情衆生,在現實之外還有一個勝義谛相,我們才能根據佛陀的言教和方法去修行、去證悟。不是這樣的話,世界上所有的人就永遠不知道勝義谛相是怎麼回事,又怎麼能去證得它呢?
外道以尋思、分別、比度推求勝義谛,結果身口意叁業相違,意見(意)不同,語言(口)不合,甚至互相指責,大打出手,鬧得不歡而散。本品用這種因緣作爲解說勝義谛相超離尋思所行相的開端。
乙二、勝義不能尋思的原因
爾時,世尊告法湧菩薩摩诃薩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于超過一切尋思勝義谛相,現正等覺;現等覺已,爲他宣說,顯現開解,施設照了。”
法湧菩薩提問的內容很有意思,指出用思維、分別、推理等方法尋求勝義谛終不可得。世尊針對法湧的提問,解釋勝義谛是超尋思所行相的原因。
世尊對法湧菩薩說:“善男子!你說得很對!很對!的確像你所說的那樣,我對于超越思惟的勝義谛已經如實通達,徹底證得。爲了讓沒有證悟勝義谛的衆生也能證得,這才用言辭宣說,顯示勝義谛相深奧的道理,打開實相的妙門,假立施設名言概念把它顯示出來,像明燈照破暗室一樣,照亮大衆,讓衆生也能知道勝義谛相是怎麼回事。”
何以故?我說勝義谛,是諸聖者,內自所證;尋思所行,是諸異生,展轉所證。是故法湧!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爲什麼不能用尋思證得勝義谛呢?本品從五個方面來說明:第一個理由--內自所證。
佛陀對法湧菩薩說:勝義谛是聖者“內自所證”。所謂“內自所證”,就是根本智親證真如,具有直接和不變影像的特點,這是聖人證得勝義谛的的方式。”尋思所行,是諸異生,輾轉所證“,凡夫衆生運用思惟去認識的境界,並不是客觀的真實。它只是自身思惟所投射下的一種影像。這種影像和客觀的真實雖然有一定的相似,但並不是客觀的真實。因此,凡夫衆生通過思維只能間接的認識事物,而不能直接證得。
世尊所說的勝義谛是客觀的真實,不是道理,它是聖人內在的根本智親證真如,當根本智證得真如的時候,智與境合而爲一,一點隔閡也沒有。《肇論》雲:“言用即同而異,言寂即異而同,同故無心于彼此;異故不失于照動。”
《肇論》中講根本智與真如的關系。這段引文就說明了般若智慧與真如的關系。從它們的作用上來說,具有不同點;但在體上來講,又是共同的。不同建立在同的基礎之上,所以,這種不同也是相同的不同。從體上講,它們是一樣的。當般若智證得法性的時候,既沒有智慧,也沒有境界。這種境界必須要在無智無德、能所雙亡的情況下,智、境全無才能證得。在證得的法性裏,沒有一切相,沒有你、我、他、衆生等相,也沒有真如、法性等相。要是還有什麼相,那就說明他還沒有證得法性。法性的本身沒有差別,如果有兩個,就不是真如了。因爲般若智與真如相同,所以不分彼此。如果認爲這是智、那是境,這是能、那是所,這是佛、那是衆生,就不是法性了,非法性才有這樣的分別,法性是不可以分別的。
法湧!我說勝義,無相所行。尋思,但行有相境界。是故法湧!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這裏佛陀又對法湧說明勝義谛是超尋思的第二個理由--無相所行。
佛陀對法湧菩薩說:我所說的勝義屬于無相的境界。爲什麼是無相呢?因爲勝義即真如,真如沒有差別相。而尋思只能緣有相境界。《金剛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反過來說,若見到差別相就見不到如來了。勝義沒有差別,而尋思必須依差別境界而起,凡夫依有相境界才能起尋思,這種尋思都要建立在具體的事物之上。比如說,眼前有個茶杯,凡情衆生才會思維茶杯。假如離開了具體的事物,那麼,尋思什麼呢?由此可知,尋思只能緣有相、有差別的東西,勝義卻是無相、無差別的,所以說勝義谛相不是尋思所緣,是超尋思的境界。
法湧!我說勝義,不可言說,尋思但行,言說境界。是故法湧!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佛陀對法湧說出勝義谛是超尋思的第叁個理由--不可言說。
佛陀對法湧菩薩說:法湧!我所說的勝義不可言說。勝義是離言法性,這在離言無二相的內容中已經說過。語言不是真實,語言也不足以完整的表達真實,尤其是對聖人所證得的勝義谛,語言的表述更顯得蒼白無力。那麼,爲什麼說透過尋思不能認識勝義谛呢?因爲凡人的思維建立在語言概念的基礎上,勝義谛恰恰相反,是離言的。因此說勝義谛超越了思維的境界。
法湧!我說勝義絕諸表示,尋思但行表示境界。是故法湧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界。
佛陀對法湧菩薩講勝義谛超尋思的第四個理由--絕諸表示。
“表示”指見、聞、覺、知,見是眼睛的表示;聞是耳朵的表示;覺是鼻、舌、身的表示;知是意念的表示。表示不外乎見、聞、覺、知,而見、聞、覺、知又不外乎六根。
佛陀再次對法湧菩薩說:勝義谛超尋思的第四個理由是絕諸表示。因爲勝義谛不能用眼睛去看,不能用耳朵去聽聞,不能用鼻子去嗅,也不能用舌頭去嘗嘗是什麼滋味,身體接觸不到,意識也思維不到。一言以概之,勝義谛不能從見、聞、覺、知中得到,想用眼看、耳聞、鼻嗅、舌嘗等方式尋找勝義谛都是錯誤的。《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也就是說,如來不能以見聞覺知求見,勝義谛絕諸表示。整個尋思所能做到的只是見、聞、覺、知,整個尋思都建立在見、聞、覺、知上,一旦離開了見聞覺知,思想就不能觀察、推理、分析、了別。總之,尋思依見聞覺知而生起,同時又以見聞覺知爲所緣。可是,勝義谛必須離開見聞覺知,絕諸表示。從這個道理可以推知:假如用見、聞、覺、知的方式求證勝義谛,那是永遠不能證得的。
法湧!我說勝義,絕諸诤論;尋思,但行诤論境界。是故法湧!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佛陀對法湧菩薩講勝義谛超尋思的第五個理由--絕諸诤論。
佛對法湧說出勝義谛超尋思的第五個理由:我所說的勝義谛是斷絕诤論的。诤論是在煩惱心所的支配下所産生的行爲,以及産生的一切有漏法。有诤論就有煩惱,而尋思所緣的對象就是有漏的煩惱境界。勝義谛恰恰相反,它已遠離煩惱,絕諸诤論。由此可知,勝義谛是超過一切尋思境相的。
以上五個方面,把尋思境界與勝義谛進行了強烈的對比,以此說明凡夫尋思的境界不外乎展轉所證、有相所行、言說境界、表示境界、诤論境界。而勝義谛則是聖人內自所證、無相所行、不可言說、絕諸表示、絕諸诤論的境界。所以說勝義谛不能用尋思的境界去求證。如果硬性地用尋思的手段去求證勝義谛,那麼就如同孟子所說的“緣木求魚,海中捕鳥”,終究不可得。試想,爬到樹上去抓魚,潛到海裏去捕鳥,能抓得到魚、捕得到鳥嗎?那是永遠永遠不可能的。原因在哪裏呢?在于樹上不可能有魚,海中也不可能有鳥。用尋思的手段求證勝義谛也是一樣的道理。
乙叁、以喻比知
第叁部分喻顯,用比喻進一步顯示前段所說勝義谛超尋思境界的道理,目的還是在于幫助學人理解勝義谛的道理。所以,本經的條理特別清楚。每段先提出問題,然後解答,再以比喻說明,最後以頌文歸納,邏輯結構嚴密,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佛陀用五種比喻,配合前面的五義,進一步顯示勝義谛相超尋思的道理。
法湧當知:譬如有人,盡其壽量習辛苦味;于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第一種比喻,出家上味勝樂喻--出家樂。
佛陀又以比喻對法湧說:法湧啊!你應當知道,就像有人盡他(她)的一生,從出生到生命的結束,一直習慣于吃辛辣、苦澀的食物,突然有人對他說,這個世界上除了辛辣味和苦味之外,還有蜜糖、冰糖等甜味的食物,他一定想象不出甜的味道到底是怎麼樣。因爲他一生都是吃苦、辣的東西,從來沒吃過蜜糖、冰糖,別人再叁解說糖有多甜,他也沒有辦法理解,也根本無法想象(尋思),無法推理(比度),無法相信、理解(信解)。他只熟悉苦、辣之味,如同盲人摸象,…
《解深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