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講記▪P23

  ..續本文上一頁己修持法門及經驗的不同,提出不同的勝義觀。事實上,這些境界都不是真正的勝義谛。因爲勝義谛是一味平等的。佛陀告訴善現說:五蘊中的清淨所緣境界是勝義谛;十二處、十八界、四食、十二緣起、四谛、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中的清淨所緣是勝義谛。清淨所緣的境界,在五蘊中沒有差別;在十二處、十八界、四谛、四食、十二因緣、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中一樣沒有差別,一味平等。它絕不會因爲所修法門的不同而有差別。在任何時空,在任何聖人的思想境界中,它都是一味平等的。不論證得它,還是沒有證得它,它同樣是平等的。

  

  丙二、從叁遍義說一味相

   上面約清淨所緣顯一味相,這裏由真如、勝義、法無我性叁者各遍蘊、處、界等一切差別中顯一味平等相。叁遍義指真如、勝義、法無我性,這叁義在蘊、處、界中是普遍的,因此叫叁遍義。

   善現!修觀行比丘,通達一蘊真如勝義法無我性已,更不尋求各別余蘊、諸處、緣起、食、谛、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真如勝義法無我性。唯即隨此真如勝義,無二智爲依止,故于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谛,審察趣證。是故善現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真如、勝義、法無我性都是勝義谛的異名,根據勝義谛的不同特點而安立的不同名稱。如勝義谛具備真實不虛、如如不動的特點,故名真如;勝義谛是聖人勝智所緣的境界,所以叫勝義;又勝義谛是行者通達一切法無我之時所顯示的境界,據這一點又叫法無我性。勝義谛還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如:不二法門、般若、涅槃、佛性、法性、空、圓覺、法界等多種名稱。就象一個人有不同的能力,能發揮多種的作用,而給他安立不同的名字。真如、勝義、法無我性叁者實是名異而實性相同。

   佛對善現尊者說:當修觀行者通達任何一法(或四聖谛,或五根等)的真如實相(勝義谛)之後,那麼一切法上的勝義谛也就通達了,更不必去尋求其它法上的勝義谛了。因爲一法即一切法,如海水一味,只嘗一滴,遍知全海水味。所以說勝義谛遍一切處。想要證悟勝義谛,只要在一法上下功夫,一旦通達這一法的勝義谛,其它一切法的勝義谛都會通達的。

   有一位比丘尼因見梅花而悟道,作了一首偈子:“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這是一首悟道詩。以尋春來比喻自己對道的追求經曆。修道如同尋春一樣,翻過一山又一山,越過一嶺又一嶺,把鞋走破了,也沒有找到春。等到返回家裏時,看一看梅花,聞一聞,開悟了。本來自己家中梅香四溢,充滿著春日的芬芳了,何必還要到處尋春呢?這一回光返照,立刻悟到真如本性自家本有。比丘尼從梅花悟道了,無須再從桃花悟道,因勝義谛是普遍的,平等一味的。已經悟道,一切法的真理就可以全部體會到了,這就是佛教所謂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

   真如勝義的一味平等性,以無分別、無差別的根本智爲依止,修法時才能證得勝義谛的境界。佛陀提倡開發智慧,認識真理,有什麼樣的認識能力就能證得什麼樣的境界。如果有無漏智慧作爲依止,就可以審察勝義谛相,認識到勝義谛相,進而就能證得勝義谛。善現!根據這個道理,應當知道,勝義谛是一味平等、遍一切處、沒有差別的。

  

  丙叁、從離叁過說一味相

   善現!如彼諸蘊展轉異相,如彼諸處、緣起、食、谛、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展轉異相。若一切法,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異相者是則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應有因,從因所生。若從因生,應是有爲;若是有爲,應非勝義;若非勝義,應更尋求余勝義谛。善現!由此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有爲,是勝義谛。得此勝義,更不尋求余勝義谛。唯有常常時、恒恒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是故善現!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佛陀對善現說:善現!就連五蘊,彼此都是不相同的。受蘊與行蘊不同,行蘊與色蘊不同,色蘊與受蘊也不同,其余諸蘊,彼此也不相同。所以說展轉不同,千差萬別,光是色蘊就分幾種。五蘊彼此不同,千差萬別;十二處、十二緣起、四食、四谛、十八界、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這些法,彼此之間也是不相同的。諸法彼此都有差別相,但是,一切法的真如實性卻沒有差別。假如勝義谛有差別的話,把勝義谛當作是五蘊或其它的法,那麼,勝義谛也就有差別了。這樣,就産生叁種過失:

   第一,如果勝義谛也有差別,就與諸法一樣了,那麼,勝義谛也應該有因,應從因緣所生。因爲五蘊等差別法都從因緣所生,勝義谛也應從因緣而生。第二,假如說勝義谛真從因緣所生,那麼勝義谛就是有爲法,不是無爲法了。事實上勝義谛是無爲法。第叁,假如說勝義谛是有爲法,那麼它就不是勝義谛了,而行者就要另外尋找勝義谛了。

   須菩提啊!事實上,勝義谛不是因緣所生的,不能說它是有因的;它也不是有爲法,而是無爲法。根據這個道理可以了知,勝義谛一味平等,若認識了它,證得了它,就無須另外尋找勝義谛了。勝義谛是超越時空的。無論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點,在任何一法,也無論地球是否形成,佛陀出不出世,都是一樣,一味平等,這就是勝義谛的特色。佛陀說:“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指的就是勝義谛。勝義谛是本然地、安定地、普遍地存在,法爾如是。既不是梵天所創造,也不是佛陀所發明。佛陀只是認識到它,體悟到它而已。勝義谛不會因爲佛陀的出世與否而決定或有或無,真理是不變的,諸法的法性永遠都是安立不動的。

   法性本來如此,那麼,如來出世與否是否無關緊要?如來出世又有什麼作用呢?假如如來不出世,就沒有人能發現、通達勝義谛,即使勝義谛安立不動,遍及一切法中,也沒有人會認識到這種真理。因爲凡情衆生的智慧淺薄,沒有辦法發現它、認識它。唯有佛陀才能發現它、認識它,並證得它。如來出世之後,將它宣說出來,我們才知道有勝義谛。《法華經》雲:“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世尊將修證勝義谛的方法傳授給衆生,讓衆生依之修學,證得勝義谛,永脫生死輪回之苦。爲了這件大事,佛陀才出世的。可見,如來出世對衆生有莫大的好處。

   勝義谛普遍安立在十法界之中,宇宙人生的實相永遠都是如此。須菩提啊!根據這個道理,應該知道勝義谛是遍一切一味相的。

  

  乙四、喻顯

   善現!譬如種種非一品類異相色中虛空,無相、無分別、無變異、遍一切一味相。如是異性異相一切法中勝義谛,遍一切一味相,當知亦爾。

   本經中的邏輯結構非常強,先提出宗旨:勝義谛遍一切一味相,接著說明原因,指出勝義谛爲什麼遍一切一味相,然後用比喻說明:以虛空比喻勝義谛,虛空具有無相、無分別、無變異、遍一切一味的特點。勝義谛也像虛空那樣,無相、無分別、無變異、遍一切一味相。

  

  乙五、頌文總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此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諸佛說無異。

   若有于中異分別,彼定愚癡依上慢。

   前面已經用長行的形式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說明了勝義谛是遍一切一味相的,現在世尊以偈頌總結前面所說的道理。

   勝義谛遍一切處、無有差別、一味平等,這是諸佛共同的說法。假如有人對勝義谛産生不同的說法,認爲勝義谛是有形相、有差別的,這裏有、那裏沒有,那麼這種人一定沒有智慧、愚癡頑劣,屬于增上慢一類的人,他不能認識、通達勝義谛。

   《勝義谛相品》主要說明了世尊根據勝義谛相的四個特點--離言無二相、超尋思所行相、離一異性相、遍一切一味相來顯示它的甚深密意。勝義谛不能用語言表達,所以說“離言”;勝義谛遠離對待,是絕待的,所以說“無二”。勝義谛不能用思慮去考察,不能用語言表達,不能用思惟分別,所以說超尋思所行。勝義谛與世俗谛的關系非一非異,所以說離一異性。勝義谛無所不在,遍一切處,所以說遍一切一味。至此,這品就全部講完了。

  (未完待續)

  

  

《解深密經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