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己修持法门及经验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胜义观。事实上,这些境界都不是真正的胜义谛。因为胜义谛是一味平等的。佛陀告诉善现说:五蕴中的清净所缘境界是胜义谛;十二处、十八界、四食、十二缘起、四谛、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中的清净所缘是胜义谛。清净所缘的境界,在五蕴中没有差别;在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四食、十二因缘、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中一样没有差别,一味平等。它绝不会因为所修法门的不同而有差别。在任何时空,在任何圣人的思想境界中,它都是一味平等的。不论证得它,还是没有证得它,它同样是平等的。
丙二、从三遍义说一味相
上面约清净所缘显一味相,这里由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三者各遍蕴、处、界等一切差别中显一味平等相。三遍义指真如、胜义、法无我性,这三义在蕴、处、界中是普遍的,因此叫三遍义。
善现!修观行比丘,通达一蕴真如胜义法无我性已,更不寻求各别余蕴、诸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真如胜义法无我性。唯即随此真如胜义,无二智为依止,故于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谛,审察趣证。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真如、胜义、法无我性都是胜义谛的异名,根据胜义谛的不同特点而安立的不同名称。如胜义谛具备真实不虚、如如不动的特点,故名真如;胜义谛是圣人胜智所缘的境界,所以叫胜义;又胜义谛是行者通达一切法无我之时所显示的境界,据这一点又叫法无我性。胜义谛还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不二法门、般若、涅槃、佛性、法性、空、圆觉、法界等多种名称。就象一个人有不同的能力,能发挥多种的作用,而给他安立不同的名字。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三者实是名异而实性相同。
佛对善现尊者说:当修观行者通达任何一法(或四圣谛,或五根等)的真如实相(胜义谛)之后,那么一切法上的胜义谛也就通达了,更不必去寻求其它法上的胜义谛了。因为一法即一切法,如海水一味,只尝一滴,遍知全海水味。所以说胜义谛遍一切处。想要证悟胜义谛,只要在一法上下功夫,一旦通达这一法的胜义谛,其它一切法的胜义谛都会通达的。
有一位比丘尼因见梅花而悟道,作了一首偈子:“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是一首悟道诗。以寻春来比喻自己对道的追求经历。修道如同寻春一样,翻过一山又一山,越过一岭又一岭,把鞋走破了,也没有找到春。等到返回家里时,看一看梅花,闻一闻,开悟了。本来自己家中梅香四溢,充满着春日的芬芳了,何必还要到处寻春呢?这一回光返照,立刻悟到真如本性自家本有。比丘尼从梅花悟道了,无须再从桃花悟道,因胜义谛是普遍的,平等一味的。已经悟道,一切法的真理就可以全部体会到了,这就是佛教所谓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
真如胜义的一味平等性,以无分别、无差别的根本智为依止,修法时才能证得胜义谛的境界。佛陀提倡开发智慧,认识真理,有什么样的认识能力就能证得什么样的境界。如果有无漏智慧作为依止,就可以审察胜义谛相,认识到胜义谛相,进而就能证得胜义谛。善现!根据这个道理,应当知道,胜义谛是一味平等、遍一切处、没有差别的。
丙三、从离三过说一味相
善现!如彼诸蕴展转异相,如彼诸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展转异相。若一切法,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亦异相者是则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亦应有因,从因所生。若从因生,应是有为;若是有为,应非胜义;若非胜义,应更寻求余胜义谛。善现!由此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有为,是胜义谛。得此胜义,更不寻求余胜义谛。唯有常常时、恒恒时,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佛陀对善现说:善现!就连五蕴,彼此都是不相同的。受蕴与行蕴不同,行蕴与色蕴不同,色蕴与受蕴也不同,其余诸蕴,彼此也不相同。所以说展转不同,千差万别,光是色蕴就分几种。五蕴彼此不同,千差万别;十二处、十二缘起、四食、四谛、十八界、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些法,彼此之间也是不相同的。诸法彼此都有差别相,但是,一切法的真如实性却没有差别。假如胜义谛有差别的话,把胜义谛当作是五蕴或其它的法,那么,胜义谛也就有差别了。这样,就产生三种过失:
第一,如果胜义谛也有差别,就与诸法一样了,那么,胜义谛也应该有因,应从因缘所生。因为五蕴等差别法都从因缘所生,胜义谛也应从因缘而生。第二,假如说胜义谛真从因缘所生,那么胜义谛就是有为法,不是无为法了。事实上胜义谛是无为法。第三,假如说胜义谛是有为法,那么它就不是胜义谛了,而行者就要另外寻找胜义谛了。
须菩提啊!事实上,胜义谛不是因缘所生的,不能说它是有因的;它也不是有为法,而是无为法。根据这个道理可以了知,胜义谛一味平等,若认识了它,证得了它,就无须另外寻找胜义谛了。胜义谛是超越时空的。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在任何一法,也无论地球是否形成,佛陀出不出世,都是一样,一味平等,这就是胜义谛的特色。佛陀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指的就是胜义谛。胜义谛是本然地、安定地、普遍地存在,法尔如是。既不是梵天所创造,也不是佛陀所发明。佛陀只是认识到它,体悟到它而已。胜义谛不会因为佛陀的出世与否而决定或有或无,真理是不变的,诸法的法性永远都是安立不动的。
法性本来如此,那么,如来出世与否是否无关紧要?如来出世又有什么作用呢?假如如来不出世,就没有人能发现、通达胜义谛,即使胜义谛安立不动,遍及一切法中,也没有人会认识到这种真理。因为凡情众生的智慧浅薄,没有办法发现它、认识它。唯有佛陀才能发现它、认识它,并证得它。如来出世之后,将它宣说出来,我们才知道有胜义谛。《法华经》云:“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世尊将修证胜义谛的方法传授给众生,让众生依之修学,证得胜义谛,永脱生死轮回之苦。为了这件大事,佛陀才出世的。可见,如来出世对众生有莫大的好处。
胜义谛普遍安立在十法界之中,宇宙人生的实相永远都是如此。须菩提啊!根据这个道理,应该知道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的。
乙四、喻显
善现!譬如种种非一品类异相色中虚空,无相、无分别、无变异、遍一切一味相。如是异性异相一切法中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当知亦尔。
本经中的逻辑结构非常强,先提出宗旨: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接着说明原因,指出胜义谛为什么遍一切一味相,然后用比喻说明:以虚空比喻胜义谛,虚空具有无相、无分别、无变异、遍一切一味的特点。胜义谛也像虚空那样,无相、无分别、无变异、遍一切一味相。
乙五、颂文总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此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诸佛说无异。
若有于中异分别,彼定愚痴依上慢。
前面已经用长行的形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的,现在世尊以偈颂总结前面所说的道理。
胜义谛遍一切处、无有差别、一味平等,这是诸佛共同的说法。假如有人对胜义谛产生不同的说法,认为胜义谛是有形相、有差别的,这里有、那里没有,那么这种人一定没有智慧、愚痴顽劣,属于增上慢一类的人,他不能认识、通达胜义谛。
《胜义谛相品》主要说明了世尊根据胜义谛相的四个特点--离言无二相、超寻思所行相、离一异性相、遍一切一味相来显示它的甚深密意。胜义谛不能用语言表达,所以说“离言”;胜义谛远离对待,是绝待的,所以说“无二”。胜义谛不能用思虑去考察,不能用语言表达,不能用思惟分别,所以说超寻思所行。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关系非一非异,所以说离一异性。胜义谛无所不在,遍一切处,所以说遍一切一味。至此,这品就全部讲完了。
(未完待续)
《解深密经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