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到利益,于是便执十二因缘的差别相为胜义谛。
复有一类,由得食故、得食相故、得食起故、得食尽故、得食灭故、得食灭作证故,记别所解。
又有一类有情依四食法门修行。食有四食:一、段食,指每日三餐的饮食。二、触食,优美的生存环境。三、思食:生存的意欲和愿望。四、识食,指执持有情生命体的阿赖耶识。四食维护着有情现世的生存和未来的延续。
四食法门的修行,由得食故(依四食法门修行),得食相故(四食的自性相、差别相),得食起故(四食的生起相),得食尽故(四食的败坏相),得食灭故(四食的寂灭相),得食灭作证故(四食寂灭相证得的过程和方法)而行。
有一类比丘依四食法门修行,他们从四食法门中得到利益 ,于是便执四食的自性差别相为胜义谛。
复有一类,由得谛故、得谛相故、得谛遍知故、得谛永断故、得谛作证故、得谛修习故,记别所解。
又有一类比丘依四谛法门修行。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是佛法的大纲,它包含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
“由得谛故”,依四谛法门修行;“得谛相故”,了解四谛的自性相、差别相;“得谛遍知故”,指遍知苦谛相;“得谛永断故”,永断,断除集谛的惑业;“得谛作证故”,作证,证得灭谛;“得谛修习故”,依道谛修行。
有些比丘依四谛法门修行,以为有苦可知,有集可断,有灭可证,有道可修,于是他们便执四谛的差别相为胜义谛。
复有一类,由得界故、得界相故、得界种种性故、得界非一性故、得界灭故、得界灭作证故,记别所解。
又有一类比丘依十八界法门修行。界有二义:一、种类义,十八界即十八种法。二、因义,这十八种法是展开宇宙人生的主要因素。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十八界法门的修证中,“得界相”,是了知十八界的自性。“得界种种性、得界非一性”,是了知十界的种种差别相。“得界灭”,得十八界的寂灭相。“得界灭作证”,得十八寂灭相的证得过程和方法。有些比丘依十八界法门修行,从十八界法门中得到利益 ,便执十八界的差别相为胜义谛。
以上所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食、四谛,称为六善巧。此外,声闻乘的行人依三十七道品修行。三十七道品,是四念住、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声闻乘人在修三十七道品法门时,得到修行上的利益,有些人就执三十七道品法门的自性、差别相为胜义谛。
复有一类,由得念住故,得念住相故,得念住能治所治故,得念住修故,得念住未生令生故,得念住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广故,记别所解。如有一类,得念住故。
三十七道品,大分为七类。第一类是四念处。依智慧观照,将念头安住在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如实的境界中。其修行的意义,主要是为了对治常、乐、我、净四种颠倒认识。
众生对无常、苦、无我、不净颠倒地执著为常、乐、我、净,不惜一切代价,装饰身体,贪恋享乐,执著有我,造业受报,流转生死痛苦而沉沦于六道之中。因此,佛陀要我们依四念处而住,改变众生的颠倒执著。念住就是以智慧的力量令念头住在正确的境界之中,由于凡夫众生缺乏智慧的力量,常常住在颠倒的知见当中,不能正确地认识一切,产生种种执著。我们现在学习佛法,就是要应用智慧的力量改变错误的认识,令心心念念住在正确的境界当中,住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之中。能时时这样观察,就不会产生执著了。
比丘依四谛法门修行,得念住相,了知四念住的自性、差别相。得四念处能治所治,四念处的能治,为无常、苦、无我、不净;四念处的所治,指的是常、乐、我、净的错误认识。得念处修,即得四念处的修习。四念处并非只是一种观念或认识,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修行。得念处未生令生,指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观身不净的四种观法,以前没有生起,现在应该立即让他生起。得念住生已,坚固不忘,倍修增广,无常、苦、无我、不净的四种正念已经生起,要让四观越来越坚固,乃至四观的力量不断增长广大。
有些比丘依四念处法门修行。从四念处中得到利益,于是执著四念处的自性、差别相为胜义谛。
复有一类,得正断故;得神足故:得诸根故;得诸力故;得觉支故,当知亦尔。
又有一类比丘依四正断法门修行。四正断,亦名四正勤,勤即精进、努力的意思。四正勤属于戒学的范畴。四正勤的内容:即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一句话,就是要努力的致力于止恶行善的修行。
又有一类比丘依四神足法门的修行。四神足,四神足指的是欲、勤、心、观四种法门,属于定学的范畴。欲--修定所生起的意欲、希求;勤--禅修的过程精进不懈;心--止心于一处;观--通过观某一境界,达到摄心的效果。禅定是神通的基础,由禅定的成就,能引发种种神通,所以称禅定为神足。
又有一类比丘依五根法门修行。根,增上义,五根,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根在趣向见道的过程中,具有增上的作用。
又有一类比丘依五力法门修行。五根的内容和五力一样,即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五力在趣向见道的过程中,具有对治、降伏不信、懈怠等作用。
又有一类比丘依七觉支法门修行。七觉支,支是因义,详指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七支。七觉支,即七种成就见道的因。
以上列举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的修行。其修证次第,一如四念住的修证过程。有些比丘依这些法门修行,从中得到利益,于是便执四正勤等自性、差别相为胜义谛。
复有一类,得八支圣道故,得八支圣道相故,得八支圣道能治所治故,得八支圣道修故,得八支圣道未生令生故,得八支圣道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广故,记别所解。
八圣道又名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是趣向解脱的不二中道。
有些比丘依八正道法门修行。得八正道的自性、差别相;得八正道的能治所治:能治是八正道,所治是八邪道;得八正道的修习;八正道没有生起,现在立即让它生起;已经生起令坚固不忘,乃至力量越来越增长广大。
比丘们依八正道修行,从八正道法门中得到利益,于是便执八正道的自性、差别相为胜义谛。
世尊!我见彼已,便作是念:此诸长老,依有所得现观,各说种种相法,记别所解。当知彼诸长老,一切皆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于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不能解了。是故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说!谓世尊言:胜义谛相,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遍一切一味相。世尊!此圣教中修行比丘,于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尚难通达,况诸外道?
尊者须菩提向佛陀报告了增上慢比丘的修行情况后,就对佛陀说:世尊啊!当我在阿练若的大树林中,听了他们的见解之后内心就想:这些大德长老们都是以有所得的知见修行,认为明了这些差别法就是胜义谛。他们不懂得胜义谛是无差别的、平等的、普遍的,所以我说他们都怀有增上慢。世尊啊!您很奇特!您很善于说法!因为胜义谛相极微细、极甚深,难以通达,我知道凡夫要想了解、认识、通达胜义谛,实在太难了,这么多比丘修观都不能证得,而且还搞错了,您说可惜不可惜!在佛教中比丘修观都难以通达,更何况凡夫、外道呢?
乙三、显胜义遍一切一味相
尔时世尊告尊者善现曰:如是如是!善现!我于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谛,现正等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示开解、施设照了。
这是世尊总结须菩提举出怀增上慢行者的例子,对须菩提赞叹自己的境界答“如是!如是!”表示印可。站在凡夫的境界,看起来好象一点也不客气、不谦虚,应该说“哪里!哪里!”才对,可是佛陀并不这样讲。应该知道,客气、谦虚等现象都是凡夫的事,不是圣人的事,圣人该怎么说就怎么说,没有假客套、假谦虚,也没有造作,实事求是。
世尊告诉须菩提:是呀!是呀!你说得很对,的确像你所说的那样。须菩提啊!胜义谛这个道理太微细、太深奥、太难通达了。《法华经》说:佛陀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通达胜义谛。学佛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认识、通达、究竟证得胜义谛的过程。
针对以上增上慢比丘,以五蕴等自性差别相为胜义谛的错误认识,佛陀在本经中提出了胜义谛的第四个特点:遍一切一味相。这一节的内容从三个方面来谈。
丙一、从清净所缘说一味相
何以故?善现!我已显示于一切蕴中清净所缘,是胜义谛。我已显示于一切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中清净所缘,是胜义谛。此清净所缘,于一切蕴中,是一味相、无别异相;如于蕴中,如是于一切处中,乃至一切道支中,是一味相、无别异相。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如何认识胜义谛的遍一切一味相?经中提出清净所缘,让我们认识胜义的境界。
什么叫清净所缘呢?清净,无染义。没有成就无漏智慧的有情,在他们的认识中多多少少的都带有杂染的成分,因为不论他们的知见有多正确,他们都难以摆脱惑业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唯有成就根本智慧的圣者,在知见上才能绝对的清净无染。所谓清净所缘,便是根本智亲证的真如境界。
在五蕴等差别境界中有清净所缘境界。增上慢的比丘,以五蕴等种种自性差别相为胜义谛。各个人根据自…
《解深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