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
宗:胜义谛与诸行相非一非异
因:是一则犯三过;是异则犯五过等
喻:如螺贝等十喻
如是善清净慧,胜义谛相,不可施设与诸行相一相异相。善清净慧!我于如是微细、极微细,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超过诸法一异性相,胜义谛相,现正等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示开解、施设照了。
佛陀对前文作了一个总结,告诉善清净慧菩萨,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根据上述的道理,应该知道,胜义谛相与一切行相的关系,不能说是一,也不能说是二,彼此之间的关系是非一非异的关系。
胜义谛相的道理太微细、太难掌握、太难证得了,它超过了一、异的概念。尽管这样,佛陀还是证悟到了,并且把胜义谛相的道理开解、显示出来,用名言概念安立种种方便加以说明,让我们也能明明了了地理解它,也能像佛陀一样证得它。
乙四、颂文结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行界胜义相,离一异性相;若分别一异,彼非如理行。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
法会进行到这个时候,世尊又用重颂的形式,把胜义谛相与依他起相非一非异的关系,重新归纳说了一遍。
“行界胜义相,离开异性相;若分别一异,彼非如理行。”行界,指迁流变化的有为事相,即是依他起相。有为事相与胜义谛的关系,是非一非异的。假如有人认为它们是一,或是异,毫无疑问,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众生很可怜,由于愚痴、无知,执著一切现象为真实,被这些假相迷惑、束缚住了。不但被假相系缚,而且为境所转,生起种种贪、嗔、痴、爱、恨等烦恼,长期沉溺在生死苦海中,苦不堪言,不得解脱。世尊苦口婆心地叮嘱我们:你们要修止观、参禅;要真修、实修,才能通过定慧的力量得到解脱。因为定能发慧,有了无漏智慧之后就能断除烦恼,认识胜义谛了。
学习教理也是一种慧,但这种慧是没有定的慧,是一种狂慧,根本没有力量。当情绪发起,烦恼产生时,一点作用都发挥不出来,无法使心安静下来,所学的教理派不上用场。就算多少能用得上,但力量不大。所以要勤修止观,由定发出的慧才有力量证得无漏智慧,见到胜义谛,这样才可以永远得到解脱。
甲四、遍一切一味相
胜义谛的第四个特点:遍一切一味相。遍一切,指胜义谛遍一切处,无所不在。一味,指一味平等,没有差别。有个成语叫“每况愈下”,说的是有一位东郭先生问庄子:道在何处?庄子回答:道在蝼蚁,道在瓦砾,道在屎尿,道无所不在。这个说法和胜义谛相很相似。佛教中禅者的修行,非常重视道在日常生活中的理念。所谓“挑柴运水无非是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这是禅者对胜义遍一切一味相,在现实生活中的体悟。
乙一、世尊设问
尔时世尊告尊者善现曰:“善现!汝于有情界中,知几有情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汝于有情界中,知几有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
在解释胜义谛离言无二相中,由菩萨相互讨论;超寻思所行相、离一异性相的问题中均由菩萨请问,世尊解答;而遍一切一味相由世尊设问,当机者善现回答,世尊再作详细解释。与前面几个问题的解释方式不太一样。
这时,世尊对善现说:善现(须菩提的译名),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以及你的经验鉴别一下,在无数有情世界中,你知道有多少有情怀有增上慢?你知道哪些有情离开了增上慢?经文中载:见道以上(地上)的菩萨绝对不会怀有增上慢,阿罗汉果位也没有增上慢;而有学果位──初果、二果、三果以及凡夫都有增上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什么是增上慢?增上慢属于慢心所,具体表现有七种:一、慢:这是一种很突出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会有。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慢心所就特别重,认为自己了不起,超过别人,见到别人就生起一种居高临下的高姿态,这就是慢。二、过慢:本来彼此的能力相当,却偏偏不服对方,认为自己的才能超过他,这就是过慢。三、慢过慢:自己的才能不如对方,并且差得太远,但却认为自己的才能超过他,这就是慢过慢的心所在作怪,过份的傲慢。四、我慢:有些人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谁都要听我的。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觉得谁都不如自己,目空一切,把自己抬得过高,这就是我慢。五、卑慢:卑即卑贱,有的人明知自己不如对方,对方的才能远远超过自己。明知自己不才,却认为对方也不过尔尔,没有什么了不起。尽管对方比我在行,我也不佩服。这就是卑慢。六、邪慢:自己本来没有什么学问和道德,硬装出一副很有学问、很有道德的样子,道貌岸然,希望别人恭敬他。这是一种邪知的表现,所以叫邪慢。七、增上慢:对增上法产生一种慢。增上法指圣道、阿罗汉道等。自己没有证得圣道,也没有证得阿罗汉道,却以为自己证得了,因此叫增上慢。
增上慢与大妄语不同。有的修行人在山中修行,修了一段时间以后,觉得自己很不错了,以为已经证得了圣果,便向人说:我证得了阿罗汉果。事实上,他并没有证果,属于一种自我误会,不是有意欺骗别人,这种情况叫作增上慢。大妄语的人,对自己有几斤几两,心知肚明,很清楚知道自己没有证得圣道,也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但为了骗取供养,蓄意成熟后,故意称赞自己如何了不起,证得了圣道,编造种种神奇的事迹,故弄玄虚说:“我只要打坐就能见到佛,能和佛说话,我只要一闭上眼睛就能知道某某人的过去、现在、未来。”甚至吹嘘在定中到了兜率内院,见到了弥勒佛等等,这种自编自吹骗取别人供养的情况,就叫作大妄语。大妄语的罪过非常重,属于破戒的行为,不能忏除。比丘、比丘尼戒中有一条,假如误会自己证得阿罗汉果向人说了,不算打大妄语;要是明知自己未证而说证了,就获大妄语罪,不能与其它比丘、比丘尼共住,永远弃在佛法之外,不得再过出家人的生活。
乙二、增上慢比丘的胜义观
尔时尊者善现白佛言:“世尊!我知有情界中,少分有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世尊!我知有情界中,有无量无数不可说有情,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
善现尊者禀告世尊说:世尊啊!据我了解,在修行人当中,只有少分有情离开了增上慢;而大多数的修行人,都怀有增上慢。他们没有证得胜义,却自以为证得胜义了。
世尊!我于一时,住阿练若大树林中,时有众多比丘,亦于此林依近我住。我见彼诸比丘,于日后分,展转聚集,依有所得现观,各说种种相法,记别所解。
尊者善现为什么会觉得大多数人怀有增上慢呢?尊者把他的经历告诉大家。
须菩提对世尊说:世尊!我曾经有一段时候,住在阿练若(寂静处)大树林中,当时也有许多比丘住在我的周围,我看见他们每天傍晚的时候,聚集在一起,他们以有所得的观法,每个人根据自己修行中的体验,执种种差别法相为胜义。
于中一类,由得蕴故,得蕴相故,得蕴起故,得蕴尽故,得蕴灭故,得蕴灭作证故,记别所解。如此一类,由得蕴故。
其中有一类比丘依五蕴法门修行。五蕴是佛教对宇宙人生比较简单的归纳。“蕴”,积聚义,许多同类的物事积聚在一起称为蕴。五蕴,指色、受、想、行、识五种。为什么只有五“蕴”呢?《集论》云:“何因蕴唯有五?为显五种我事故,谓身具我事、受用我事、言说我事、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彼所依止我自体事。”五蕴,是对有情生命体所作的分析和归纳。
关于五蕴法门的修行,经中列有六句:“由得蕴故,得蕴相故,得蕴起故,得蕴尽故,得蕴灭故,得蕴灭作证故。”由得蕴故,总依五蕴法门起修。得蕴相故,相是体相,指五蕴的自性相,差别相。得蕴起故,起是生起,指五蕴在因缘和合时的生起相。得蕴尽故,尽,败坏,五蕴离散时的败坏相。得蕴灭故,灭,是涅槃,透过对五蕴生灭的观察,所通达的寂灭涅槃相。得蕴灭作证故,证得五蕴寂灭涅槃的方法及过程。
有些比丘依五蕴法门修行,在五蕴法门的观察中得到利益。于是便执着五蕴的种种差别相为胜义谛。
复有一类由得处故。
又有一类比丘依十二处法门修行。十二处,处,是生长义,指六根和六尘。六根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由六根和六尘和合的十二处,像大地生长万物一样,能引生心、心所法。
依十二处法门修行,和五蕴法门的修行一样,不外乎前面所说六句,也就是:由得处故(依十二处法门修行),得处相故(十二处的自性相、差别相),得处起故(十二处的生起相),得处尽故(十二处的败坏相),得处灭故(十二处的寂灭相),得处灭作证故(十二处寂灭证得的方法和过程)。
这类比丘从十二处法门的修行中,得到断染取净的利益,于是他们便误以十二处法门的差别相为胜义谛了。所以说他们是增上慢者。
复有一类,得缘起故,当知亦尔。
又有一类有情依缘起法门修行。缘起,指十二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 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揭示了有情生命延续的规律。
十二缘起法门的修行,也依得十二因缘处故(依十二因缘法门修行),得十二因缘相故(十二因缘的自性相、差别相),得十二因缘起故(十二因缘的生起相),得十二因缘尽故(十二因缘的败坏相),得十二因缘灭故(十二因缘的寂灭相),得十二因缘作证故(十二因缘的寂灭相证得的方法和过程)六句。
有一类比丘依十二缘起法门修行,从十二因缘法门中…
《解深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