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講記▪P21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

   宗:勝義谛與諸行相非一非異

   因:是一則犯叁過;是異則犯五過等

   喻:如螺貝等十喻

   如是善清淨慧,勝義谛相,不可施設與諸行相一相異相。善清淨慧!我于如是微細、極微細,甚深、極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超過諸法一異性相,勝義谛相,現正等覺,現等覺已,爲他宣說,顯示開解、施設照了。

   佛陀對前文作了一個總結,告訴善清淨慧菩薩,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根據上述的道理,應該知道,勝義谛相與一切行相的關系,不能說是一,也不能說是二,彼此之間的關系是非一非異的關系。

   勝義谛相的道理太微細、太難掌握、太難證得了,它超過了一、異的概念。盡管這樣,佛陀還是證悟到了,並且把勝義谛相的道理開解、顯示出來,用名言概念安立種種方便加以說明,讓我們也能明明了了地理解它,也能像佛陀一樣證得它。

  

  乙四、頌文結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行界勝義相,離一異性相;若分別一異,彼非如理行。衆生爲相縛,及爲粗重縛;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

   法會進行到這個時候,世尊又用重頌的形式,把勝義谛相與依他起相非一非異的關系,重新歸納說了一遍。

   “行界勝義相,離開異性相;若分別一異,彼非如理行。”行界,指遷流變化的有爲事相,即是依他起相。有爲事相與勝義谛的關系,是非一非異的。假如有人認爲它們是一,或是異,毫無疑問,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衆生爲相縛,及爲粗重縛,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衆生很可憐,由于愚癡、無知,執著一切現象爲真實,被這些假相迷惑、束縛住了。不但被假相系縛,而且爲境所轉,生起種種貪、嗔、癡、愛、恨等煩惱,長期沈溺在生死苦海中,苦不堪言,不得解脫。世尊苦口婆心地叮囑我們:你們要修止觀、參禅;要真修、實修,才能通過定慧的力量得到解脫。因爲定能發慧,有了無漏智慧之後就能斷除煩惱,認識勝義谛了。

   學習教理也是一種慧,但這種慧是沒有定的慧,是一種狂慧,根本沒有力量。當情緒發起,煩惱産生時,一點作用都發揮不出來,無法使心安靜下來,所學的教理派不上用場。就算多少能用得上,但力量不大。所以要勤修止觀,由定發出的慧才有力量證得無漏智慧,見到勝義谛,這樣才可以永遠得到解脫。

  

  甲四、遍一切一味相

   勝義谛的第四個特點:遍一切一味相。遍一切,指勝義谛遍一切處,無所不在。一味,指一味平等,沒有差別。有個成語叫“每況愈下”,說的是有一位東郭先生問莊子:道在何處?莊子回答:道在蝼蟻,道在瓦礫,道在屎尿,道無所不在。這個說法和勝義谛相很相似。佛教中禅者的修行,非常重視道在日常生活中的理念。所謂“挑柴運水無非是道”,“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盡是法身”,這是禅者對勝義遍一切一味相,在現實生活中的體悟。

  

  乙一、世尊設問

   爾時世尊告尊者善現曰:“善現!汝于有情界中,知幾有情懷增上慢,爲增上慢所執持故,記別所解?汝于有情界中,知幾有情離增上慢,記別所解?”

   在解釋勝義谛離言無二相中,由菩薩相互討論;超尋思所行相、離一異性相的問題中均由菩薩請問,世尊解答;而遍一切一味相由世尊設問,當機者善現回答,世尊再作詳細解釋。與前面幾個問題的解釋方式不太一樣。

   這時,世尊對善現說:善現(須菩提的譯名),根據你的所見所聞,以及你的經驗鑒別一下,在無數有情世界中,你知道有多少有情懷有增上慢?你知道哪些有情離開了增上慢?經文中載:見道以上(地上)的菩薩絕對不會懷有增上慢,阿羅漢果位也沒有增上慢;而有學果位──初果、二果、叁果以及凡夫都有增上慢。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什麼是增上慢?增上慢屬于慢心所,具體表現有七種:一、慢:這是一種很突出的心理狀態,每個人都會有。凡是有一技之長的人,慢心所就特別重,認爲自己了不起,超過別人,見到別人就生起一種居高臨下的高姿態,這就是慢。二、過慢:本來彼此的能力相當,卻偏偏不服對方,認爲自己的才能超過他,這就是過慢。叁、慢過慢:自己的才能不如對方,並且差得太遠,但卻認爲自己的才能超過他,這就是慢過慢的心所在作怪,過份的傲慢。四、我慢:有些人認爲老子天下第一,處處以自我爲中心,高高在上,誰都要聽我的。從不把別人放在眼裏,覺得誰都不如自己,目空一切,把自己擡得過高,這就是我慢。五、卑慢:卑即卑賤,有的人明知自己不如對方,對方的才能遠遠超過自己。明知自己不才,卻認爲對方也不過爾爾,沒有什麼了不起。盡管對方比我在行,我也不佩服。這就是卑慢。六、邪慢:自己本來沒有什麼學問和道德,硬裝出一副很有學問、很有道德的樣子,道貌岸然,希望別人恭敬他。這是一種邪知的表現,所以叫邪慢。七、增上慢:對增上法産生一種慢。增上法指聖道、阿羅漢道等。自己沒有證得聖道,也沒有證得阿羅漢道,卻以爲自己證得了,因此叫增上慢。

   增上慢與大妄語不同。有的修行人在山中修行,修了一段時間以後,覺得自己很不錯了,以爲已經證得了聖果,便向人說:我證得了阿羅漢果。事實上,他並沒有證果,屬于一種自我誤會,不是有意欺騙別人,這種情況叫作增上慢。大妄語的人,對自己有幾斤幾兩,心知肚明,很清楚知道自己沒有證得聖道,也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但爲了騙取供養,蓄意成熟後,故意稱贊自己如何了不起,證得了聖道,編造種種神奇的事迹,故弄玄虛說:“我只要打坐就能見到佛,能和佛說話,我只要一閉上眼睛就能知道某某人的過去、現在、未來。”甚至吹噓在定中到了兜率內院,見到了彌勒佛等等,這種自編自吹騙取別人供養的情況,就叫作大妄語。大妄語的罪過非常重,屬于破戒的行爲,不能忏除。比丘、比丘尼戒中有一條,假如誤會自己證得阿羅漢果向人說了,不算打大妄語;要是明知自己未證而說證了,就獲大妄語罪,不能與其它比丘、比丘尼共住,永遠棄在佛法之外,不得再過出家人的生活。

  

  乙二、增上慢比丘的勝義觀

   爾時尊者善現白佛言:“世尊!我知有情界中,少分有情離增上慢,記別所解。世尊!我知有情界中,有無量無數不可說有情,懷增上慢,爲增上慢所執持故,記別所解。”

   善現尊者禀告世尊說:世尊啊!據我了解,在修行人當中,只有少分有情離開了增上慢;而大多數的修行人,都懷有增上慢。他們沒有證得勝義,卻自以爲證得勝義了。

   世尊!我于一時,住阿練若大樹林中,時有衆多比丘,亦于此林依近我住。我見彼諸比丘,于日後分,展轉聚集,依有所得現觀,各說種種相法,記別所解。

   尊者善現爲什麼會覺得大多數人懷有增上慢呢?尊者把他的經曆告訴大家。

   須菩提對世尊說:世尊!我曾經有一段時候,住在阿練若(寂靜處)大樹林中,當時也有許多比丘住在我的周圍,我看見他們每天傍晚的時候,聚集在一起,他們以有所得的觀法,每個人根據自己修行中的體驗,執種種差別法相爲勝義。

   于中一類,由得蘊故,得蘊相故,得蘊起故,得蘊盡故,得蘊滅故,得蘊滅作證故,記別所解。如此一類,由得蘊故。

   其中有一類比丘依五蘊法門修行。五蘊是佛教對宇宙人生比較簡單的歸納。“蘊”,積聚義,許多同類的物事積聚在一起稱爲蘊。五蘊,指色、受、想、行、識五種。爲什麼只有五“蘊”呢?《集論》雲:“何因蘊唯有五?爲顯五種我事故,謂身具我事、受用我事、言說我事、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彼所依止我自體事。”五蘊,是對有情生命體所作的分析和歸納。

   關于五蘊法門的修行,經中列有六句:“由得蘊故,得蘊相故,得蘊起故,得蘊盡故,得蘊滅故,得蘊滅作證故。”由得蘊故,總依五蘊法門起修。得蘊相故,相是體相,指五蘊的自性相,差別相。得蘊起故,起是生起,指五蘊在因緣和合時的生起相。得蘊盡故,盡,敗壞,五蘊離散時的敗壞相。得蘊滅故,滅,是涅槃,透過對五蘊生滅的觀察,所通達的寂滅涅槃相。得蘊滅作證故,證得五蘊寂滅涅槃的方法及過程。

   有些比丘依五蘊法門修行,在五蘊法門的觀察中得到利益。于是便執著五蘊的種種差別相爲勝義谛。

   複有一類由得處故。

   又有一類比丘依十二處法門修行。十二處,處,是生長義,指六根和六塵。六根爲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塵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由六根和六塵和合的十二處,像大地生長萬物一樣,能引生心、心所法。

   依十二處法門修行,和五蘊法門的修行一樣,不外乎前面所說六句,也就是:由得處故(依十二處法門修行),得處相故(十二處的自性相、差別相),得處起故(十二處的生起相),得處盡故(十二處的敗壞相),得處滅故(十二處的寂滅相),得處滅作證故(十二處寂滅證得的方法和過程)。

   這類比丘從十二處法門的修行中,得到斷染取淨的利益,于是他們便誤以十二處法門的差別相爲勝義谛了。所以說他們是增上慢者。

   複有一類,得緣起故,當知亦爾。

   又有一類有情依緣起法門修行。緣起,指十二因緣,即無明、行、識、名色、 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緣揭示了有情生命延續的規律。

   十二緣起法門的修行,也依得十二因緣處故(依十二因緣法門修行),得十二因緣相故(十二因緣的自性相、差別相),得十二因緣起故(十二因緣的生起相),得十二因緣盡故(十二因緣的敗壞相),得十二因緣滅故(十二因緣的寂滅相),得十二因緣作證故(十二因緣的寂滅相證得的方法和過程)六句。

   有一類比丘依十二緣起法門修行,從十二因緣法門中…

《解深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