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講記▪P22

  ..續本文上一頁得到利益,于是便執十二因緣的差別相爲勝義谛。

   複有一類,由得食故、得食相故、得食起故、得食盡故、得食滅故、得食滅作證故,記別所解。

   又有一類有情依四食法門修行。食有四食:一、段食,指每日叁餐的飲食。二、觸食,優美的生存環境。叁、思食:生存的意欲和願望。四、識食,指執持有情生命體的阿賴耶識。四食維護著有情現世的生存和未來的延續。

   四食法門的修行,由得食故(依四食法門修行),得食相故(四食的自性相、差別相),得食起故(四食的生起相),得食盡故(四食的敗壞相),得食滅故(四食的寂滅相),得食滅作證故(四食寂滅相證得的過程和方法)而行。

   有一類比丘依四食法門修行,他們從四食法門中得到利益 ,于是便執四食的自性差別相爲勝義谛。

   複有一類,由得谛故、得谛相故、得谛遍知故、得谛永斷故、得谛作證故、得谛修習故,記別所解。

   又有一類比丘依四谛法門修行。四谛,即苦谛、集谛、滅谛、道谛。四谛是佛法的大綱,它包含了世出世間的兩重因果。

   “由得谛故”,依四谛法門修行;“得谛相故”,了解四谛的自性相、差別相;“得谛遍知故”,指遍知苦谛相;“得谛永斷故”,永斷,斷除集谛的惑業;“得谛作證故”,作證,證得滅谛;“得谛修習故”,依道谛修行。

   有些比丘依四谛法門修行,以爲有苦可知,有集可斷,有滅可證,有道可修,于是他們便執四谛的差別相爲勝義谛。

   複有一類,由得界故、得界相故、得界種種性故、得界非一性故、得界滅故、得界滅作證故,記別所解。

   又有一類比丘依十八界法門修行。界有二義:一、種類義,十八界即十八種法。二、因義,這十八種法是展開宇宙人生的主要因素。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

   十八界法門的修證中,“得界相”,是了知十八界的自性。“得界種種性、得界非一性”,是了知十界的種種差別相。“得界滅”,得十八界的寂滅相。“得界滅作證”,得十八寂滅相的證得過程和方法。有些比丘依十八界法門修行,從十八界法門中得到利益 ,便執十八界的差別相爲勝義谛。

   以上所說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食、四谛,稱爲六善巧。此外,聲聞乘的行人依叁十七道品修行。叁十七道品,是四念住、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聲聞乘人在修叁十七道品法門時,得到修行上的利益,有些人就執叁十七道品法門的自性、差別相爲勝義谛。

   複有一類,由得念住故,得念住相故,得念住能治所治故,得念住修故,得念住未生令生故,得念住生已,堅住不忘,倍修增廣故,記別所解。如有一類,得念住故。

   叁十七道品,大分爲七類。第一類是四念處。依智慧觀照,將念頭安住在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種如實的境界中。其修行的意義,主要是爲了對治常、樂、我、淨四種顛倒認識。

   衆生對無常、苦、無我、不淨顛倒地執著爲常、樂、我、淨,不惜一切代價,裝飾身體,貪戀享樂,執著有我,造業受報,流轉生死痛苦而沈淪于六道之中。因此,佛陀要我們依四念處而住,改變衆生的顛倒執著。念住就是以智慧的力量令念頭住在正確的境界之中,由于凡夫衆生缺乏智慧的力量,常常住在顛倒的知見當中,不能正確地認識一切,産生種種執著。我們現在學習佛法,就是要應用智慧的力量改變錯誤的認識,令心心念念住在正確的境界當中,住于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之中。能時時這樣觀察,就不會産生執著了。

   比丘依四谛法門修行,得念住相,了知四念住的自性、差別相。得四念處能治所治,四念處的能治,爲無常、苦、無我、不淨;四念處的所治,指的是常、樂、我、淨的錯誤認識。得念處修,即得四念處的修習。四念處並非只是一種觀念或認識,而是身體力行的實踐修行。得念處未生令生,指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觀身不淨的四種觀法,以前沒有生起,現在應該立即讓他生起。得念住生已,堅固不忘,倍修增廣,無常、苦、無我、不淨的四種正念已經生起,要讓四觀越來越堅固,乃至四觀的力量不斷增長廣大。

   有些比丘依四念處法門修行。從四念處中得到利益,于是執著四念處的自性、差別相爲勝義谛。

   複有一類,得正斷故;得神足故:得諸根故;得諸力故;得覺支故,當知亦爾。

   又有一類比丘依四正斷法門修行。四正斷,亦名四正勤,勤即精進、努力的意思。四正勤屬于戒學的範疇。四正勤的內容:即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一句話,就是要努力的致力于止惡行善的修行。

   又有一類比丘依四神足法門的修行。四神足,四神足指的是欲、勤、心、觀四種法門,屬于定學的範疇。欲--修定所生起的意欲、希求;勤--禅修的過程精進不懈;心--止心于一處;觀--通過觀某一境界,達到攝心的效果。禅定是神通的基礎,由禅定的成就,能引發種種神通,所以稱禅定爲神足。

   又有一類比丘依五根法門修行。根,增上義,五根,指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根在趣向見道的過程中,具有增上的作用。

   又有一類比丘依五力法門修行。五根的內容和五力一樣,即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五力在趣向見道的過程中,具有對治、降伏不信、懈怠等作用。

   又有一類比丘依七覺支法門修行。七覺支,支是因義,詳指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七支。七覺支,即七種成就見道的因。

   以上列舉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的修行。其修證次第,一如四念住的修證過程。有些比丘依這些法門修行,從中得到利益,于是便執四正勤等自性、差別相爲勝義谛。

   複有一類,得八支聖道故,得八支聖道相故,得八支聖道能治所治故,得八支聖道修故,得八支聖道未生令生故,得八支聖道生已,堅住不忘,倍修增廣故,記別所解。

   八聖道又名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是趣向解脫的不二中道。

   有些比丘依八正道法門修行。得八正道的自性、差別相;得八正道的能治所治:能治是八正道,所治是八邪道;得八正道的修習;八正道沒有生起,現在立即讓它生起;已經生起令堅固不忘,乃至力量越來越增長廣大。

   比丘們依八正道修行,從八正道法門中得到利益,于是便執八正道的自性、差別相爲勝義谛。

   世尊!我見彼已,便作是念:此諸長老,依有所得現觀,各說種種相法,記別所解。當知彼諸長老,一切皆懷增上慢,爲增上慢所執持故,于勝義谛遍一切一味相,不能解了。是故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說!謂世尊言:勝義谛相,微細最微細;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最難通達,遍一切一味相。世尊!此聖教中修行比丘,于勝義谛遍一切一味相,尚難通達,況諸外道?

   尊者須菩提向佛陀報告了增上慢比丘的修行情況後,就對佛陀說:世尊啊!當我在阿練若的大樹林中,聽了他們的見解之後內心就想:這些大德長老們都是以有所得的知見修行,認爲明了這些差別法就是勝義谛。他們不懂得勝義谛是無差別的、平等的、普遍的,所以我說他們都懷有增上慢。世尊啊!您很奇特!您很善于說法!因爲勝義谛相極微細、極甚深,難以通達,我知道凡夫要想了解、認識、通達勝義谛,實在太難了,這麼多比丘修觀都不能證得,而且還搞錯了,您說可惜不可惜!在佛教中比丘修觀都難以通達,更何況凡夫、外道呢?

  

  乙叁、顯勝義遍一切一味相

   爾時世尊告尊者善現曰:如是如是!善現!我于微細最微細,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最難通達,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谛,現正等覺現等覺已,爲他宣說、顯示開解、施設照了。

   這是世尊總結須菩提舉出懷增上慢行者的例子,對須菩提贊歎自己的境界答“如是!如是!”表示印可。站在凡夫的境界,看起來好象一點也不客氣、不謙虛,應該說“哪裏!哪裏!”才對,可是佛陀並不這樣講。應該知道,客氣、謙虛等現象都是凡夫的事,不是聖人的事,聖人該怎麼說就怎麼說,沒有假客套、假謙虛,也沒有造作,實事求是。

   世尊告訴須菩提:是呀!是呀!你說得很對,的確像你所說的那樣。須菩提啊!勝義谛這個道理太微細、太深奧、太難通達了。《法華經》說:佛陀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就是通達勝義谛。學佛修行的整個過程,就是認識、通達、究竟證得勝義谛的過程。

   針對以上增上慢比丘,以五蘊等自性差別相爲勝義谛的錯誤認識,佛陀在本經中提出了勝義谛的第四個特點:遍一切一味相。這一節的內容從叁個方面來談。

  

  丙一、從清淨所緣說一味相

   何以故?善現!我已顯示于一切蘊中清淨所緣,是勝義谛。我已顯示于一切處、緣起、食、谛、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中清淨所緣,是勝義谛。此清淨所緣,于一切蘊中,是一味相、無別異相;如于蘊中,如是于一切處中,乃至一切道支中,是一味相、無別異相。是故善現!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如何認識勝義谛的遍一切一味相?經中提出清淨所緣,讓我們認識勝義的境界。

   什麼叫清淨所緣呢?清淨,無染義。沒有成就無漏智慧的有情,在他們的認識中多多少少的都帶有雜染的成分,因爲不論他們的知見有多正確,他們都難以擺脫惑業對他們造成的影響。唯有成就根本智慧的聖者,在知見上才能絕對的清淨無染。所謂清淨所緣,便是根本智親證的真如境界。

   在五蘊等差別境界中有清淨所緣境界。增上慢的比丘,以五蘊等種種自性差別相爲勝義谛。各個人根據自…

《解深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