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讲记▪P20

  ..续本文上一页该是世俗谛,而应该是胜义谛。如修水观,水相现前应该便证得胜义谛,不必另外证胜义谛。修其它的观法也是这样,如慈悲观、不净观、火观等,所观之境当下就是胜义谛,不必另证胜义谛了。事实上无论是修水观、火观、慈悲观等,所观之水、火等境的本身不是胜义谛。这个道理就说明了胜义谛与世俗谛不是一个东西。如果二者是一个东西,那么就不应该修观成功后,还要另外修实相观再证胜义谛。

   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应非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是胜义相。又应俱时别相成立,谓杂染相,及清净相。

   二、约胜义谛是无我性、无自性之所显破异执,反显非异。“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应非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是胜义相。”无我是事物的共相,于一切事物中体现无我。假若离开了千差万别的事物,无我到哪里体现呢?因此,无我与千差万别的现象不能说是两个东西。譬如说观身无我,假如离开这个身体去观无我能观起来吗?不可能。因为共相不离自相。

   假如认为胜义谛与世俗谛是异,这种观点不对。胜义谛建立在有为法上,认识到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自性才能证得胜义谛。可见,胜义谛建立在无我和无自性的基础上,而无我性、无自性不能离开依他起的一切有为法,这证明胜义谛不离有为法。无我是事物的共相,于一切事物中才能体现无我,离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就无法显示无我了。无我与五蕴现象不能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就象观身无我,要依赖这个身体,离开这个身体如何观无我呢?可知,并不是离开有为法而可以另证胜义谛。胜义谛建立在无我和无自性的,无我、无自性建立在依他起的基础上,所以,不能说二者是异。

   三、约染净非俱别相成立破异执,反显非异。“又应俱时别相成立,谓杂染相,及清净相。”又胜义谛是清净的,世俗谛是染污的,二者虽有区别,但不是对立的两种东西,因为在断染取净的过程中,染与净的概念并不能在一念中同时存在。凡夫众生的境界所具备的只是杂染的世俗谛,一旦修行成功,清净的胜义谛现行,杂染的世俗谛就不能现行了。比如说干净和污垢,当干净显现时,污垢就去除了,明、暗的道理也是这样。假如说胜义谛与世俗谛是对立的两个,转染成净就不能成立。这说明胜义谛与世俗谛不是两个。

   善清净慧!由于今时一切行相,皆有差别,非无差别;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复于后时,更求胜义。又即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名胜义相。又非俱时染净二相,别相成立。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四、由胜义谛与诸行相有着无差别、差别的不同,正显非一。“善清净慧!由于今时一切行相,皆有差别,非无差别;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复于后时,更求胜义。”佛陀对善清净慧菩萨说:善清净慧!一切有为法的行相是有差别的,而胜义谛是没有差别的。二者既然不同,就不能说它们是一。如果说是一的话,好比修观的行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所看到、听到、感觉到、了解到的种种境就应该是胜义谛了,事实上所观之境的本身并非胜义谛,修水观成就并不等于证得胜义谛。这样看来主张胜义谛与世俗谛是一就不对了。

   五、由胜义谛是无我性、无自性之所显现,正显非异。“又即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名胜义相。”通达胜义谛,必须透过一切法无我性、无自性去认识。胜义谛建立在有为法上,离开有为法的无我性、无自性就无处可寻,也就见不到胜义谛了。可见,胜义谛并没有离开有为法的世俗谛而存在,那么就不能说胜义谛与世俗谛是两个东西。

   六、由染净二法不能别相成立,正显非异。“又非俱时染净二相,别相成立。”杂染的依他起与清净的胜义谛在转染取净的过程中,不会同时现起。凡夫杂染显现时,胜义谛就被覆盖了;而一旦证得胜义谛,杂染则不显现。可见世俗谛与胜义谛并不是两种可以同时对立存在的东西。所以,世俗谛与胜义谛非异。

   “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由以上的种种论述可知,说胜义谛与世俗谛是一或异都是不符合道理的。倘若有人这样认为,二者一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或者说它们一向是完全相同的一个东西,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

  

  乙三、譬喻显示

   善清净慧!如螺贝上鲜白色性,不易施设与彼螺贝一相异相。如螺贝上鲜白色性;金上黄色,亦复如是。如箜篌声上美妙曲性,不易施设与箜篌声一相异相。如黑沉香上有妙香性,不易施设与彼黑沈一相异相。如胡椒上辛猛利性,不易施设与彼胡椒一相异相。如胡椒上辛猛利性,诃梨涩性,亦复如是。如蚕罗绵上有柔软性,不易施设与蚕罗绵一相异相。如熟酥上所有醍醐,不易施设与彼熟酥一相异相。又如一切行上无常性,一切有漏法上苦性,一切法上补特伽罗无我性,不易施设与彼行等一相异相。又如贪上不寂静相,及杂染相,不易施设此与彼贪一相异相。如于贪上,于嗔痴上,当知亦尔。

   佛陀用十种比喻进一步说明胜义谛与世俗谛是非一非异的关系。

   (一)螺贝白色喻。“如螺贝上鲜白色性,不易施设与彼螺贝一相异相。”佛对善清净慧菩萨说:比如螺贝上的白色,白色从螺贝上显现出来,螺贝与白色的关系非一非异。螺贝是自相,白色是共相,有很多东西都是白色的,像白马、白米等等。如果说白色与螺贝是一,那所有白色的东西都成了螺贝了,所以说非一;如果说它们是异,白色的共相又显现在螺贝的自相上,离开自相,白色的共相不能独存,所以说非异。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关系也是同样的道理,说它们是一是异都不对。

   (二)黄金黄色喻。“如螺贝上鲜白色性;金上黄色,亦复如是。”如螺贝白色喻一样,黄金上的黄色与金的关系也是非一非异的关系。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关系也是这样。

   (三)箜篌声曲喻。“如箜篌声上美妙曲性,不易施设与箜篌声一相异相。”箜篌是一种乐器。箜篌乐器与其所发出的美妙声音一样,彼此的关系不能说是一,也不能说是异。如果说它们是一,那么箜篌乐器应该有自己有声音,不需要人弹奏就能发声,但是它必须有人弹奏才能发出声音,说明乐器与乐声不是一个东西;也不能说它们是两个东西,否则,离开箜篌哪里去找箜篌的声音呢?可见,它们是非一非异的关系。胜义谛与世俗谛就是这样的关系。

   (四)黑沉妙香喻。“如黑沉香上有妙香性,不易施设与彼黑沈一相异相。”黑沉香即檀香。檀香与其所发出的香味不能说是一,也不能说是异。沉木是木头,妙香是香味,不能说木头就是香味,因此不能说它们是一;但也不能说它们是异,香味不能离开檀木而独有,所以说它们是非一非异的关系。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关系就是这样的道理,既非一亦非异。

   (五)胡椒辛味喻。“如胡椒上辛猛利性,不易施设与彼胡椒一相异相。”胡椒即辣椒。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关系就象辣椒与辣味的关系一样是非一非异的。尽管辣味不是辣椒,但辣味并没有离开辣椒,辣味不能离开辣椒而单独存在,因此说它们是一是异都不对。

   (六)诃梨涩味喻。“如胡椒上辛猛利性,诃梨涩性,亦复如是。”诃梨是印度一种药果,果味酸涩。如同“望梅止渴”,看到它就会流口水。诃梨果和酸涩味的比喻与胡椒辛味喻相同,也可以说明胜义谛与世俗谛非一非异的关系。

   (七)绵与柔软喻。“如蚕罗绵上有柔软性,不易施设与蚕罗绵一相异相。”蚕罗绵是我国产的一种绵,十分柔软,这种柔软性是蚕罗绵上所独具的,离开蚕罗绵就没有这种柔软性可得,所以说非异;而柔软性又不是蚕罗绵,所以说非一。胜义谛与世俗谛也是非一非异的关系。

   (八)熟酥醍醐喻。“如熟酥上所有醍醐,不易施设与彼熟酥一相异相。”熟酥是一种奶制食品。印度人制的熟酥很讲究。他们把奶提炼成酪,然后提炼成酥,酥加以提炼变成熟酥,将熟酥再加以提炼变成醍醐。在这些不同种类的奶制食品当中,醍醐味道最美。它超过熟酥的味道,但醍醐是从熟酥提练出来的,离开熟酥就没有醍醐,虽然熟酥不是醍醐,二者是不一不异的关系。胜义谛与世俗谛也是这种关系。

   (九)理事一异喻。“又如一切行上无常性,一切有漏法上苦性,一切法上补特伽罗无我性,不易施设与彼行等一相异相。”行,迁流变化义,指有为法。有为法上的无常性,有漏法上的苦性,一切法上的无我性。他们的关系是非一非异的。

   (十)烦恼性相喻。“又如贪上不寂静相,及杂染相,不易施设此与彼贪一相异相。如于贪上,于嗔痴上,当知亦尔。”贪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不寂静相。贪等烦恼是扰乱内心宁静的因素。如果没有这些烦恼,内心就会安详、自在,当烦恼一来,人就不得安宁,不得自在。第二个特点,染污相。凡是烦恼都是染污的,贪、嗔、痴等是烦恼的毒素,人一产生烦恼就会变质,本来清静的心就变得不清净了。

   不寂静相或染污相都是烦恼特征的共相,但不能说不寂静相或染污相与贪是一个东西,假如说它们是一个东西,那么贪、嗔、痴等烦恼的自相就分不出来了;也不能说他们是两个东西,因烦恼的共相是建立在贪、嗔、痴等自相上的,所以说他们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的。

   根据以上十种比喻的道理,应该知道胜义谛相与一切行相的关系是非一非异的。这种解释的方法用因明的三支比量列出来,…

《解深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