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象所系缚,不得自在、不得解脱、不得涅槃寂静乐,更不能证得无上菩提。凡夫把一切如幻如化的现象执为实有,心随外境所转,幻境成为见道、修道的种种障碍。比如说喜欢某件东西,一旦失去就会痛苦不堪。一切现象对凡夫都有系缚和障碍的力量。圣人证得真理,认识到一切法如幻如化,一切行相对圣人不能产生系缚的作用,圣人从一切现象当中解脱出来,超脱出来。假如圣人不能除遣一切行相,就意味着圣人所看到的一切行相也和凡夫一样,认为是实在的,就意味着圣人所见的圣道被一切现象所缠缚、所障碍,就意味着凡圣没有差别。事实上,圣、凡怎么能没有区别呢?
第三过失,“此见谛者,于诸相缚不解脱故,于粗重缚亦应不脱”。如果见道的圣人对相缚也不能解脱,也执著外境现象为实有,而起贪等粗重的烦恼,无法解脱。既然没断烦恼,圣人不就是凡夫了吗?
第四过失,“由于二缚不解脱故,已见谛者,应不能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如果圣人仍然心随境转,被种种烦恼所困扰,他就不能证得涅槃了。因为涅槃是断烦恼的结果,修行人需要把一切烦恼断除之后,才能证得它,证得涅槃是修行的最终目的。
第五过失,“不应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假如烦恼未断,涅槃未证,圣人怎么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以上五种过失说明一个道理:如果说胜义谛与世俗谛是两个东西的话,那就说明圣人也有相缚,也会被外在环境所左右,也有烦恼,不能证得涅槃,也不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就佛道。这样,圣人与凡夫就没有区别了。然而事实不是这样,圣人已经断除烦恼,已经从幻象中解脱出来,既证得了涅槃,也证得了真理,凡圣是有区别的。既然凡圣有别,认为胜义谛与世俗谛是异的观点不能成立。
善清净慧!由于今时,非诸异生,皆已见谛;非诸异生,已能获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亦非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三、顺三过失,正显非一。此段顺应前三种过失,进一步说明胜义谛与世俗谛不是一个东西。如果认为二者是一,就会产生三种过失。标题名顺三过失正显非一,这是针对前三过失的反显来说的。
佛陀对善清净慧菩萨说:善清净慧!现在这些众生并没有见到真理,也没有获得无漏智慧;既没有证得涅槃,也没有成佛。所以,认为胜义谛相与世俗谛没有差别,是不符合道理的。若二者是一的话,众生应该证得真理、获得无漏智慧、证得涅槃和无上正等正觉了。事实不然,众生还是众生。从这个道理应该知道,认为二者是一的理论不是正理,而是歪理。
善清净慧!由于今时,非见谛者,于诸行相不能除遣,然能除遣;非见谛者,于诸相缚不能解脱,然能解脱;非见谛者,于粗重缚不能解脱,然能解脱;以于二障能解脱故,亦能获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四、顺五过失,正显非异。第二小段提出五种过失,从反面来显示胜义谛与世俗谛非异。事实上它们本身就不是异,所以这里顺应前五过失进一步正面说明胜义谛与世俗谛不是二。
佛陀对善清净慧菩萨说:善清净慧!并不是那些见道的圣人对一切法的差别相不能遣除,事实上,圣人在修道过程中,当见道的一刹那间,世间一切差别现象就被除遣了;并不是见道的圣人对于相缚不能解脱,圣人已经认识到一切法如幻如化,是不会被一切现象所束缚的,他们已从相缚中得到了解脱;并不是圣人不能解脱烦恼,圣人已断除了贪等粗重的烦恼,可是凡夫却不能解脱粗重、相缚二障,被一切现象所左右。凡圣的区别即在于此。既然知道圣人是从凡夫过渡来的,圣人可以去除烦恼,这说明胜义谛与世俗谛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若认为二者是异,凡夫也就永远不能成为圣人了,那又何必要修行呢?就算努力修行也不能证得涅槃、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根据这个道理应该知道,胜义谛与世俗谛一向是异的说法不符合事实,不符合真理,是不正确的。
以上从破三种过失及五种过失的正、反四个层面说明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关系非一非异。
丙二、约染净及共相显非一非异
这里从染、净不同破一执反显非一,以共相破异执反显非异,显示了胜义谛与世俗谛是非一非异的关系。
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如诸行相,堕杂染相,此胜义谛相,亦应如是堕杂染相。
一、约染、净不同破一执,反显非一。依他起的世俗谛相是染污的、杂染的;圆成实的的胜义谛是清净的。一种是杂染,一种是清净,二者既有染净之分,能说他们是一个东西吗?假如是一个东西,要么彼此都有杂染的,要么彼此都是清净的。事实上圆成实是清净的,依他起是杂染的,彼此有分别,所以不能说它们是一。这是从杂染的角度反显非一。
佛对善清净慧菩萨说:如果胜义谛与依他起是一个东西,没有差别,那么,一切行相(依他起)是杂染的,胜义谛相也应该是杂染的,因为胜义谛与依他起是一个东西,依他起是杂染的,胜义谛也应该是杂染的。反过来说,胜义谛是清净的,那么,依他起也应该是清净的。事实并不是这样,一个是杂染的依他起,一个是清净的圆成实,因此不能说它们是一个东西。
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应非一切行相共相,名胜义谛相。
二、约共相破异执,反显非异。这是从有为法共相的角度,破除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为异的执著。
唯识宗把一切法分为自相和共相两种。自相指每一事物自身所特有、其它事物所没有的那种特征。如地、水、火、风四大种中,坚是地的自相;湿是水的自相;暖是火的自相;动是风的自相。坚中不会有暖、湿、动的自相,暖、湿、动中也不会有其它种的自相。
共相就是一切事物所共有的特性,共同具有的现象或条件叫共相,如空、无常、无我、胜义谛等就是共相。地、水、火、风中都具有无常的特点,无常就是四大的共相;每个人又都是四大、五蕴组合而成的,没有一个实在的自我可得,因此,无我是共相;每一件事物也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缘散即空,所以空也是事物的共相。胜义谛是一切事物所共有的,一切事物当中都包含着胜义谛,因为真理是普遍的,遍一切处的,一切法中都具有真理,所以胜义谛也是共相。如果执著某一种事物是胜义谛那就错了,一执著就不是胜义谛相了,如果不执著,一切法皆有胜义谛,法尔如是。
共相建立在自相上,二者非一非异,既不是一也不是异,离开了事物的自相就找不到事物的共相。如离开地球的自相,地球无常的共相就无处可得,因为看到地球在变化,一切现象在变化,才知道无常法。假如离开具体事物的自相就找不到共相,所以,不可以说事物的自相和共相是两种截然不同的。
佛陀对善清净慧菩萨说:假如胜义谛与依他起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那么胜义谛就不能作为事物的共相。因为共相是事物所共有,共相建立在事物的自相上。假如二者不同,彼此没有关系,胜义谛怎么能做世俗谛的共相呢?事实上胜义谛是世俗谛的共相,不可能离开世俗谛而又另外有一个胜义谛的存在。可见,胜义谛与世俗谛是非异的。
善清净慧!由于今时胜义谛相,非堕杂染相;诸行共相,名胜义谛相。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三、由胜义谛相是净相是共相,正显非一非异。胜义谛是净相,是诸法共相,正显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关系非一非异。净相与共相是相对前两段来说的。净相对非一说,共相对非异说。
佛陀对善清净慧菩萨说:善清净慧!现在根据事实来讲,胜义谛是清净的,依他起相是杂染的,所以说胜义谛与依他起是同一个东西不对。胜义谛是依他起的共相,不能离开事物的自相另外去寻找共相,因为共相是建立在自相的基础上,所以说胜义谛与依他起是两个东西也不对。胜义谛是清净的,是诸行的共相,所以说胜义谛与依他起相没有差别是不符合道理的;假如认为胜义谛相与世俗谛相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这话也不对,是一是异都不对。总之,认为二者没有差别或互不相干都不符合真理,所以说二者非一非异。
佛陀这段非一非异的解释方法十分透彻,在《中观》的八不中道里对“不一不异”的解释也没有比这里详细、清楚。这就说明了佛陀不厌其烦地从不同的角度来显示胜义谛与世俗谛非一非异的道理,以打破众生对这个问题的错误认识。
丙三、差别无差别及无我性显非一非异
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如胜义谛相于诸行相无有差别,一切行相亦应如是无有差别。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不应后时更求胜义。
一、约无差别、有差别之不同破一执,反显非一。世尊又从世俗谛有差别、胜义谛无差别的角度,说明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不是一的道理。
佛陀对善清净菩萨说:善清净慧!假如认为胜义谛与世俗谛是一的话,那么胜义谛没有差别,世俗谛也应该没有差别;反过来说,世俗谛有差别,胜义谛也该有差别,而事实上一个有差别,一个没有差别,这就不能说二者是一。
胜义谛与世俗谛若是一样,那些修观的行者,在一切行相中,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不应…
《解深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