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讲记▪P18

  ..续本文上一页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一类菩萨复作是言:非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然胜义谛相,异诸行相。有余菩萨疑惑犹豫,复作是言:是诸菩萨谁言谛实?谁言虚妄?谁如理行?谁不如理?或唱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唱是言:胜义谛相,异诸行相。世尊!我见彼已,窃作是念:此诸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相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说是语已。

   善清净慧菩萨是这一节的当机者。清净慧即无漏慧,已经通达了无漏智慧,故名善清净慧。通达无漏慧就意味着已经证得了胜义谛,因为胜义谛是靠无漏智慧才证得的。既然善清净慧菩萨已经证得了胜义谛,为什么不知胜义谛与依他起(世俗谛)的关系呢?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前面已经说过,菩萨提问都是为了众生,不是为自己。实际上他们是明知故问。菩萨担心未来众生对这些问题搞不清楚,借助这希有难逢的法会因缘,不错时机地代众生向佛陀请法。

   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向佛陀请示说:“世尊,您很奇特,您真是与众不同,您能做许多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您很善于说法。”世尊的奇特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特点?《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云:“世尊有五奇特法:一者于诸有情非有因缘而生亲爱;二者唯为饶益诸有情故,常处生死忍无量苦;三者于多烦恼难伏有情善能解了调伏方便;四者于极难解真实义理能随悟入;五者具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奇特法即稀奇法,常人所不能具备,唯独世尊具有,所以说甚奇。世尊的五种奇特,用通俗话说就是:

   第一,世尊无缘大慈,爱护、怜悯众生,并非与众生有什么连带关系才去关心他们。常人关心的都是沾亲带故的人,而世尊把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的儿子一样,平等对待。

   第二,世尊早已解脱生死,本来可以住无余涅槃享受寂静之乐。但是,世尊为了众生都能脱离生死苦海,因此常住生死之中,忍受无量诸苦,广度有情。

   第三,众生刚强,漏习根深,难调难伏,难以度化,佛陀具大智慧,设八万四千方便法门,对治各种根机的众生。

   第四,世尊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奥秘认识得很清楚,常人则认识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古今中外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可是没有哪一位哲人有确切的答案。佛陀不但自己悟到了,而且还将悟到的真理毫不保留地转告给众生,以便众生依法修行证得真理。

   第五,世尊具有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明、六通等不可思议的威德神通。如《楞严经》中说:“于一毫端现无量宝刹,处微尘土,转大*轮。”在一毫端那么小的地方变现无量宝刹,宝刹不减,毫端也不会扩大,在极微尘中能转大*轮,这就叫不可思议大威神力。

   “乃至世尊善说,谓世尊言:胜义谛相,微细甚深,超过诸法一异性相,难可通达。”因为世尊具有这些稀奇的特征,所以善清净慧菩萨一开始就赞叹世尊,并赞叹世尊善于说法。接着又说:世尊您曾经说过,胜义谛相极微细、极甚深,它不是凡夫和二乘所能知道的境界。凡夫众生大多粗心大意,只能了解事物的皮毛,而不能深入事物的真相,对微细的胜义谛就更难以了解了;二乘人对极高深、极细微的胜义谛也无法彻底了解。胜义谛相与依他起的关系既不是一也不是异,如果从一或异两边来探讨它们的关系都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所以说“超过诸法一异性相,难可通达”。不仅凡夫不能了解,二乘人以及地前菩萨也无法了解它的高深义理。

   “我即于此,曾见一处,有众菩萨等正修行胜解行地,同一会坐,皆共思议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异性相。” “胜解行地”指见道以前资粮位、加行位的菩萨。像这样的菩萨,他们对胜义谛有相当的理解和坚定的信仰,但还没有证得胜义谛,就叫胜解行地菩萨。善清净慧菩萨对世尊说:世尊!我曾经在这国土上,看到许多菩萨,他们的果位已经达到胜解行地的境界。正因为他们只是从理论上理解了胜义谛的道理,没有亲证胜义谛,所以坐在一起共同讨论胜义谛相究竟怎么回事。

   诸法行相,迁流变化。凡是迁流变化的就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世俗谛,就是依他起。胜解行地的菩萨就像那些外道一样,用思惟、议论的分别心来讨论胜义谛与诸行的关系是一是异?或者说他们在讨论圆成实与依他起的关系是一是异?或者讨论无为法与有为法的关系是一是异?从哲学的角度讲,他们即在讨论宇宙人生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是一还是异?胜义谛本身超思惟分别,用思惟的分别心来讨论,最终无法作出结论。

   在聚会中,有一位菩萨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胜义谛与依他起相没有差别,它们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另一位菩萨反驳道:“你说得不对,胜义谛与依他起应该有差别,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又有一位菩萨,对这个问题搞不明白,觉得这个说得有理,那个说得也没错,犹犹豫豫,拿不准孰是孰非?谁说的符合道理?谁说的不符合道理?象这样的问题就更严重了。我听了他们的讨论之后,心中暗想:这些善男子没有证得无漏智慧,愚痴顽钝,不明了胜义谛与依他起的真正关系,不知道说一说异都是不符合第一义的。这些人的讨论,已经落入一和异的对待之中,他们不能通达胜义谛的本身是超一、异的。我有这个疑问,请世尊为我们这些愚痴顽钝的众生开示、开示。

   善清净慧菩萨要提问之前先说明了自己提问的原因,如同法涌菩萨见很多外道在讨论问题时一样。不过,这里善清净慧所说的讨论者不是外道,而是胜解行地的菩萨。

  

  乙二、非一非异的原因

   尔时世尊告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此诸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何以故?善清净慧!非于诸行如是行时,名能通达胜义谛相,或于胜义谛而得作证。”

   这时,世尊对善清净慧菩萨提出的问题作了总的回答:善男子!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就象你所说的:那些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懂得胜义谛与依他起的关系非一非异。胜义谛相极微细极甚深,它与依他起的关系超过一、异的范畴,那些人说他们的关系是一或是异都不符合第一义的。善清净慧!胜义谛的境界并非像他们诤论的那样。凡人用思维的方法讨论胜义谛与依他起的关系是一或异,根本不能明了、通达,也不可能证得胜义谛。

   以下,世尊就善清净慧提出胜义谛与依他起的关系是一是异的问题作详细解答。

   丙一、约三、五过失显非一非异

   何以故?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应于今时一切异生,皆已见谛;又诸异生,皆应已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应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约三过失破一执,反显非一。这一段破胜义谛与依他起是一的说法。假如认为这二者的关系是一的话,就会产生三种过失。为什么呢?善清净慧!如果认为胜义谛相与依他起相没有差别,二者是一个东西,那胜义谛就成了依他起的世俗谛,而依他起的世俗谛也成胜义谛了;现象成了本体,本体成了现象;有为法就是无为法,无为法就是有为法;依他起是圆成实,圆成实就是依他起了。所以说这种认识有三种过失:

   第一过失,“应于今时一切异生,皆已见谛”。异生指的是凡夫。假如认为胜义谛与依他起是一个东西的话,那么凡夫众生见到世俗谛就等于见到胜义谛了。假如是这样的话,那凡夫与圣贤有什么区别呢?事实上,凡夫并没有见到胜义谛。

   第二过失,“又诸异生,皆应已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假如说众生已见到了胜义谛,这无异于说一切众生都应得无上方便、无漏智慧、无漏圣道,而证得涅槃了。事实上,众生既未得无上方便,也未证得涅槃,仍然在生死苦海里流转、沉浮。

   第三过失,“应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假如说一切众生已经得了无漏智慧,证得安隐涅槃,这等于说众生发心行菩萨道,福慧圆满,已经成就佛果了。可是众生依然沉迷在生死苦海而没有开悟,也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总之,假如说胜义谛与依他起是一个东西的话,那么众生应该当下见第一义谛了、当下证得涅槃了、当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这样一来,圣人与凡情众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事实上,凡情众生根本没有见谛、没有证得涅槃、没有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了这三种过失,足以证明,胜义谛与依他起是一的认识是不对的。

   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已见谛者,于诸行相应不除遣;若不除遣诸行相者,应于相缚不得解脱;此见谛者,于诸相缚不解脱故,于粗重缚亦应不脱;由于二缚不解脱故,已见谛者,应不能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不应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约五种过失破异执,反显非异。上面讲胜义谛与依他起若是同一个东西,变成了凡夫与圣人没有区别,犯有三种过失;这里说二者若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就变成圣人与凡夫没有差别,犯有五种过失。这是站在圣人的角度来说,这五种过失让圣人变成了凡夫,圣人与凡夫没有区别了。

   第一过失,“已见谛者,于诸行相应不除遣”。如果说胜义谛与世俗谛(依他起)是两个东西,就意味着已经见道的地上菩萨没有能力遣除诸法的差别行相。差别行相是有为生死的依他起相。当见道者见到真理的一刹那,根本智证得真如时,一切差别行相都被遣除,不能显现了。若说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彼此没有任何关系,那么见道的圣人怎么能遣除世俗的差别相呢?既然差别相没有遣除,圣人不也就是凡夫了吗?

   第二过失,“若不除遣诸行相者,应于相缚不得解脱”。如果圣人不能除遣一切差别相,就不能认识一切如幻如化的现象,圣人也就和凡夫一样,执著现象为实有,被一切幻化的现…

《解深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