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追尋無暇甘露·基本教法▪P8

  ..續本文上一頁數息中間若被雜念打斷,便要重新來過。這項技巧慢慢娴熟穩固後,再觀出息時,氣由丹田往上順著鼻孔出去;而入息時,則氣由鼻孔吸入沈進丹田。做數息觀時,若中途受到念頭幹擾,便要把心帶回,重新專注在呼吸上。利用以上不同法門練習,我們可將心帶入平靜沈穩的狀態中。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止息法門,但行者應請教自己的上師爲爲佳。

  叁摩地共有叁種:解脫叁摩地、攝善叁摩地、利樂叁摩地。

  當人達到一心不亂的專注境界時,便能由煩惱、沮喪、焦慮、緊張等壓力中解脫。此時身心調伏,不再造業,達到無上安甯,無任何煩惱障,對世俗一切不再執著,心也不再依附外境,而能完全領會解脫叁摩地之法益。

  聲聞、緣覺和佛的無上功德——尤其是無盡的慈悲與智慧,都是藉攝善叁摩地而證得。

  利樂叁摩地包括:依照佛法盡滿衆生願望,爲衆生解除痛苦、開示法道,保護衆生免于恐懼,利用止觀法門帶領衆生悟道。止息爲藉由禅定達到心定的境界,而內觀是在“止”的基礎上完全了悟自己的心性。

  若以智慧、慈悲和空性修叁摩地禅定,其功德將變得非常殊勝、廣大無邊,令人開悟成佛;且在證道過程中,也能得到人與天人內心的安甯輕安,無任何欲執——雖無希求,也會獲得輪回世間一切的福報。

  (六)智慧度

  若不修智慧度而只修前五度,我們還是無法自輪回中解脫,因爲人有如一位盲者,沒有獲得指引是無法到達目的地的——智慧引導其他五度至覺悟道。基于此因,有些人認爲獨有智慧度便足矣;但事實上,所有六度都是必要的。若無智慧,則人無法解脫輪回;若無法門(其他五度),衆生會落入聲聞涅槃,無法證悟圓滿佛性——它們就像一只鳥的兩只翅膀。

  人若精進修行前五度,則智慧自然增長;若精進修行智慧度,則前五度之修行必將更爲進步——智慧可無缺失地洞視一切諸法。

  智慧共分叁種:聞慧、思慧、修慧,也叫做相對智、究竟智、平等無二智,或又稱爲通達知識之智、超越輪回之原始證智、超越輪涅二境之大證智。

  普通知識指醫方明、因明(推理)、聲明(語言)、工巧明和建築。超越輪回之原始證智乃聲聞緣覺佛之禅定智慧,或曰對五蘊(不淨、痛苦、無常、無我)之本質的證悟。超越輪回、涅槃二境之大證智乃聞、思、修(大乘法)之總智,它也是對遍處空性、超越概念束縛之證悟。(在“大手印”篇將做簡短開示)

  金剛乘教義

  我們在六波羅蜜多的基礎上還有金剛乘,它是一個在短時間內費小力氣即能圓滿修行、親證佛性的方便道,因此它也叫做“轉化之道”。透過本尊灌頂,我們與本尊合一,凡夫之見因而清淨。本尊是行者個人特別的精神引導,與他合一不分,由他帶領行者開悟證覺。因此,當我們觀想證悟的本尊時,我們不應僅是想像或忘我般地祈求而已,而是更應了解本尊實際上已在我們之內並與我們合一——這也是一個完全喚醒我們心智、證悟圓滿佛性的法門。

  講到觀想,有些人說他們無法把形相觀想得很清楚,這是因爲還未與實相相應,所以不習慣這種修法,但若持續下去,則並非不可能達到的。一位出家師父也必須長時間練習作觀想,锲而不舍地努力使他的心更穩著清晰,這樣經過幾年後,他便能很容易做觀修了,因此,這只是一個時間和努力上的問題而已。如果禅修那麼容易,我們便不必花上好幾年的時間去做閉關了;由于人心如此難馴,所以許多大成就者上師幾乎終身都把時間花在閉關上。任何真心想脫離痛苦的人都必須全心全力朝這些修行努力——尤其是那洛巴六法,因爲它等于是密續教法的萃取菁華。

  另外,觀想是超越文化的,而它是否明晰,完全依個人心的清淨程度而定。當我們修這種法時,心中保持平靜和清淨是非常重要的——平靜指的是心的穩著,清淨則指作觀想時的智慧。本尊非有實體,而是透明與空性無二、完全清淨無任何染著的。修金剛乘法時,一定要接受灌頂、口傳和實修上的開示,這點很重要。

  上師相應法之四身

  佛陀圓滿證悟,他具有無量智慧與無盡慈悲的本質;爲了度化一切有情、帶領衆生安置于覺境,他依衆生各種根器而化現各種不同的身形。佛基本上有四身:化身(應化身)、報身(法樂身)、法身(自性身)、法界體性身(任運身,亦即叁身之一體)。我們應觀自己的根本上師是佛之四身的化現——在金剛乘的法門裏,這點至爲重要。經典上說,若我們視自己的根本上師爲一凡夫,不可能獲得任何功德;若我們視他爲菩薩,有可能得到一些成就;若我們視他爲金剛總持,便能證入金剛總持的境界。上師相應法的四身,是一個觀視自己的上師並與他合一無二的法門。

  雖然我們有佛的法教,但若無一位具德上師的指引教導,我們還是無法了解其義理以及修行方法,因此,上師是一位教你如何證覺開悟的人。

  大手印

  一切輪回涅槃都涵括在大手印之內,而大手印是一個了悟諸法本質的法門。我們的心受無明迷惑所障,因此往往只看到事情的表面;我們總是在盼得懼失中感到迷惑、痛苦,但這一切的外境其實是來自我們的自心本身。透過大手印的學習和實修,我們才能了悟一切現象都是虛幻不實的、所看見的也只不過是自心的投射罷了,以此,我們便能在內心獲得究竟的甯靜。

  輪回中的迷惑以及一切過患的根本原因乃是無明。無明産生了兩種自我:人我以及法(現象)我。人我形成了“我”以及“我的”觀念——我們對“我”生執著,因此排斥“他”的存在,如此的煩惱障又讓我們造了業,而一切惡業都是輪回痛苦的根本原因。

  “自我”來自何處?它存在我們的身、心或名上嗎?身體由四大(元素)組成:堅實物來自土大、體液來自水大、體溫來自火大、呼吸來自風大——這四大元素與外在現象所能找到者相同。既然外在現象無自我,四大元素亦無“我”之存在,那麼“我”存在心裏面嗎?沒有人曾看過心,它既沒顔色,也沒形狀、大小,因此,“我”也不存在心裏。“我”存在名字上嗎?人的名字是暫用的,它也不具實質,因此,“我”也不存在名字上。

  至于法(現象)我,有些人認爲一切現象都是具體真實的存在,倘若我們將它分析至最小的分子,可以發現它們並不單獨存在。既然現象也不存在,那麼法我又如何存在?以此方法分析自我是否存在,便能消除本身的無明迷惑,對衆生——尤其是還未了悟佛法真理者,開展出清淨的智慧與慈悲。

  修習大手印前必先完成前行和淨業的修法,並具備一個清明甯靜的心——這點很重要;然後,要找一位具格的上師。當人證得內在智慧時,便能消除執著與恐懼。修行智慧成就者有覺性可淨除煩惱、培養心力,心也確實變得如山般堅穩、如海般深沈、如虛空般廣大,之後,人能出生離心,全心全意投入修行,得到真正的祥和與快樂。

  功德回向

  任何獲自學習和修行的法益,我們都應與一切衆生分享,一起證等正覺,正如一顆水珠落入海洋與海水混合,除非海洋枯竭,否則永不幹涸一樣。我們的成就亦如是,若能回向一切衆生,便能與衆生的功德相融,直至證悟前,永不漏失。因此,任何法門都要包括發菩提心、本尊觀修、上師相應、大手印以及功德回向,而其中最後一項乃是整個修法中最重要的一環。佛的所有法教都包涵在大手印的五支殊勝道裏。

  五道

  當我們發菩提心漸次學習修行時,便會曆經以下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

  資糧道

  人若爲證得智慧,積聚福慧二資糧而發菩提心,進而由上師處學法便是行于資糧道。在資糧道上,行者集中在四念處、四正勤,以及四神足之修行。

  四念處即身、受、心、法等念處;四正勤(或譯[四正斷])是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四神足則是欲、勤、心、觀等禅足(注:原文爲願、精進、心,觀等叁摩地)。我們的領悟力將藉著這些修行不斷增長。

  加行道

  當人在加行道的修行有成就時,智慧會大增並進入見道親證智慧。在此道中,行者的重點在于五根與五力的修行。五根是信、精進、念、定、慧等根——被稱爲五根乃因它可摧毀煩惱障(注:[根]意爲生聖道之根本)。五力與五根相同,僅是在修證的力量上較大而已。

  見道

  當人實證四聖谛法時便已抵達了見道,親證無我之本質。在此道上,行者的重點在于七覺支(或譯[七支菩提分])的修行: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等覺支。在此境界中,行者生起大喜的感受,因爲他已淨除基本無明,能度更多衆生,且更爲接近佛性。

  二種修道

  修道包括世俗修道與究竟修道(注:原文爲輪回修道與出輪回修道)。只專心一致地修行便是在世俗修道上修道。藉著世俗修道,煩惱障縱未根除也會止息,讓人開展出如四無量念之功德。此道亦爲究竟修道之基礎。

  在究竟修道上,行者可獲得輕安和特別的覺觀,並能圓滿證悟在見道上所獲得的知見。行者在此道上修的是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在這種修道下,菩薩可藉六波羅蜜多的學習與修行而成就十地,已登菩薩地者可具足了悟實證廣大殊勝法教的功德。

  究竟道

  已圓證究竟修道時,行者便能證悟佛性,修行上已無任何障礙或塵俗之行爲活動,而完全穩固的心也不再受妄念的幹擾。行者了悟遍法爾之諸佛一味智。在此境中,行者完全斷除了苦因,因此也不再受其果報。由于至此道已毋須再學習或修行,因此,行者進入了稱爲超越輪回與涅槃的究竟道(又稱爲無修道)。此時,證覺者便了悟無修之十法——它們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完全智慧、圓滿智慧等之無修。

  此時,行者證得佛的無量功德,包括四身、四無畏、十力以及十八不共法等。

  有許多經典、法本都曾開示有關以上五道不同的道階和次第,並詳說隨著每一次第所證得的功德、智慧。前面我們呈現給大家的只是一顆種子,願能幫助行者了解佛法的基本概念,鼓勵大家朝向圓滿的修證。

  我個人覺得虧欠珍貴的佛法一個很大的恩情,因爲它讓我打開心窗看到實相。我尤其感謝過去、現世許多偉大的上師,他們犧牲畢生精力保存法教,並帶領一切衆生安置覺境。現在爲了未來世的衆生著想,護教的工作就要看我們的了。

  當我們學法、修法時,不要期盼馬上淨除所有的業障,而應學習如何以更積極的方式正對問題。由于我們極度依緣外境而産執著和恐懼,因此,若想得到無畏和喜悅,唯有藉著智慧與慈悲的修行,堅穩心性始能達到。

  

  

《追尋無暇甘露·基本教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