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数息中间若被杂念打断,便要重新来过。这项技巧慢慢娴熟稳固后,再观出息时,气由丹田往上顺着鼻孔出去;而入息时,则气由鼻孔吸入沈进丹田。做数息观时,若中途受到念头干扰,便要把心带回,重新专注在呼吸上。利用以上不同法门练习,我们可将心带入平静沈稳的状态中。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止息法门,但行者应请教自己的上师为为佳。
三摩地共有三种:解脱三摩地、摄善三摩地、利乐三摩地。
当人达到一心不乱的专注境界时,便能由烦恼、沮丧、焦虑、紧张等压力中解脱。此时身心调伏,不再造业,达到无上安宁,无任何烦恼障,对世俗一切不再执着,心也不再依附外境,而能完全领会解脱三摩地之法益。
声闻、缘觉和佛的无上功德——尤其是无尽的慈悲与智慧,都是藉摄善三摩地而证得。
利乐三摩地包括:依照佛法尽满众生愿望,为众生解除痛苦、开示法道,保护众生免于恐惧,利用止观法门带领众生悟道。止息为藉由禅定达到心定的境界,而内观是在“止”的基础上完全了悟自己的心性。
若以智慧、慈悲和空性修三摩地禅定,其功德将变得非常殊胜、广大无边,令人开悟成佛;且在证道过程中,也能得到人与天人内心的安宁轻安,无任何欲执——虽无希求,也会获得轮回世间一切的福报。
(六)智慧度
若不修智慧度而只修前五度,我们还是无法自轮回中解脱,因为人有如一位盲者,没有获得指引是无法到达目的地的——智慧引导其他五度至觉悟道。基于此因,有些人认为独有智慧度便足矣;但事实上,所有六度都是必要的。若无智慧,则人无法解脱轮回;若无法门(其他五度),众生会落入声闻涅槃,无法证悟圆满佛性——它们就像一只鸟的两只翅膀。
人若精进修行前五度,则智慧自然增长;若精进修行智慧度,则前五度之修行必将更为进步——智慧可无缺失地洞视一切诸法。
智慧共分三种:闻慧、思慧、修慧,也叫做相对智、究竟智、平等无二智,或又称为通达知识之智、超越轮回之原始证智、超越轮涅二境之大证智。
普通知识指医方明、因明(推理)、声明(语言)、工巧明和建筑。超越轮回之原始证智乃声闻缘觉佛之禅定智慧,或曰对五蕴(不净、痛苦、无常、无我)之本质的证悟。超越轮回、涅槃二境之大证智乃闻、思、修(大乘法)之总智,它也是对遍处空性、超越概念束缚之证悟。(在“大手印”篇将做简短开示)
金刚乘教义
我们在六波罗蜜多的基础上还有金刚乘,它是一个在短时间内费小力气即能圆满修行、亲证佛性的方便道,因此它也叫做“转化之道”。透过本尊灌顶,我们与本尊合一,凡夫之见因而清净。本尊是行者个人特别的精神引导,与他合一不分,由他带领行者开悟证觉。因此,当我们观想证悟的本尊时,我们不应仅是想像或忘我般地祈求而已,而是更应了解本尊实际上已在我们之内并与我们合一——这也是一个完全唤醒我们心智、证悟圆满佛性的法门。
讲到观想,有些人说他们无法把形相观想得很清楚,这是因为还未与实相相应,所以不习惯这种修法,但若持续下去,则并非不可能达到的。一位出家师父也必须长时间练习作观想,锲而不舍地努力使他的心更稳着清晰,这样经过几年后,他便能很容易做观修了,因此,这只是一个时间和努力上的问题而已。如果禅修那么容易,我们便不必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去做闭关了;由于人心如此难驯,所以许多大成就者上师几乎终身都把时间花在闭关上。任何真心想脱离痛苦的人都必须全心全力朝这些修行努力——尤其是那洛巴六法,因为它等于是密续教法的萃取菁华。
另外,观想是超越文化的,而它是否明晰,完全依个人心的清净程度而定。当我们修这种法时,心中保持平静和清净是非常重要的——平静指的是心的稳着,清净则指作观想时的智慧。本尊非有实体,而是透明与空性无二、完全清净无任何染着的。修金刚乘法时,一定要接受灌顶、口传和实修上的开示,这点很重要。
上师相应法之四身
佛陀圆满证悟,他具有无量智慧与无尽慈悲的本质;为了度化一切有情、带领众生安置于觉境,他依众生各种根器而化现各种不同的身形。佛基本上有四身:化身(应化身)、报身(法乐身)、法身(自性身)、法界体性身(任运身,亦即三身之一体)。我们应观自己的根本上师是佛之四身的化现——在金刚乘的法门里,这点至为重要。经典上说,若我们视自己的根本上师为一凡夫,不可能获得任何功德;若我们视他为菩萨,有可能得到一些成就;若我们视他为金刚总持,便能证入金刚总持的境界。上师相应法的四身,是一个观视自己的上师并与他合一无二的法门。
虽然我们有佛的法教,但若无一位具德上师的指引教导,我们还是无法了解其义理以及修行方法,因此,上师是一位教你如何证觉开悟的人。
大手印
一切轮回涅槃都涵括在大手印之内,而大手印是一个了悟诸法本质的法门。我们的心受无明迷惑所障,因此往往只看到事情的表面;我们总是在盼得惧失中感到迷惑、痛苦,但这一切的外境其实是来自我们的自心本身。透过大手印的学习和实修,我们才能了悟一切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所看见的也只不过是自心的投射罢了,以此,我们便能在内心获得究竟的宁静。
轮回中的迷惑以及一切过患的根本原因乃是无明。无明产生了两种自我:人我以及法(现象)我。人我形成了“我”以及“我的”观念——我们对“我”生执着,因此排斥“他”的存在,如此的烦恼障又让我们造了业,而一切恶业都是轮回痛苦的根本原因。
“自我”来自何处?它存在我们的身、心或名上吗?身体由四大(元素)组成:坚实物来自土大、体液来自水大、体温来自火大、呼吸来自风大——这四大元素与外在现象所能找到者相同。既然外在现象无自我,四大元素亦无“我”之存在,那么“我”存在心里面吗?没有人曾看过心,它既没颜色,也没形状、大小,因此,“我”也不存在心里。“我”存在名字上吗?人的名字是暂用的,它也不具实质,因此,“我”也不存在名字上。
至于法(现象)我,有些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具体真实的存在,倘若我们将它分析至最小的分子,可以发现它们并不单独存在。既然现象也不存在,那么法我又如何存在?以此方法分析自我是否存在,便能消除本身的无明迷惑,对众生——尤其是还未了悟佛法真理者,开展出清净的智慧与慈悲。
修习大手印前必先完成前行和净业的修法,并具备一个清明宁静的心——这点很重要;然后,要找一位具格的上师。当人证得内在智慧时,便能消除执着与恐惧。修行智慧成就者有觉性可净除烦恼、培养心力,心也确实变得如山般坚稳、如海般深沉、如虚空般广大,之后,人能出生离心,全心全意投入修行,得到真正的祥和与快乐。
功德回向
任何获自学习和修行的法益,我们都应与一切众生分享,一起证等正觉,正如一颗水珠落入海洋与海水混合,除非海洋枯竭,否则永不干涸一样。我们的成就亦如是,若能回向一切众生,便能与众生的功德相融,直至证悟前,永不漏失。因此,任何法门都要包括发菩提心、本尊观修、上师相应、大手印以及功德回向,而其中最后一项乃是整个修法中最重要的一环。佛的所有法教都包涵在大手印的五支殊胜道里。
五道
当我们发菩提心渐次学习修行时,便会历经以下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
资粮道
人若为证得智慧,积聚福慧二资粮而发菩提心,进而由上师处学法便是行于资粮道。在资粮道上,行者集中在四念处、四正勤,以及四神足之修行。
四念处即身、受、心、法等念处;四正勤(或译[四正断])是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四神足则是欲、勤、心、观等禅足(注:原文为愿、精进、心,观等三摩地)。我们的领悟力将藉着这些修行不断增长。
加行道
当人在加行道的修行有成就时,智慧会大增并进入见道亲证智慧。在此道中,行者的重点在于五根与五力的修行。五根是信、精进、念、定、慧等根——被称为五根乃因它可摧毁烦恼障(注:[根]意为生圣道之根本)。五力与五根相同,仅是在修证的力量上较大而已。
见道
当人实证四圣谛法时便已抵达了见道,亲证无我之本质。在此道上,行者的重点在于七觉支(或译[七支菩提分])的修行: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等觉支。在此境界中,行者生起大喜的感受,因为他已净除基本无明,能度更多众生,且更为接近佛性。
二种修道
修道包括世俗修道与究竟修道(注:原文为轮回修道与出轮回修道)。只专心一致地修行便是在世俗修道上修道。藉着世俗修道,烦恼障纵未根除也会止息,让人开展出如四无量念之功德。此道亦为究竟修道之基础。
在究竟修道上,行者可获得轻安和特别的觉观,并能圆满证悟在见道上所获得的知见。行者在此道上修的是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在这种修道下,菩萨可藉六波罗蜜多的学习与修行而成就十地,已登菩萨地者可具足了悟实证广大殊胜法教的功德。
究竟道
已圆证究竟修道时,行者便能证悟佛性,修行上已无任何障碍或尘俗之行为活动,而完全稳固的心也不再受妄念的干扰。行者了悟遍法尔之诸佛一味智。在此境中,行者完全断除了苦因,因此也不再受其果报。由于至此道已毋须再学习或修行,因此,行者进入了称为超越轮回与涅槃的究竟道(又称为无修道)。此时,证觉者便了悟无修之十法——它们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完全智慧、圆满智慧等之无修。
此时,行者证得佛的无量功德,包括四身、四无畏、十力以及十八不共法等。
有许多经典、法本都曾开示有关以上五道不同的道阶和次第,并详说随着每一次第所证得的功德、智慧。前面我们呈现给大家的只是一颗种子,愿能帮助行者了解佛法的基本概念,鼓励大家朝向圆满的修证。
我个人觉得亏欠珍贵的佛法一个很大的恩情,因为它让我打开心窗看到实相。我尤其感谢过去、现世许多伟大的上师,他们牺牲毕生精力保存法教,并带领一切众生安置觉境。现在为了未来世的众生着想,护教的工作就要看我们的了。
当我们学法、修法时,不要期盼马上净除所有的业障,而应学习如何以更积极的方式正对问题。由于我们极度依缘外境而产执着和恐惧,因此,若想得到无畏和喜悦,唯有藉着智慧与慈悲的修行,坚稳心性始能达到。
《追寻无暇甘露·基本教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