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追寻无暇甘露·基本教法▪P7

  ..续本文上一页很容易受伤。事实上,伤害我们的人正是我们的朋友,因为他教导我们容忍之道,藉此清净我们的恶业,增长我们的功德,引领我们更接近悟道。

  我们也可以藉此观想以修忍辱;此位伤害我者在过去生中一定曾为我的父母、亲戚、朋友,也一定曾非常疼爱过我,因此我不应以恶行相报;再观想他也具有无常之本质,任何时候都会遭遇到死亡,所以我们应该怜悯他。我们可以再观想那些正在尝受三毒苦果众生的痛苦,我们要发菩提心消除它,愿一切都能离苦得乐。

  2、安受苦忍

  当人发愿修行悟道时,一切痛苦应以欢喜心来受,以涵养包容之心。各种痛苦中,尤其是男女出家众所受的有:常要找寻衣食的来源、承事三宝和金刚上师的工作艰苦、受法、传法、劳心劳力、修行辛苦;而且在清晨与黑夜,无论多劳累、多冷或多热、多饥或渴、身体多痛苦、精神多不好……,都要持咒修法。严重时,身体还要开刀接受手术。因此在成觉之道上,我们的确须要忍辱。

  3、谛察法忍:

  坚定毅力,以听闻学习深广浩瀚的法教。当我们听到有关佛、法、僧的广大功德时(注:佛的功德有:遍知、十力、四无畏、十八共法等),不应觉得不耐烦,反应锲而不舍地努力追求教法。在这方面,佛陀讲了下面这个故事:许多劫前,有两个伟大的苦行道人——仓偏哈和梅瑾,同住在一处丛林里。有一天,一位逃脱的盗贼经过,拜托两位修道人不要说曾看过他。当他逃跑无踪后,仓偏哈说:“我们真是进退两难了!若说我们看过他,他铁定有麻烦;若说我们没看见,我们又说了谎……。我们该怎么办才好?”梅瑾说:“我们不应执着自己的身体。”一阵子后,国王德弥畔和他的搜索队来到了森林里。当他问两位道人是否看到盗贼时,他们回答道:“大王,如果我们不曾看过自己,又如何看得见一个贼子?”不久,盗贼被发现了,被带到国王那里。国王不了解两位道人话中的意思,遂指控他们说谎,并令吏卒砍断他们的手脚。便梅瑾仙人对国王说:“王啊!大地之尊!若你找寻你自己时,哪里可以找寻得到国王呢?王自己是躲在他的耳朵、或鼻子、或舌头、或眼睛、或心中、或某个他处?”国王仔细思索这些话,恍然了悟无我之义,于是他为自己对两位道人所作的行为感到歉疚。知道国王有悔意,梅瑾说:“就如您领悟到了“无”,我们也知道,事实上,并不真有手和脚这回事,因此也没有什么被砍断的。”国王接受了佛法,并请两位道人当他的老师。两位于是为他讲授戒律:“王啊!请仔细看清楚持守净戒的真实力量!以此力量,愿我们的手脚回来!”刹那间,两位行都者的手脚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于是国王对二者的修证完全信服,无一丝怀疑,而他从此便勤修身、口、意的尊贵戒律。不管他曾犯作何种恶业,但以其持戒以及二位老师的忍辱功德力,他看到了十方上千万的佛菩萨。佛陀讲完故事后总结说,梅瑾道人在许多世后证悟,号无瑕眼如来;而仓偏哈道人也在许多世后证悟,号梵天如来;国王同样在许多世后证觉,号大成就如来。

  若人为度一切众生而修忍辱,其功德将变为无量无边;若以悲智合修,则忍辱之戒将变得非常清净。忍辱之广大殊胜的修行之果将引领我们开悟证觉,也能身体健康长寿、富于声望,甚至当一国之君。

  (四)、精进度

  若无精进,我们便容易堕入懒散的缺失中,无法累积功德、度化他人,也无法证道成觉;若能精进,则我们的功德将如月盈般增长,也能摄收无量佛智宝藏,横越我执之山,快速成就,证悟成佛。精进的定义乃是对累积善德的一种欢喜发心,它能对治疏懒。闲懒之因共有三种:耽于享乐、轻视自己、无益之境等。

  贪图快乐包括好吃懒做、贪恋此生的一切、喜爱社交享乐,以及喜处种种快乐的情境——以上我们要全部避免。佛陀有次向他的弟子说:“人很快会接近死亡,此生的一切活动也会跟着停止,甚至佛的法教也会式微,因此,当你还有力气时,应尽全力努力精进。若你认为可以在死亡那一刻才修行的话,则一切都已太迟了。人或受衰老、或受病痛折磨时,根本无法想到佛法和修行,这就像蛇爬上你的腿部,或危险的火花碰到你的头发时,你会刹时跳开一样。舍掉欲乐吧!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寻求开悟,以及关闭投生轮回之门更重要的工作要做了。”

  轻视自己的懒散包括自认能力不足、无法努力工作、认为辛劳终将无益。人必须避免这种错误的想法,鼓励自己朝开悟的路走去。倘若连小虫子都能辛勤努力且获得结果的话,则人更有可能开悟成佛了。观想你既已生人道、获得人身,并了解善、恶业之理时,只要你继续行于法道,便一定能证觉成就。

  今生和来世之痛苦的直接原因,来自于使用狠毒的手段对付自己的仇敌、留恋不义之财,以及只为今生投注一切努力等。因此,了解无常以及万物非实有之体性后,便能避免耽溺于此种无益之境、不做改变的懒惰。

  精进共有三种:披甲、摄善(修行)、利乐(谦冲)等精进。穿戴心灵的盔甲精进,众生若不尽证,誓不舍善德。我们不应只为某些或有限数目的众生,而应平等无别地为一切众生而精进努力。

  摄善精进代表清净一切烦恼障,例如贪、嗔等,令一切善业,包括六度,圆满增长。我们要不厌其烦地持续修行,充满自信地朝善业行去,如人在酷热中朝海边走去一样。不要因烦恼障、妄念或其他障碍而让自信心动摇退转,应保持心中无我,继续努力。无论在修行的路上有多大的进展,我们都不应有我执。修持精进时,我们要发心利益一切众生,并支持与帮助他们了解佛法。

  利乐(谦冲)精进代表不以累积一点小善或功德而满足,应继续努力直到证悟成觉。任何只图世间短暂安乐的人都不会满足,更何况追求究竟安乐的行者?存着度众的发心,而以智慧、慈悲、空性修持精进,则此功德将变为无量广大殊胜。

  菩萨以清净的发心行精进度,将引领自身登佛证地;甚至在成觉途中,也会感到十分安乐,并获菩萨广大功德。

  (五)、禅定度

  人虽也修布施等,但若缺乏定力,其心会像被烦恼障之利齿咬住一般。心不沈着稳定,便无法证得神通,无法真正度化他人;人无禅定功夫,便无法得到智慧,更不用说开悟成觉了。有定力功德的人能证到种种悟境,对世间一切也毫无执着。人若有定力和智慧,能消除一切心的障碍,了悟法教真义,生起大悲心,将众生安置于觉境。

  禅定(三摩地)的定义是无念和专注。禅定的相反也就是杂念纷纷,它是由烦恼障,例如对家庭、财富、名利等的执着而起的——这些都应避免。人一旦对此生起执着,心无法平静,也无法出离轮回得获证觉;人对事物起执着便注定要不断受苦,因为从此便在冀求得到与害怕失去的恐惧中交替煎熬。想达到清净无念的功德,我们必须禅修,藉以增长定力——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检视自心以了解哪种烦恼障最重,继之,以正确的方法对治。

  对治贪欲执着,我们要对身体修不净观;对治嗔恨,则修慈悲观;对治无明,修缘起观;对治嫉妒,修平等观;对治我慢,修自他相换法;而通常对治烦恼障的方法,则是修禅以定数息。

  1、不净观

  人若对身体起执着,便应观其本质:肉、血、皮、骨、骨髓、胆汁、唾液、尿液、粪便等……,这些并没有我们可以执着的本体;再到坟场看看死尸,它们不是被埋、被秃鹰吃,就是被烧掉了,完全不具永恒不变的本质——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事实上,身体是一切污物的根源:干净的食物吃进嘴里变成秽物,连我们都嫌脏,因此没有什么好执着留恋的。了解以后,我们别再执着这个肉身,观一切都是无常,随因缘而变。

  2、慈悲观

  依照先前我们曾教过的,先观周遭我们最爱的人,想想我们如何希望让他们快乐幸福,然后再把这份心愿延伸到一切众生,以此消除嗔心。

  3、缘起观

  一切都缘于因和果——生、老、病、死的痛苦都建立在种种的因缘果报之上。由子宫出生的人共有十二缘起: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处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形成业因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我们就这样在迷惑之轮中轮回流转。无明为一切缘起之根本,若将它净化,则其后的因缘也会跟着止息。

  我们的身体是由六大(元素)所组成的:土大形成骨、肉,水大形成体内各种血液、内分泌,火大形成消化、热能,风大形成呼吸,空大形成体腔,识大形成神识。以上各项若缺一,身体便不能存在,因此它们是互相依存的。

  4、平等观

  禅观自己所希求的平静、快乐与不受痛苦时,应知别人亦然,因此,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世间和出世间的幸福。以此观之,便能平息嫉妒的心。

  5、自他相换法

  由于轮回众生只重视自己,才会受无尽之苦;而三世诸佛珍爱一切有情,才能证悟佛性。因此,我们应了解自惜是痛苦之源,而爱他才是一切功德之母。我们要放下我执和傲慢,穿他人的鞋子走走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此消除无明。

  6、数息观

  打坐时,我们采毗卢遮那佛之七支坐法:腿以莲华坐姿、打直背脊、扩胸、双手置膝上、手心向上、头稍下倾(收下颚)、唇齿闭合但放松、眼睛向下凝视二到三英尺处。

  身心皆放松,由鼻孔吸、呼气数息——气进出一次为一息。心要保持专注——这是禅修之支柱;专注代表浑然忘我,不复记得禅修之境界。吉天颂恭尊者说:“三世诸佛之路唯专注无扰尔。”若缺此项,便无法证觉。

  做数息时,可以先由一数到五,再由一数到十五,接着由一数到二十一。…

《追寻无暇甘露·基本教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