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追寻无暇甘露·基本教法▪P6

  ..续本文上一页:广作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恒顺众生、普皆回向。一切供养以我们的根本功德和修行供养为最,包括生起、圆满二次第的观修。忏悔业障最重要的是要清净我们的发心,以及由于五毒所造作的诸种恶业,例如五无间罪等。我们可藉四力清净自己:忏悔力、对治力、舍弃力,以及依止力。

  忏悔力即反省自己已无止尽地造了多少恶业、受了多少苦,并认清远离恶行的重要性。好比人若不小心吃了有毒的东西,便会马上想尽办法清除它;同理,我们也要不计代价地让自己不再造恶业。

  对治力包括修习慈悲、智慧,观想本尊、持诵咒语——尤其是修习大手印。

  舍弃力代表认知恶业将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我们要绝对避免。

  依止力包括皈依、发菩提心和接受灌顶。只要修行其中一项,都能有助我们清净恶业,因此,若我们能依法全修,无疑必能净除一切恶业。金刚萨埵本尊法是其中最好的净业法门。

  随喜他人功德则是对治嫉妒的良方。佛带领一切众生至觉悟之境,因此,我们要随喜赞叹其事业,以及其他一切人的善行功德。

  至于回向功德,我们要以自己和他人,以及三世诸佛的一切功德善业回向所有众生,愿以此之力,众生皆能解脱痛苦,证觉成佛。

  生起“愿菩提心”的利益是:当我们进入菩萨道时,便能接受菩萨法门,斩除恶行之根,成觉之种即播入我们心中。此外,我们还能获得无尽功德智慧,蒙诸佛菩萨欢喜摄受,利益一切有情,快速证悟成觉。

  建立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行菩提心”的善果是:个人的善缘不断出现,并能以各种方便与事业利益他人。三世诸佛皆修此道而证觉是,是以此法门乃为成佛之所必需。若我们毁犯了菩萨戒,必无法利益他人,也无法证悟成佛,并可能堕生下道。

  “愿菩提心”的修习包括:不舍众生,常忆菩提心之功德利益,观菩提心乃成佛之种、满愿宝、为一切众生都能安身立命之处。

  若要增长菩提心,我们必须累积福慧二资粮,常生慈悲以开展菩提心。每天至少复诵一次菩萨戒条,并时时铭记在心。避免四恶,常行四善。四恶业乃是:对上师或证悟者说妄语,对他人之善业生疑并抱着遗憾的心态。毁,毁谤其他菩萨,为了己利而欺骗他人。四善业则是:甘冒生命危险也不愿意对上师或成就者打妄语,带领众生行菩萨行,视一切菩萨是佛广为宣说其美善功德,以清净之发心无私利益一切众生。

  行菩提心(六波罗蜜,又名六度)

  我们藉着六波罗蜜多之修习而行“行菩提心”。“波罗蜜”意为到彼岸,“多”则指横越轮回之海而抵达,也代表智慧度。它同时有证觉,以及达此所使用之法门的意义。六度圆满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一)、布施度

  人若不行布施,便会遭受贫困之苦,投生饿鬼道。有一位饿鬼曾说:“我因太贪执于物欲,又不做布施,因此才投生到饿鬼道。”不修行布施的人是无法利益他人的,当然也无法开悟成佛;常行布施的人则一切具足,生活优裕,且不会投生饿鬼道。布施之修行有如引导我们来世转生善道的一位至友。每个人都期盼安乐的生活,但若无财富,要得到快乐是很难的,而财富之本来自布施。有了财富,我们才能帮助他人,消除他们的贫穷。若能以菩提心行布施,要证道就更无困难了,而平常也不必费心保护自己的财产或金钱——这些人自在无惧;反之,不做布施的人常担心别人会抢走他们的财物,因此紧紧抓不放,反而生起别种烦恼障,阻碍成觉之路。

  布施的定义是一个完全舍离一切私人所有的无执之心。密勒日巴曾说:“修行布施是对治悭吝最好的方法。”

  布施又分三种,即:财施、无畏施与法施。

  1、财施

  不净财施:把有害的东西给人,或为名望、嫉妒、竞争而做布施。因此,勿将武器、毒药之类的东西给人,也勿布施给心不清净的人,因为没有任何有益的结果。布施时,勿以嗔怒或蔑视的态度行之。

  清净财施:向需要的人雪中送炭,例如食物、饮水、衣物等藉此供养成就的上师、三宝、法友、父母、亲戚、受难、生病以及穷困之人。我们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佛,故要不断地以真诚、恭敬和慈悲的心来行之,并将功德回向,愿众生都能离苦悟道。

  2、无畏施

  向被抢劫或受野兽攻击而处于危险境地中的人伸出援手保护、向病人施药、帮忙遇溺的人,并保护一切众生。

  以上之类别有助于维护此生。

  3、法施

  对法教有兴趣并对上师恭敬者,我们要教导他佛法。授法时要以清净心行之,不应期盼供养或提升自己的声望。心怀慈悲,而以智慧行之,希望他人的痛苦以及苦因消除。依众生之根器,无误地将佛的法教传授与他。法施可助今生与来世持住自己的心。

  为了帮助他人而行布施时,勿怀不舍或回报的心。帮助无量众生开悟成佛,你的布施行为也将转化为无量功德。除此之外,若你能以平等智慧行之,则一切都将臻于圆满。

  无任何期盼的财施,将得到更多的财富;除了自己能开悟成觉外,也能让他人一起证入觉境。布施食物,我们会获得健康的果报;布施衣物,则施者外表端庄华贵;布施油灯或灯具,会得明亮的眼睛;做无畏施,将不受邪灵魔障之侵扰;做法施,可亲见如来,清净一切业障。

  (二)、持戒度

  天人和人若无持戒,即使修行布施,也无法达到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他们无法遇到佛法,比盲人能看到的多不了多少;也无法脱离轮回,与跛子相较,毫无差别——若无持戒,则法道不全。

  行为举止严谨者将获善妙人身,远离八种逆缘缺失。行为严谨是一切的基础,好比土地让植物在其上成长,养活苍生一样;戒律也像这片土地,滋长佛的一切巨大功德。人若持戒清净,便能证得三摩地禅定的功德,一切所愿皆顺遂。持戒若严谨,人要开悟或亲见如来都无困难;它是我们所能找到最美丽的庄饰,也是一切安乐之根源。

  严持净戒者恒受所有大众的尊敬爱戴,而其功德是心境坚稳清明,不受烦恼障干扰束缚。

  持戒度共有三项,即:摄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等戒。

  摄律仪戒是将心系于佛法的一个法门,七支别解脱戒即归属此类,它意谓:避免一切不善的念头和行为。

  摄善法戒可使人在法上的心性圆熟,在学习和领悟上有长足的进步。我们要严守戒条、认真学习、领会教义、实证实修。还要恭敬上师,承事供养;照顾病者、关心老人;他人功德,随喜赞叹;他人辱我,宽容相待;一切功德,普皆回向,发愿证悟;供养三宝;修行专注,一心不乱;早晚作课;依止上师,清净己业。总之,我们要修行、保护并增长福慧资粮。

  饶益有情戒包括资助有益的活动、消除众生痛苦、示无知者法道、回报他人恩情、保护他人免于恐惧、赞助布施穷困、引领他人入法、尽满人生愿望、分享功德喜悦、尽己一切之力助人领会佛法。总之,行、住、坐、卧、吃饭、说话时,都要时时提醒自己,将戒律铭记在心。话语勿多,并避免过度犀利之言词;说话时,意思表达必须清楚扼要,对人有礼,不带嗔恚或拖泥带水。

  人不要对财富、名声存有依恋,它是嗔恨、自欺、毁德,以及挫败之根源。执着、贪欲就如梦中饮水,永远不能止渴,因此我们要恒保满足之心。我们所能度化众生的数目完全依自身的能力而定,而欲增长戒律功德的不二法门乃是修行开展俱生智、做回向,尤其要以无分别对待之平等心(或曰智慧)持戒。

  持守戒律之果为人,将达完全证悟;即使在轮回之中,也会得获宝贵人身,财富满足,受人与非人尊敬供养。

  (三)、忍辱度

  人若无忍耐宽容之心,嗔怒便很容易生起,并且摧毁由布施与持戒所累积的功德。《入菩萨行》说:“千万劫来藉由布施和供养诸佛等所累积的功德,可因一怒而毁。”愤恨积在心中犹如身内藏着一颗子弹,痛苦难当、身心不得安宁,甚至无法睡觉。人起嗔恚时,亲朋好友也跟着受苦,不愿与他为伍;缺乏忍辱包容的人,魔障很容易入身干扰,阻断成佛之路。总之,当人发怒时,身心不安详,也无快乐可言。

  忍辱包容的人具有无上之根本功德。《入菩萨行》说:“没有比因嗔恨而起的罪业更重的了,没有比忍辱的修行更难为的了。”因此,我们要以各种方法稳固、确保忍辱的修行。人若能忍耐,心中一定快乐(包括世俗之欲望),也一定能证悟成佛,圆满心性。

  忍辱的定义是发自慈悲、宁静的内心所带来一种沈稳、自在的感觉。

  它又分为三类:耐怨害、安受苦、谛察法忍等。

  1、耐怨害忍

  对曾加害我们者,生起宽容之心。若有人诬告我们,或以手脚、言语伤害我们,通常都会对我们以及亲人造成伤害,这时,我们便要修行忍辱。这表示不要让自己的心产生混乱,不报复,也不积怨。有人认为修行忍辱是认命的表现,但事实上,它是培养心中一股力量和明性的过程。

  另一个修行忍辱的法子是认清对方是受缚、无法自主的。例如,一个发怒的人用棍子打人,造成痛的感觉是来自棍子,而非那个人,所以该被毁的是棍子,但它本身并没有自由意志,全凭他人控制;然而打人者的心也非自主的,他完全受制于嗔恨和愚痴,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平息的是他的愤恨,而不是做出反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反省自己的业力在整件事中所扮演角色——我们现在所遭受的伤害,事实上是源自于自己过去生的业力,也就是说,过去某生中,我们一定也造作了与此类似的恶业,以致今天才须自尝恶果,而且非受不可。

  另外,我们也要看看自己身体的弱点。倘若我们没有肉身,就不会感到痛苦,因此,我们自己和他人都有肉身这个事实本身就构成了痛苦原因,我们也毋庸去责怪别人。

  我们应该再看看自己心灵的弱点。心总是想尽办法要保护身体,它拒受一切无常的事实,而且又…

《追寻无暇甘露·基本教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