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追尋無暇甘露·基本教法▪P6

  ..續本文上一頁:廣作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恒順衆生、普皆回向。一切供養以我們的根本功德和修行供養爲最,包括生起、圓滿二次第的觀修。忏悔業障最重要的是要清淨我們的發心,以及由于五毒所造作的諸種惡業,例如五無間罪等。我們可藉四力清淨自己:忏悔力、對治力、舍棄力,以及依止力。

  忏悔力即反省自己已無止盡地造了多少惡業、受了多少苦,並認清遠離惡行的重要性。好比人若不小心吃了有毒的東西,便會馬上想盡辦法清除它;同理,我們也要不計代價地讓自己不再造惡業。

  對治力包括修習慈悲、智慧,觀想本尊、持誦咒語——尤其是修習大手印。

  舍棄力代表認知惡業將帶來巨大的痛苦,因此我們要絕對避免。

  依止力包括皈依、發菩提心和接受灌頂。只要修行其中一項,都能有助我們清淨惡業,因此,若我們能依法全修,無疑必能淨除一切惡業。金剛薩埵本尊法是其中最好的淨業法門。

  隨喜他人功德則是對治嫉妒的良方。佛帶領一切衆生至覺悟之境,因此,我們要隨喜贊歎其事業,以及其他一切人的善行功德。

  至于回向功德,我們要以自己和他人,以及叁世諸佛的一切功德善業回向所有衆生,願以此之力,衆生皆能解脫痛苦,證覺成佛。

  生起“願菩提心”的利益是:當我們進入菩薩道時,便能接受菩薩法門,斬除惡行之根,成覺之種即播入我們心中。此外,我們還能獲得無盡功德智慧,蒙諸佛菩薩歡喜攝受,利益一切有情,快速證悟成覺。

  建立在“願菩提心”的基礎上,“行菩提心”的善果是:個人的善緣不斷出現,並能以各種方便與事業利益他人。叁世諸佛皆修此道而證覺是,是以此法門乃爲成佛之所必需。若我們毀犯了菩薩戒,必無法利益他人,也無法證悟成佛,並可能墮生下道。

  “願菩提心”的修習包括:不舍衆生,常憶菩提心之功德利益,觀菩提心乃成佛之種、滿願寶、爲一切衆生都能安身立命之處。

  若要增長菩提心,我們必須累積福慧二資糧,常生慈悲以開展菩提心。每天至少複誦一次菩薩戒條,並時時銘記在心。避免四惡,常行四善。四惡業乃是:對上師或證悟者說妄語,對他人之善業生疑並抱著遺憾的心態。毀,毀謗其他菩薩,爲了己利而欺騙他人。四善業則是:甘冒生命危險也不願意對上師或成就者打妄語,帶領衆生行菩薩行,視一切菩薩是佛廣爲宣說其美善功德,以清淨之發心無私利益一切衆生。

  行菩提心(六波羅蜜,又名六度)

  我們藉著六波羅蜜多之修習而行“行菩提心”。“波羅蜜”意爲到彼岸,“多”則指橫越輪回之海而抵達,也代表智慧度。它同時有證覺,以及達此所使用之法門的意義。六度圓滿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

  (一)、布施度

  人若不行布施,便會遭受貧困之苦,投生餓鬼道。有一位餓鬼曾說:“我因太貪執于物欲,又不做布施,因此才投生到餓鬼道。”不修行布施的人是無法利益他人的,當然也無法開悟成佛;常行布施的人則一切具足,生活優裕,且不會投生餓鬼道。布施之修行有如引導我們來世轉生善道的一位至友。每個人都期盼安樂的生活,但若無財富,要得到快樂是很難的,而財富之本來自布施。有了財富,我們才能幫助他人,消除他們的貧窮。若能以菩提心行布施,要證道就更無困難了,而平常也不必費心保護自己的財産或金錢——這些人自在無懼;反之,不做布施的人常擔心別人會搶走他們的財物,因此緊緊抓不放,反而生起別種煩惱障,阻礙成覺之路。

  布施的定義是一個完全舍離一切私人所有的無執之心。密勒日巴曾說:“修行布施是對治悭吝最好的方法。”

  布施又分叁種,即:財施、無畏施與法施。

  1、財施

  不淨財施:把有害的東西給人,或爲名望、嫉妒、競爭而做布施。因此,勿將武器、毒藥之類的東西給人,也勿布施給心不清淨的人,因爲沒有任何有益的結果。布施時,勿以嗔怒或蔑視的態度行之。

  清淨財施:向需要的人雪中送炭,例如食物、飲水、衣物等藉此供養成就的上師、叁寶、法友、父母、親戚、受難、生病以及窮困之人。我們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成佛,故要不斷地以真誠、恭敬和慈悲的心來行之,並將功德回向,願衆生都能離苦悟道。

  2、無畏施

  向被搶劫或受野獸攻擊而處于危險境地中的人伸出援手保護、向病人施藥、幫忙遇溺的人,並保護一切衆生。

  以上之類別有助于維護此生。

  3、法施

  對法教有興趣並對上師恭敬者,我們要教導他佛法。授法時要以清淨心行之,不應期盼供養或提升自己的聲望。心懷慈悲,而以智慧行之,希望他人的痛苦以及苦因消除。依衆生之根器,無誤地將佛的法教傳授與他。法施可助今生與來世持住自己的心。

  爲了幫助他人而行布施時,勿懷不舍或回報的心。幫助無量衆生開悟成佛,你的布施行爲也將轉化爲無量功德。除此之外,若你能以平等智慧行之,則一切都將臻于圓滿。

  無任何期盼的財施,將得到更多的財富;除了自己能開悟成覺外,也能讓他人一起證入覺境。布施食物,我們會獲得健康的果報;布施衣物,則施者外表端莊華貴;布施油燈或燈具,會得明亮的眼睛;做無畏施,將不受邪靈魔障之侵擾;做法施,可親見如來,清淨一切業障。

  (二)、持戒度

  天人和人若無持戒,即使修行布施,也無法達到一個盡善盡美的境界——他們無法遇到佛法,比盲人能看到的多不了多少;也無法脫離輪回,與跛子相較,毫無差別——若無持戒,則法道不全。

  行爲舉止嚴謹者將獲善妙人身,遠離八種逆緣缺失。行爲嚴謹是一切的基礎,好比土地讓植物在其上成長,養活蒼生一樣;戒律也像這片土地,滋長佛的一切巨大功德。人若持戒清淨,便能證得叁摩地禅定的功德,一切所願皆順遂。持戒若嚴謹,人要開悟或親見如來都無困難;它是我們所能找到最美麗的莊飾,也是一切安樂之根源。

  嚴持淨戒者恒受所有大衆的尊敬愛戴,而其功德是心境堅穩清明,不受煩惱障幹擾束縛。

  持戒度共有叁項,即:攝律儀、攝善法、饒益有情等戒。

  攝律儀戒是將心系于佛法的一個法門,七支別解脫戒即歸屬此類,它意謂:避免一切不善的念頭和行爲。

  攝善法戒可使人在法上的心性圓熟,在學習和領悟上有長足的進步。我們要嚴守戒條、認真學習、領會教義、實證實修。還要恭敬上師,承事供養;照顧病者、關心老人;他人功德,隨喜贊歎;他人辱我,寬容相待;一切功德,普皆回向,發願證悟;供養叁寶;修行專注,一心不亂;早晚作課;依止上師,清淨己業。總之,我們要修行、保護並增長福慧資糧。

  饒益有情戒包括資助有益的活動、消除衆生痛苦、示無知者法道、回報他人恩情、保護他人免于恐懼、贊助布施窮困、引領他人入法、盡滿人生願望、分享功德喜悅、盡己一切之力助人領會佛法。總之,行、住、坐、臥、吃飯、說話時,都要時時提醒自己,將戒律銘記在心。話語勿多,並避免過度犀利之言詞;說話時,意思表達必須清楚扼要,對人有禮,不帶嗔恚或拖泥帶水。

  人不要對財富、名聲存有依戀,它是嗔恨、自欺、毀德,以及挫敗之根源。執著、貪欲就如夢中飲水,永遠不能止渴,因此我們要恒保滿足之心。我們所能度化衆生的數目完全依自身的能力而定,而欲增長戒律功德的不二法門乃是修行開展俱生智、做回向,尤其要以無分別對待之平等心(或曰智慧)持戒。

  持守戒律之果爲人,將達完全證悟;即使在輪回之中,也會得獲寶貴人身,財富滿足,受人與非人尊敬供養。

  (叁)、忍辱度

  人若無忍耐寬容之心,嗔怒便很容易生起,並且摧毀由布施與持戒所累積的功德。《入菩薩行》說:“千萬劫來藉由布施和供養諸佛等所累積的功德,可因一怒而毀。”憤恨積在心中猶如身內藏著一顆子彈,痛苦難當、身心不得安甯,甚至無法睡覺。人起嗔恚時,親朋好友也跟著受苦,不願與他爲伍;缺乏忍辱包容的人,魔障很容易入身幹擾,阻斷成佛之路。總之,當人發怒時,身心不安詳,也無快樂可言。

  忍辱包容的人具有無上之根本功德。《入菩薩行》說:“沒有比因嗔恨而起的罪業更重的了,沒有比忍辱的修行更難爲的了。”因此,我們要以各種方法穩固、確保忍辱的修行。人若能忍耐,心中一定快樂(包括世俗之欲望),也一定能證悟成佛,圓滿心性。

  忍辱的定義是發自慈悲、甯靜的內心所帶來一種沈穩、自在的感覺。

  它又分爲叁類:耐怨害、安受苦、谛察法忍等。

  1、耐怨害忍

  對曾加害我們者,生起寬容之心。若有人誣告我們,或以手腳、言語傷害我們,通常都會對我們以及親人造成傷害,這時,我們便要修行忍辱。這表示不要讓自己的心産生混亂,不報複,也不積怨。有人認爲修行忍辱是認命的表現,但事實上,它是培養心中一股力量和明性的過程。

  另一個修行忍辱的法子是認清對方是受縛、無法自主的。例如,一個發怒的人用棍子打人,造成痛的感覺是來自棍子,而非那個人,所以該被毀的是棍子,但它本身並沒有自由意志,全憑他人控製;然而打人者的心也非自主的,他完全受製于嗔恨和愚癡,因此,我們要想辦法平息的是他的憤恨,而不是做出反擊。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反省自己的業力在整件事中所扮演角色——我們現在所遭受的傷害,事實上是源自于自己過去生的業力,也就是說,過去某生中,我們一定也造作了與此類似的惡業,以致今天才須自嘗惡果,而且非受不可。

  另外,我們也要看看自己身體的弱點。倘若我們沒有肉身,就不會感到痛苦,因此,我們自己和他人都有肉身這個事實本身就構成了痛苦原因,我們也毋庸去責怪別人。

  我們應該再看看自己心靈的弱點。心總是想盡辦法要保護身體,它拒受一切無常的事實,而且又…

《追尋無暇甘露·基本教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