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追尋無暇甘露·基本教法▪P7

  ..續本文上一頁很容易受傷。事實上,傷害我們的人正是我們的朋友,因爲他教導我們容忍之道,藉此清淨我們的惡業,增長我們的功德,引領我們更接近悟道。

  我們也可以藉此觀想以修忍辱;此位傷害我者在過去生中一定曾爲我的父母、親戚、朋友,也一定曾非常疼愛過我,因此我不應以惡行相報;再觀想他也具有無常之本質,任何時候都會遭遇到死亡,所以我們應該憐憫他。我們可以再觀想那些正在嘗受叁毒苦果衆生的痛苦,我們要發菩提心消除它,願一切都能離苦得樂。

  2、安受苦忍

  當人發願修行悟道時,一切痛苦應以歡喜心來受,以涵養包容之心。各種痛苦中,尤其是男女出家衆所受的有:常要找尋衣食的來源、承事叁寶和金剛上師的工作艱苦、受法、傳法、勞心勞力、修行辛苦;而且在清晨與黑夜,無論多勞累、多冷或多熱、多饑或渴、身體多痛苦、精神多不好……,都要持咒修法。嚴重時,身體還要開刀接受手術。因此在成覺之道上,我們的確須要忍辱。

  3、谛察法忍:

  堅定毅力,以聽聞學習深廣浩瀚的法教。當我們聽到有關佛、法、僧的廣大功德時(注:佛的功德有:遍知、十力、四無畏、十八共法等),不應覺得不耐煩,反應锲而不舍地努力追求教法。在這方面,佛陀講了下面這個故事:許多劫前,有兩個偉大的苦行道人——倉偏哈和梅瑾,同住在一處叢林裏。有一天,一位逃脫的盜賊經過,拜托兩位修道人不要說曾看過他。當他逃跑無蹤後,倉偏哈說:“我們真是進退兩難了!若說我們看過他,他鐵定有麻煩;若說我們沒看見,我們又說了謊……。我們該怎麼辦才好?”梅瑾說:“我們不應執著自己的身體。”一陣子後,國王德彌畔和他的搜索隊來到了森林裏。當他問兩位道人是否看到盜賊時,他們回答道:“大王,如果我們不曾看過自己,又如何看得見一個賊子?”不久,盜賊被發現了,被帶到國王那裏。國王不了解兩位道人話中的意思,遂指控他們說謊,並令吏卒砍斷他們的手腳。便梅瑾仙人對國王說:“王啊!大地之尊!若你找尋你自己時,哪裏可以找尋得到國王呢?王自己是躲在他的耳朵、或鼻子、或舌頭、或眼睛、或心中、或某個他處?”國王仔細思索這些話,恍然了悟無我之義,于是他爲自己對兩位道人所作的行爲感到歉疚。知道國王有悔意,梅瑾說:“就如您領悟到了“無”,我們也知道,事實上,並不真有手和腳這回事,因此也沒有什麼被砍斷的。”國王接受了佛法,並請兩位道人當他的老師。兩位于是爲他講授戒律:“王啊!請仔細看清楚持守淨戒的真實力量!以此力量,願我們的手腳回來!”刹那間,兩位行都者的手腳又回到原來的地方,于是國王對二者的修證完全信服,無一絲懷疑,而他從此便勤修身、口、意的尊貴戒律。不管他曾犯作何種惡業,但以其持戒以及二位老師的忍辱功德力,他看到了十方上千萬的佛菩薩。佛陀講完故事後總結說,梅瑾道人在許多世後證悟,號無瑕眼如來;而倉偏哈道人也在許多世後證悟,號梵天如來;國王同樣在許多世後證覺,號大成就如來。

  若人爲度一切衆生而修忍辱,其功德將變爲無量無邊;若以悲智合修,則忍辱之戒將變得非常清淨。忍辱之廣大殊勝的修行之果將引領我們開悟證覺,也能身體健康長壽、富于聲望,甚至當一國之君。

  (四)、精進度

  若無精進,我們便容易墮入懶散的缺失中,無法累積功德、度化他人,也無法證道成覺;若能精進,則我們的功德將如月盈般增長,也能攝收無量佛智寶藏,橫越我執之山,快速成就,證悟成佛。精進的定義乃是對累積善德的一種歡喜發心,它能對治疏懶。閑懶之因共有叁種:耽于享樂、輕視自己、無益之境等。

  貪圖快樂包括好吃懶做、貪戀此生的一切、喜愛社交享樂,以及喜處種種快樂的情境——以上我們要全部避免。佛陀有次向他的弟子說:“人很快會接近死亡,此生的一切活動也會跟著停止,甚至佛的法教也會式微,因此,當你還有力氣時,應盡全力努力精進。若你認爲可以在死亡那一刻才修行的話,則一切都已太遲了。人或受衰老、或受病痛折磨時,根本無法想到佛法和修行,這就像蛇爬上你的腿部,或危險的火花碰到你的頭發時,你會刹時跳開一樣。舍掉欲樂吧!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尋求開悟,以及關閉投生輪回之門更重要的工作要做了。”

  輕視自己的懶散包括自認能力不足、無法努力工作、認爲辛勞終將無益。人必須避免這種錯誤的想法,鼓勵自己朝開悟的路走去。倘若連小蟲子都能辛勤努力且獲得結果的話,則人更有可能開悟成佛了。觀想你既已生人道、獲得人身,並了解善、惡業之理時,只要你繼續行于法道,便一定能證覺成就。

  今生和來世之痛苦的直接原因,來自于使用狠毒的手段對付自己的仇敵、留戀不義之財,以及只爲今生投注一切努力等。因此,了解無常以及萬物非實有之體性後,便能避免耽溺于此種無益之境、不做改變的懶惰。

  精進共有叁種:披甲、攝善(修行)、利樂(謙沖)等精進。穿戴心靈的盔甲精進,衆生若不盡證,誓不舍善德。我們不應只爲某些或有限數目的衆生,而應平等無別地爲一切衆生而精進努力。

  攝善精進代表清淨一切煩惱障,例如貪、嗔等,令一切善業,包括六度,圓滿增長。我們要不厭其煩地持續修行,充滿自信地朝善業行去,如人在酷熱中朝海邊走去一樣。不要因煩惱障、妄念或其他障礙而讓自信心動搖退轉,應保持心中無我,繼續努力。無論在修行的路上有多大的進展,我們都不應有我執。修持精進時,我們要發心利益一切衆生,並支持與幫助他們了解佛法。

  利樂(謙沖)精進代表不以累積一點小善或功德而滿足,應繼續努力直到證悟成覺。任何只圖世間短暫安樂的人都不會滿足,更何況追求究竟安樂的行者?存著度衆的發心,而以智慧、慈悲、空性修持精進,則此功德將變爲無量廣大殊勝。

  菩薩以清淨的發心行精進度,將引領自身登佛證地;甚至在成覺途中,也會感到十分安樂,並獲菩薩廣大功德。

  (五)、禅定度

  人雖也修布施等,但若缺乏定力,其心會像被煩惱障之利齒咬住一般。心不沈著穩定,便無法證得神通,無法真正度化他人;人無禅定功夫,便無法得到智慧,更不用說開悟成覺了。有定力功德的人能證到種種悟境,對世間一切也毫無執著。人若有定力和智慧,能消除一切心的障礙,了悟法教真義,生起大悲心,將衆生安置于覺境。

  禅定(叁摩地)的定義是無念和專注。禅定的相反也就是雜念紛紛,它是由煩惱障,例如對家庭、財富、名利等的執著而起的——這些都應避免。人一旦對此生起執著,心無法平靜,也無法出離輪回得獲證覺;人對事物起執著便注定要不斷受苦,因爲從此便在冀求得到與害怕失去的恐懼中交替煎熬。想達到清淨無念的功德,我們必須禅修,藉以增長定力——開始之前,我們要先檢視自心以了解哪種煩惱障最重,繼之,以正確的方法對治。

  對治貪欲執著,我們要對身體修不淨觀;對治嗔恨,則修慈悲觀;對治無明,修緣起觀;對治嫉妒,修平等觀;對治我慢,修自他相換法;而通常對治煩惱障的方法,則是修禅以定數息。

  1、不淨觀

  人若對身體起執著,便應觀其本質:肉、血、皮、骨、骨髓、膽汁、唾液、尿液、糞便等……,這些並沒有我們可以執著的本體;再到墳場看看死屍,它們不是被埋、被禿鷹吃,就是被燒掉了,完全不具永恒不變的本質——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事實上,身體是一切汙物的根源:幹淨的食物吃進嘴裏變成穢物,連我們都嫌髒,因此沒有什麼好執著留戀的。了解以後,我們別再執著這個肉身,觀一切都是無常,隨因緣而變。

  2、慈悲觀

  依照先前我們曾教過的,先觀周遭我們最愛的人,想想我們如何希望讓他們快樂幸福,然後再把這份心願延伸到一切衆生,以此消除嗔心。

  3、緣起觀

  一切都緣于因和果——生、老、病、死的痛苦都建立在種種的因緣果報之上。由子宮出生的人共有十二緣起:無明(貪、嗔、癡等煩惱爲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處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境生愛欲)、取(追求造作)、有(形成業因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我們就這樣在迷惑之輪中輪回流轉。無明爲一切緣起之根本,若將它淨化,則其後的因緣也會跟著止息。

  我們的身體是由六大(元素)所組成的:土大形成骨、肉,水大形成體內各種血液、內分泌,火大形成消化、熱能,風大形成呼吸,空大形成體腔,識大形成神識。以上各項若缺一,身體便不能存在,因此它們是互相依存的。

  4、平等觀

  禅觀自己所希求的平靜、快樂與不受痛苦時,應知別人亦然,因此,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世間和出世間的幸福。以此觀之,便能平息嫉妒的心。

  5、自他相換法

  由于輪回衆生只重視自己,才會受無盡之苦;而叁世諸佛珍愛一切有情,才能證悟佛性。因此,我們應了解自惜是痛苦之源,而愛他才是一切功德之母。我們要放下我執和傲慢,穿他人的鞋子走走看(設身處地爲他人著想),以此消除無明。

  6、數息觀

  打坐時,我們采毗盧遮那佛之七支坐法:腿以蓮華坐姿、打直背脊、擴胸、雙手置膝上、手心向上、頭稍下傾(收下颚)、唇齒閉合但放松、眼睛向下凝視二到叁英尺處。

  身心皆放松,由鼻孔吸、呼氣數息——氣進出一次爲一息。心要保持專注——這是禅修之支柱;專注代表渾然忘我,不複記得禅修之境界。吉天頌恭尊者說:“叁世諸佛之路唯專注無擾爾。”若缺此項,便無法證覺。

  做數息時,可以先由一數到五,再由一數到十五,接著由一數到二十一。…

《追尋無暇甘露·基本教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