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追寻无暇甘露·基本教法▪P5

  ..续本文上一页宝大悲大智的功德,我们要反覆接受皈依戒。

  在皈依佛以后,我们就不要再皈依世间鬼神或具有法力的神祇,因为他们还未净除无明,其智慧仍不足以帮助他人解脱痛苦。

  皈依法以后,我们不要伤害任何有情的生命。佛法是对治暴力和无明的良药,若我们无法对他人有助益,至少也不要伤害他人,因为就如我们喜爱并追求和平安乐一样,一切其他众生亦然。

  皈依僧之后,我们就不应再与持有邪见(反对法道)或不信因果者交友来往。一般而言,法友是很重要的。一棵长在树林中的药草会将会将四周的植物转变为草药,而一株毒草也会将旁边的植物变成毒物——就像这样,若我们与善法友为伍,便会受到激励,修持进步;若与俗念重者交往,便往往会堕入红尘,忙于俗事。

  当谈到尊敬佛时,同时包括了视佛陀像和法照为我们的皈依对象;谈到尊敬珍贵的法教时,也指任何书写有关佛法的经典、法本和佛书等。平常我们不应将之置于地板上,若你看到一本佛书放在地上,想想看,那里面是一个殊胜的教法,包含了清净心灵业障、获得圆满智慧和慈悲的法门;有了这层了解,我们应将它放置在高处。

  我们也要尊敬僧伽,此指一切不同层次的僧伽,包括初入僧团和已得高度成就的大师们。他们都同样发心,誓愿证觉,也都有成就的一天。他们绝非普通人——我们应记住这点,尊敬他们,尤其是男女出家众。

  皈依的利益

  皈依后,我们首先进入了佛道。但佛法的本意并非仅把人变为佛教徒而已;由于佛的慈悲与智慧,他悟出一个领众生脱离一切无明痛苦障碍的法门,因此,皈依是我们接受更高的戒律以及密续灌顶的基础,也是一个清净前世恶业,获得庇佑免受人与非人侵害的方法,所以接受皈依戒并常念诵皈依祈请文是很重要的。藉此方法,我们可以达到所愿皆满、累积福慧资粮、与恶道绝缘、快速圆满证觉的结果。虽说轮回无尽,但我们亦可藉由皈依断离它,因此这是一条愉悦的道路。当我们学法修行时,有时虽也会遭遇障碍,但仍应怀喜悦的心情精进努力。

  精神导师(上师)

  皈依时,依止一位具德的上师是很重要的。任何欲求成就开悟者都必须于一位精神导师的指导,因为一个人无法知道自己该如何去累积善业功德、清除业障——三世诸佛也都依上师指导始获成就开悟的。上师即如我们初到一处陌生地方时的指相协助,他是我们通过危险区域时的守护、是一艘船的船长,若缺少他,我们便无法度过轮回之海。

  精神导师共有四种:普通的上师、已证各种菩萨地,和已证报身、化身的上师,他们均依众生的根器而做应化。刚入门还未能与佛菩萨相应时,我们可以找一位普通的上师指导;当障碍多少已消除时,便能依止一位菩萨上师;当越过资粮道时,便能寻求一位已证化身的上师;而当已登上菩萨地时,便能追随一位已证报身佛的上师。这四种上师中,哪一种最为慈悲呢?当我们处于业力与烦恼的黑暗中时,根本看不见修证高深的上师的圣颜,因此,只能先追随一位普通的上师学法入道,再渐次开展智慧,终至有缘遇到一位修证较高的上师。依此而论,则一切上师中以普通的上师于我们的恩惠最大了。

  不同证量的上师具有不同的功德:佛已净除烦恼、所知二障,完全解脱,证得遍知,并获得两种智慧(如理智和如量智);初地到十地的菩萨上师身心已清净,并在智慧的了悟上有所修持。

  普通的上师又分三种:第一种具有八种功德:持戒严谨、深入佛法、证悟教理、具大慈悲、勇敢无畏、宽大包容、无有厌疲、言语善巧;第二种具有四种功德:显密精通、具有智慧判断他人恶习之力、行作善行、具指出他人烦恼障之力并指导对治法门;第三种则至少须具有两种功德:了解大乘法教之义,并奉行菩萨道。在此基础上,一位金刚上师还须曾接受灌顶、深解生起与圆满次第教法,并守三昧耶戒;他可能还须具足许多其他更殊胜的功德。

  当我们观察一位上师,发现以上条件具足时,便应依止他。了解上师之珍贵,我们要对他恭敬、向他顶礼。当他进入室内时,我们要起立相迎,并时时策励自己。明师难遇,我们要向他供养食物、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例如医药和金钱等。视上师如佛,我们更要如那洛巴和密勒日巴一样,全然无疑无侮地承事顺从。而最重要的是要精进修行,以此供养,令上师欢喜。受法时,我们要专心一致,并以身、囗、意三门全神投入修行。若上师欢喜摄受,我们便有更大的成就证觉成佛。

  受法时,我们应发菩提心,观自身即是病人,而上师正是为我们除去病障的医生。当我们接受法教时,应以正确的观念将其牢记在心,并避免犯以下三种错误,如同倒置杯子、破损杯子、在杯内装进毒物一样。若杯子放倒时,便装不进任何东西;同理,心若不开,便无法吸收教法。若杯子有裂缝破洞,水便会流出;同理,若我们无法专注,便会将所学的忘失。若杯内有毒,倒进的东西不管多好喝都会受污染;同理,若我们具全贪、嗔、痴等来受法,法便无助于我们。因此,我们要以纯净的发心来接受教法。

  承事上师之功德

  依止上师的菩萨将不会堕生恶道、不会受损友之牵连,也不会由大乘法教中退转。此等之人将超越凡俗,很快证悟成佛。

  七支别解脱戒

  在受菩萨戒之前,要先受七支别解脱戒之任何一戒,此乃由于后者为前者之基础。例如,若你邀请国王到你的住处,首先你必须将房子上下打扫干净并加装饰,因为唯有如此才配欢迎一位像这样的贵宾;同理,要邀请一位名叫菩提心的国王,我们的心必须要完全清净,无任何恶念或邪念才行,因为只有在此情况下,我们的菩提心才能开展。七支戒条中又分为两类;在家居士和出家僧众的戒律。在家居士戒又名优婆塞与优婆夷戒,包括基本的五戒,即:不杀生(尤其不杀人)、不妄语(尤指修行上)、不盗窃、不邪淫、不饮酒。出家戒建立于在家戒的基础上,它包括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编按:新译“正学女”,旧译“学法女”)、沙弥、沙弥尼等的戒律。若想为自己和他人求得祥和安乐,我们必须持守这些戒律。行为举止若不依法,则不论我们多努力,都无法得到安宁。佛陀曾说过一个故事,它正显示出持戒的重要性:佛陀的过去某生中,在卡希卡的树林里住着四位高贵的众生:一只鸟、猴子、兔子以及大象。它们四位同喝一处。泉水,因此很快就结成朋友。

  有一天,它们决定要对其中辈分最高的致以最大敬意。为了断定个别的年龄,每一位都要回想当自己第一次看到附近那棵娘格罗塔树时,其树高多少。大象说:“我一定是最老的。记得当我出生时,树影斜映在我身上”猴子说:“我一定比大象还老。当我出生时,树高与我等齐。”兔子说:“我一定比你们二位都老。当我出生时,树才开始发芽,我还摘了一片嫩叶吃哪!”鸟接着说:“我比你们全都老。当我出生时,吃了生长在泉水之南的一棵树的果实,于是娘格罗塔树的种子从我体内排泄出来,所以我就把它种了。”四位便依此互相尊重:大象将鸟置于其头顶,兔子放在颈上,猴子则坐在背部。鸟接着说:“由现在起,我们终生都要持守五戒。”它们确实做到了,而且为了让其他众生也这么做,鸟便教导一切有翅膀的,大象启蒙一切有尖牙的,兔子带领一切有爪子的,猴子则为一切有毛的众生宣说此项要义。

  祥和安乐的气氛弥漫全国,连国王和大臣都感受到了他们互相道贺。国王认为功劳来自他以佛法治国,国家因此而繁荣:王后认为此系因他们夫妻关系清净,不犯邪淫而带来的福报:王子们认为这是他们孝顺、敬重父母的缘故;而人民则以为这纯粹来自他们服从国王领导的结果。每个人对于国家强盛的原因均持不同看法,因此产生很大的议论争执。国王只好召来一位具大神通力者,他说:“国家之所以会繁盛并非你们的功劳。在卡希卡树林里住着四位伟大的众生,它们持守五戒,并教导其他族类也如此做——由于它们的努力,才会有今天这番景象;而国王和臣民也都因净守这些戒律,整个国家才蒙利受益。这些动物死后,都投生到三十三天。”天道之尊帝释曾欢喜赞叹地说:“由于大家互相谦恭敬爱,忍受林中艰苦的生活,更经由鸟的教导和持戒,天下苍生因而和睦安详地过着生活。”佛陀说出此鸟即是他过去世中的某一生,而侍者阿难是那只象、舍利子是兔子,目犍连则是猴子。

  因此,人若想在今生或来世无病无忧,一切平顺无阻,便要严守戒律。已入大乘法道、皈依三宝,并持任何一支别解脱戒者,都已具足发展菩提心的基础。

  二菩提心

  只有慈悲心、希望他人好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藉着法门将其彰显——此法门就是胜义(究竟)菩提心和世俗(相对)菩提心的修持。前者乃为明空不二、无所依缘障碍、离于言诠概念所指,而后者则包含了愿、行二菩提心。一旦发了菩提心,我们便不能舍离任何众生。

  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的“愿菩提心”代表一种证觉成佛的愿力,好比我们期望到一个特别的地方;而“行菩提心”则像实际启程前往这个地方。

  愿菩提心

  发菩提心时,我们要着重在两点上:证觉成佛(追求诸佛之净智),以及平等无别地利益一切众生。只要有众生之处,便有烦恼障;只要有业障处,便会有不同层次的痛苦产生,因此,我们要发愿解脱一切有情的痛苦。

  以下乃发心之四缘:视上师如佛、皈依大乘、发四无量心,以及累和福慧资粮。

  首先,我们观想前面虚空有一宝座,上有莲华和日、月轮,日、月轮上端坐着与佛无二分别之金刚上师,旁边为传承上师、无量诸佛菩萨、本尊,并全为护法所绕——观想他们都是慈悲与智慧的圆满化现;接着,我们按照大乘法义做皈依,也就是持守皈依戒直到成佛为止;然后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再做七支供养以累积资粮,即…

《追寻无暇甘露·基本教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