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寶大悲大智的功德,我們要反覆接受皈依戒。
在皈依佛以後,我們就不要再皈依世間鬼神或具有法力的神祇,因爲他們還未淨除無明,其智慧仍不足以幫助他人解脫痛苦。
皈依法以後,我們不要傷害任何有情的生命。佛法是對治暴力和無明的良藥,若我們無法對他人有助益,至少也不要傷害他人,因爲就如我們喜愛並追求和平安樂一樣,一切其他衆生亦然。
皈依僧之後,我們就不應再與持有邪見(反對法道)或不信因果者交友來往。一般而言,法友是很重要的。一棵長在樹林中的藥草會將會將四周的植物轉變爲草藥,而一株毒草也會將旁邊的植物變成毒物——就像這樣,若我們與善法友爲伍,便會受到激勵,修持進步;若與俗念重者交往,便往往會墮入紅塵,忙于俗事。
當談到尊敬佛時,同時包括了視佛陀像和法照爲我們的皈依對象;談到尊敬珍貴的法教時,也指任何書寫有關佛法的經典、法本和佛書等。平常我們不應將之置于地板上,若你看到一本佛書放在地上,想想看,那裏面是一個殊勝的教法,包含了清淨心靈業障、獲得圓滿智慧和慈悲的法門;有了這層了解,我們應將它放置在高處。
我們也要尊敬僧伽,此指一切不同層次的僧伽,包括初入僧團和已得高度成就的大師們。他們都同樣發心,誓願證覺,也都有成就的一天。他們絕非普通人——我們應記住這點,尊敬他們,尤其是男女出家衆。
皈依的利益
皈依後,我們首先進入了佛道。但佛法的本意並非僅把人變爲佛教徒而已;由于佛的慈悲與智慧,他悟出一個領衆生脫離一切無明痛苦障礙的法門,因此,皈依是我們接受更高的戒律以及密續灌頂的基礎,也是一個清淨前世惡業,獲得庇佑免受人與非人侵害的方法,所以接受皈依戒並常念誦皈依祈請文是很重要的。藉此方法,我們可以達到所願皆滿、累積福慧資糧、與惡道絕緣、快速圓滿證覺的結果。雖說輪回無盡,但我們亦可藉由皈依斷離它,因此這是一條愉悅的道路。當我們學法修行時,有時雖也會遭遇障礙,但仍應懷喜悅的心情精進努力。
精神導師(上師)
皈依時,依止一位具德的上師是很重要的。任何欲求成就開悟者都必須于一位精神導師的指導,因爲一個人無法知道自己該如何去累積善業功德、清除業障——叁世諸佛也都依上師指導始獲成就開悟的。上師即如我們初到一處陌生地方時的指相協助,他是我們通過危險區域時的守護、是一艘船的船長,若缺少他,我們便無法度過輪回之海。
精神導師共有四種:普通的上師、已證各種菩薩地,和已證報身、化身的上師,他們均依衆生的根器而做應化。剛入門還未能與佛菩薩相應時,我們可以找一位普通的上師指導;當障礙多少已消除時,便能依止一位菩薩上師;當越過資糧道時,便能尋求一位已證化身的上師;而當已登上菩薩地時,便能追隨一位已證報身佛的上師。這四種上師中,哪一種最爲慈悲呢?當我們處于業力與煩惱的黑暗中時,根本看不見修證高深的上師的聖顔,因此,只能先追隨一位普通的上師學法入道,再漸次開展智慧,終至有緣遇到一位修證較高的上師。依此而論,則一切上師中以普通的上師于我們的恩惠最大了。
不同證量的上師具有不同的功德:佛已淨除煩惱、所知二障,完全解脫,證得遍知,並獲得兩種智慧(如理智和如量智);初地到十地的菩薩上師身心已清淨,並在智慧的了悟上有所修持。
普通的上師又分叁種:第一種具有八種功德:持戒嚴謹、深入佛法、證悟教理、具大慈悲、勇敢無畏、寬大包容、無有厭疲、言語善巧;第二種具有四種功德:顯密精通、具有智慧判斷他人惡習之力、行作善行、具指出他人煩惱障之力並指導對治法門;第叁種則至少須具有兩種功德:了解大乘法教之義,並奉行菩薩道。在此基礎上,一位金剛上師還須曾接受灌頂、深解生起與圓滿次第教法,並守叁昧耶戒;他可能還須具足許多其他更殊勝的功德。
當我們觀察一位上師,發現以上條件具足時,便應依止他。了解上師之珍貴,我們要對他恭敬、向他頂禮。當他進入室內時,我們要起立相迎,並時時策勵自己。明師難遇,我們要向他供養食物、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例如醫藥和金錢等。視上師如佛,我們更要如那洛巴和密勒日巴一樣,全然無疑無侮地承事順從。而最重要的是要精進修行,以此供養,令上師歡喜。受法時,我們要專心一致,並以身、囗、意叁門全神投入修行。若上師歡喜攝受,我們便有更大的成就證覺成佛。
受法時,我們應發菩提心,觀自身即是病人,而上師正是爲我們除去病障的醫生。當我們接受法教時,應以正確的觀念將其牢記在心,並避免犯以下叁種錯誤,如同倒置杯子、破損杯子、在杯內裝進毒物一樣。若杯子放倒時,便裝不進任何東西;同理,心若不開,便無法吸收教法。若杯子有裂縫破洞,水便會流出;同理,若我們無法專注,便會將所學的忘失。若杯內有毒,倒進的東西不管多好喝都會受汙染;同理,若我們具全貪、嗔、癡等來受法,法便無助于我們。因此,我們要以純淨的發心來接受教法。
承事上師之功德
依止上師的菩薩將不會墮生惡道、不會受損友之牽連,也不會由大乘法教中退轉。此等之人將超越凡俗,很快證悟成佛。
七支別解脫戒
在受菩薩戒之前,要先受七支別解脫戒之任何一戒,此乃由于後者爲前者之基礎。例如,若你邀請國王到你的住處,首先你必須將房子上下打掃幹淨並加裝飾,因爲唯有如此才配歡迎一位像這樣的貴賓;同理,要邀請一位名叫菩提心的國王,我們的心必須要完全清淨,無任何惡念或邪念才行,因爲只有在此情況下,我們的菩提心才能開展。七支戒條中又分爲兩類;在家居士和出家僧衆的戒律。在家居士戒又名優婆塞與優婆夷戒,包括基本的五戒,即:不殺生(尤其不殺人)、不妄語(尤指修行上)、不盜竊、不邪淫、不飲酒。出家戒建立于在家戒的基礎上,它包括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編按:新譯“正學女”,舊譯“學法女”)、沙彌、沙彌尼等的戒律。若想爲自己和他人求得祥和安樂,我們必須持守這些戒律。行爲舉止若不依法,則不論我們多努力,都無法得到安甯。佛陀曾說過一個故事,它正顯示出持戒的重要性:佛陀的過去某生中,在卡希卡的樹林裏住著四位高貴的衆生:一只鳥、猴子、兔子以及大象。它們四位同喝一處。泉水,因此很快就結成朋友。
有一天,它們決定要對其中輩分最高的致以最大敬意。爲了斷定個別的年齡,每一位都要回想當自己第一次看到附近那棵娘格羅塔樹時,其樹高多少。大象說:“我一定是最老的。記得當我出生時,樹影斜映在我身上”猴子說:“我一定比大象還老。當我出生時,樹高與我等齊。”兔子說:“我一定比你們二位都老。當我出生時,樹才開始發芽,我還摘了一片嫩葉吃哪!”鳥接著說:“我比你們全都老。當我出生時,吃了生長在泉水之南的一棵樹的果實,于是娘格羅塔樹的種子從我體內排泄出來,所以我就把它種了。”四位便依此互相尊重:大象將鳥置于其頭頂,兔子放在頸上,猴子則坐在背部。鳥接著說:“由現在起,我們終生都要持守五戒。”它們確實做到了,而且爲了讓其他衆生也這麼做,鳥便教導一切有翅膀的,大象啓蒙一切有尖牙的,兔子帶領一切有爪子的,猴子則爲一切有毛的衆生宣說此項要義。
祥和安樂的氣氛彌漫全國,連國王和大臣都感受到了他們互相道賀。國王認爲功勞來自他以佛法治國,國家因此而繁榮:王後認爲此系因他們夫妻關系清淨,不犯邪淫而帶來的福報:王子們認爲這是他們孝順、敬重父母的緣故;而人民則以爲這純粹來自他們服從國王領導的結果。每個人對于國家強盛的原因均持不同看法,因此産生很大的議論爭執。國王只好召來一位具大神通力者,他說:“國家之所以會繁盛並非你們的功勞。在卡希卡樹林裏住著四位偉大的衆生,它們持守五戒,並教導其他族類也如此做——由于它們的努力,才會有今天這番景象;而國王和臣民也都因淨守這些戒律,整個國家才蒙利受益。這些動物死後,都投生到叁十叁天。”天道之尊帝釋曾歡喜贊歎地說:“由于大家互相謙恭敬愛,忍受林中艱苦的生活,更經由鳥的教導和持戒,天下蒼生因而和睦安詳地過著生活。”佛陀說出此鳥即是他過去世中的某一生,而侍者阿難是那只象、舍利子是兔子,目犍連則是猴子。
因此,人若想在今生或來世無病無憂,一切平順無阻,便要嚴守戒律。已入大乘法道、皈依叁寶,並持任何一支別解脫戒者,都已具足發展菩提心的基礎。
二菩提心
只有慈悲心、希望他人好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藉著法門將其彰顯——此法門就是勝義(究竟)菩提心和世俗(相對)菩提心的修持。前者乃爲明空不二、無所依緣障礙、離于言诠概念所指,而後者則包含了願、行二菩提心。一旦發了菩提心,我們便不能舍離任何衆生。
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的“願菩提心”代表一種證覺成佛的願力,好比我們期望到一個特別的地方;而“行菩提心”則像實際啓程前往這個地方。
願菩提心
發菩提心時,我們要著重在兩點上:證覺成佛(追求諸佛之淨智),以及平等無別地利益一切衆生。只要有衆生之處,便有煩惱障;只要有業障處,便會有不同層次的痛苦産生,因此,我們要發願解脫一切有情的痛苦。
以下乃發心之四緣:視上師如佛、皈依大乘、發四無量心,以及累和福慧資糧。
首先,我們觀想前面虛空有一寶座,上有蓮華和日、月輪,日、月輪上端坐著與佛無二分別之金剛上師,旁邊爲傳承上師、無量諸佛菩薩、本尊,並全爲護法所繞——觀想他們都是慈悲與智慧的圓滿化現;接著,我們按照大乘法義做皈依,也就是持守皈依戒直到成佛爲止;然後發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再做七支供養以累積資糧,即…
《追尋無暇甘露·基本教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