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叁十七頌
南無觀世音菩薩!
雖見諸法無來去,唯一勤行利衆生,
上師觀自在尊前,恒以叁業恭敬禮。
正等覺佛利樂源,從修正法而出生,
修法複依明行要,故當宣說佛子行。
1、此生幸得暇滿船,自他須渡生死海,
故于晝夜不空過,聞思修是佛子行。
2、貪愛親方如水動,嗔憎怨方似火燃,
癡昧取舍猶黑暗,離家鄉是佛子行。
3、遠惡境故惑漸滅,離散亂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定見,依靜處是佛子行。
4、常伴親友還離別,勤聚財物終棄捐,
識客且遺身舍去,舍現世心佛子行。
5、伴彼若使叁毒盡,並壞聞思修作業,
能轉慈悲令喪失,遠惡友是佛子行。
6、依彼若令惡漸盡,功德猶如初月增,
則較自身尤愛重,依善知識佛子行。
7、自身仍陷生死獄,世間禅等能救誰?
故于依止不虛者,皈依叁寶佛子行。
8、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說爲趣業果,
故雖遭遇命難緣,終不造罪佛子行。
9、叁有樂如草頭露,是須臾頃壞滅法,
故于無轉解脫道,起希求是佛子行。
10、無始時來憫我者,母等若苦我何樂?
爲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
11、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
故于自樂他諸苦,修正換是佛子行。
12、彼縱因貪親盜取,或令他奪一切財,
猶將身財叁時善,回向于彼佛子行。
13、吾身雖無少過咎,他人竟來斷吾頭,
于彼還生難忍悲,代受罪是佛子行。
14、縱人百般中傷我,醜聞謠傳遍叁千,
吾猶深懷悲憫心,贊他德是佛子行。
15、縱人于衆集會中,攻吾隱私出惡言,
于彼還生益友想,倍恭敬是佛子行。
16、我以如子愛護人,彼若視我如寇仇,
猶如母對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
17、同等或諸寒微士,雖懷傲慢屢欺淩,
吾亦敬彼如上師,恒頂戴是佛子行。
18、雖乏資財爲人賤,複遭重病及魔侵,
衆生罪苦仍取受,無怯弱是佛子行。
19、雖富盛名衆人敬,財富量齊多聞天,
猶觀榮華無實義,離驕慢是佛子行。
20、倘若未伏內嗔敵,外敵雖伏旋增盛,
故應速興慈悲軍,降伏自心佛子行。
21、五欲品質如監滷,任幾受用渴轉增,
于諸能生貪著物,頓時舍是佛子行。
22、諸所顯現唯自心,心體本離戲論邊,
知已當于二取相,不著意是佛子行。
23、設若會遇悅意境,應觀猶如夏時虹,
雖現美麗然無實,離貪著是佛子行。
24、諸苦猶如夢子死,妄執實有起憂惱,
故于違緣會遇時,觀爲虛妄佛子行。
25、求覺尚需舍自身,何況一切身外物,
故于身財盡舍卻,不望報是佛子行。
26、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豈可能?
故于叁有不希求,勤護戒是佛子行。
27、欲享福善諸佛子,應觀怨家如寶藏,
于諸衆生會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
28、唯求自利二乘人,猶見勤如救頭燃,
爲利衆生啓德源,發精進是佛子行。
29、甚深禅定生慧觀,能盡除滅諸煩惱,
知已應離四無色,修靜慮是佛子行。
30、無慧善導前五度,正等覺佛不能成,
故具方便離叁輪,修智慧是佛子行。
31、若不細察已過失,道貌岸然行非法,
故當相續恒觀察,斷已過是佛子行。
32、因惑說他佛子過,徒然滅損自功德,
故于大乘諸行者,不道彼過佛子行。
33、貪圖利敬互爭執,聞思修業將退修,
故于親友施主家,離貪著是佛子行。
34、粗言惡語惱人心,複傷佛子諸行儀,
故于他人所不悅,絕惡言是佛子行。
35、煩惱串習則難治,勇士明持念正器,
貪等煩惱初生時,即摧壞是佛子行。
36、隨于何時行何事,應觀自心何相狀,
恒系正念與正知,修利他是佛子行。
37、勤修諸行所生善,爲除衆生無邊苦,
鹹以叁輪清淨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我依經續諸論典,及衆聖賢所說義,
爲欲修學佛道者,撰佛子行卅七頌。
才淺學疏文不精,碩學閱之難生喜,
然依經教聖者故,佛子行頌應無誤。
然佛子行諸巨浪,愚鈍如我難盡測,
故祈智者慈寬恕,違理無開諸過失。
吾以此善願衆生,皆發真俗菩提心,
不住有寂得自在,鹹成怙主觀世音!
除注:尊貴的戊初多美,通曉經典及因明學。他爲了利益自己及一切有情,在銀水珍寶窟作此《佛子行叁十七頌》。中譯文原譯者爲嚴定法師,後經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的注疏,略爲刪改。
五十一心所法
行蘊心所法的部份,總共有五十一項,它包含一切心的思維活動及模式,還有正、負面情緒。我們的個性,就是不斷變動的行蘊及心念組合,雖然我們並不把行蘊當成[自我],卻有把個性視爲自我的傾向,而且我們對自己的個性,通常有很強的認同感,當我們的個性被批評時,我們會情緒地以爲[自我]被批評,因此對行蘊的執著是強大而不易察覺的。
然而,假使我們冷靜仔細地,檢視組成個性的一切,會發覺它們比身體更不可捉摸,均非單一、獨立及不變的,所以都不是所謂的[自我]。
我們必須對這五十一個心所法,一一進行分析,否則[無我]這個次第,將不會有很大的成效。
心所法總共分六大類,五十一個細項:
A:五遍行
1、觸
2、作意
3、受
4、想
5、思
B:五別境
1、欲
2、勝解
3、念
4、定
5、慧
C:十一善
1、信
2、慚
3、愧
4、無貪
5、無嗔
6、無癡
7、精進
8、輕安
9、不放逸
10、行舍
11、不害
D:六根本煩惱
1、貪
2、嗔
3、癡
4、慢
5、疑
6、惡見
E:二十隨煩惱
1、忿
2、恨
3、覆
4、惱
5、嫉
6、悭
7、诳
8、谄
9、憍
10、害
11、無慚
12、無愧
13、昏沈
14、掉舉
15、不信
16、懈怠
17、放逸
18、失念
19、散亂
20、不正知
F:四不定
1、悔
2、眠
3、尋
4、伺
問答集
[問答集]是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在臺灣的皈依弟子,修持《空性禅修次第》功課時,向仁波切提出的問題。讀者可由[問題集]中看出,修行者在實修的路上,其實是不斷地産生各種或大或小的疑問,而一位具德的合格上師,此時都能給予弟子最生動、最准確的回答,使疑惑盡除。
問:當有親友生病或遭遇挫折而身心受苦時,除了照顧與陪伴之外,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他們嗎?
答:我們可以爲他們唱頌佛子行,來祝福他們,這樣子就可以利益他們。
問:是不是每一個次第都可以證悟,還是必須要有次第的循序漸進?
答:基本上,如果只修一個次第也是可以的。
問:我們要怎樣來安排五個次第的課程?
答:空性禅修五個次第中,從無我、唯識到中觀自續派,這叁個次第要多練習:中觀應成派及中觀他空見,要放到後面一點再說。前面這叁個要多花點時間。一般照次第來說,首先修無我一年,唯識一年,自續派一年,應成派一年,以後再修他空見,然後才能修到大手印。一般程序是這樣的。
問:在空性禅修的五個次第中,仁波切只在第二個次第中強調禅坐姿勢,其他並未特別提及;到底禅修時姿勢重不重要?最好運用什麼樣的姿勢?
答:禅修時,姿勢有時候重要,有時候不重要。
問:什麼時候重要?那我們目前這個階段重不重要?
答:一開始的時候,身體的姿勢很重要。譬如說現在,姿勢對你們就很重要:之後呢,有時候照這個姿勢(指盤腿坐),有的時候放松,不一定要照這個姿勢。
問:所以躺著也可以?
答:有的時候躺著也可以,有的時候放松,各種姿勢狀態都可以。
問:有些人因爲身體的關系,完全沒辦法盤腿,只能坐在椅子上,連散盤都不行。那他該怎麼辦?
答:基本上,腳不太能盤的人,姿勢就不重要了。
問:禅修時,兩手要不要結定印,有什麼差別?
答:結定印是比較好的。
問:所謂定印是怎麼樣?左、右手的拇指要碰在一起嗎?
答: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雙手重疊,自然放松置于丹田之前,拇指不一定要碰觸。
問:當我在練習無我禅修時,曾經驗到[無我]的覺受,而且我就此安住。但是我怎麼知道我是不是自己在愚弄自己?我怎麼知道那是不是我的心造作出來的感覺?
答:只有當我們完全沒有概念造作時,才能經驗到[無我]。當我們想著無我的邏輯,並經由理論建立了確信,真的沒有我,那是由我們的理智推斷出來的,並下了無我的結論,這是一個利用我們的理智推論出來的一個過程,然後我們安住,但是這還是經過概念造作的。這是一個我們經由理論、解析、確定後,再進入禅修。但是唯有[直接了悟],不需要任何的推論和解析,我們只是直接體驗它,然後真如的無我覺受産生時,這樣才叫做直接了悟。我們直接安住在禅修體驗上,然後,我們會開始檢驗這個禅修經驗的好壞;但勝義上,根本是超越任何的檢驗,不管這個禅修好或壞,所有的檢驗都該丟在腦後。
問:仁波切提到[無我],但是我們又提到有衆生皆具有[佛性]、[如來藏],這之間是否有沖突?
答:無我的這個觀念是適用于叁乘法教。無我的觀念是要讓我們斷除我執,而佛性是在他空見所指出的理論,現在在這裏解釋並不恰當,我們現在應該專注在[無我]的練習。真的是沒有所謂的自我啊!假設我們現在就開始專注有一個勝義谛的我(佛性)那是很危險的,因爲我們都還未將世俗谛的我斷除。這些見地都是有次第的。
首先我們在第一次第要先建立無我:然後第二次第唯識禅修裏,沒有能、所,沒有二元對立,我們安住在無二元對立的觀點上,這就是我們的自心本性:接著第叁次第中觀自續派理論裏,更深入的指出,其實根本沒有自心本性,所謂的自心本性只是如虛空一般,我們要安住如虛空般:接著是第四次第中觀應成派,打破了自心本性象虛空一般的說…
《空·大自在的微笑·附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