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颂
南无观世音菩萨!
虽见诸法无来去,唯一勤行利众生,
上师观自在尊前,恒以三业恭敬礼。
正等觉佛利乐源,从修正法而出生,
修法复依明行要,故当宣说佛子行。
1、此生幸得暇满船,自他须渡生死海,
故于昼夜不空过,闻思修是佛子行。
2、贪爱亲方如水动,嗔憎怨方似火燃,
痴昧取舍犹黑暗,离家乡是佛子行。
3、远恶境故惑渐灭,离散乱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定见,依静处是佛子行。
4、常伴亲友还离别,勤聚财物终弃捐,
识客且遗身舍去,舍现世心佛子行。
5、伴彼若使三毒尽,并坏闻思修作业,
能转慈悲令丧失,远恶友是佛子行。
6、依彼若令恶渐尽,功德犹如初月增,
则较自身尤爱重,依善知识佛子行。
7、自身仍陷生死狱,世间禅等能救谁?
故于依止不虚者,皈依三宝佛子行。
8、诸极难忍恶趣苦,能仁说为趣业果,
故虽遭遇命难缘,终不造罪佛子行。
9、三有乐如草头露,是须臾顷坏灭法,
故于无转解脱道,起希求是佛子行。
10、无始时来悯我者,母等若苦我何乐?
为度无边有情故,发菩提心佛子行。
11、诸苦由贪自乐起,佛从利他心所生,
故于自乐他诸苦,修正换是佛子行。
12、彼纵因贪亲盗取,或令他夺一切财,
犹将身财三时善,回向于彼佛子行。
13、吾身虽无少过咎,他人竟来断吾头,
于彼还生难忍悲,代受罪是佛子行。
14、纵人百般中伤我,丑闻谣传遍三千,
吾犹深怀悲悯心,赞他德是佛子行。
15、纵人于众集会中,攻吾隐私出恶言,
于彼还生益友想,倍恭敬是佛子行。
16、我以如子爱护人,彼若视我如寇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倍悲悯是佛子行。
17、同等或诸寒微士,虽怀傲慢屡欺凌,
吾亦敬彼如上师,恒顶戴是佛子行。
18、虽乏资财为人贱,复遭重病及魔侵,
众生罪苦仍取受,无怯弱是佛子行。
19、虽富盛名众人敬,财富量齐多闻天,
犹观荣华无实义,离骄慢是佛子行。
20、倘若未伏内嗔敌,外敌虽伏旋增盛,
故应速兴慈悲军,降伏自心佛子行。
21、五欲品质如监滷,任几受用渴转增,
于诸能生贪著物,顿时舍是佛子行。
22、诸所显现唯自心,心体本离戏论边,
知已当于二取相,不著意是佛子行。
23、设若会遇悦意境,应观犹如夏时虹,
虽现美丽然无实,离贪着是佛子行。
24、诸苦犹如梦子死,妄执实有起忧恼,
故于违缘会遇时,观为虚妄佛子行。
25、求觉尚需舍自身,何况一切身外物,
故于身财尽舍却,不望报是佛子行。
26、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岂可能?
故于三有不希求,勤护戒是佛子行。
27、欲享福善诸佛子,应观怨家如宝藏,
于诸众生会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
28、唯求自利二乘人,犹见勤如救头燃,
为利众生启德源,发精进是佛子行。
29、甚深禅定生慧观,能尽除灭诸烦恼,
知已应离四无色,修静虑是佛子行。
30、无慧善导前五度,正等觉佛不能成,
故具方便离三轮,修智慧是佛子行。
31、若不细察已过失,道貌岸然行非法,
故当相续恒观察,断已过是佛子行。
32、因惑说他佛子过,徒然灭损自功德,
故于大乘诸行者,不道彼过佛子行。
33、贪图利敬互争执,闻思修业将退修,
故于亲友施主家,离贪著是佛子行。
34、粗言恶语恼人心,复伤佛子诸行仪,
故于他人所不悦,绝恶言是佛子行。
35、烦恼串习则难治,勇士明持念正器,
贪等烦恼初生时,即摧坏是佛子行。
36、随于何时行何事,应观自心何相状,
恒系正念与正知,修利他是佛子行。
37、勤修诸行所生善,为除众生无边苦,
咸以三轮清净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我依经续诸论典,及众圣贤所说义,
为欲修学佛道者,撰佛子行卅七颂。
才浅学疏文不精,硕学阅之难生喜,
然依经教圣者故,佛子行颂应无误。
然佛子行诸巨浪,愚钝如我难尽测,
故祈智者慈宽恕,违理无开诸过失。
吾以此善愿众生,皆发真俗菩提心,
不住有寂得自在,咸成怙主观世音!
除注:尊贵的戊初多美,通晓经典及因明学。他为了利益自己及一切有情,在银水珍宝窟作此《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译文原译者为严定法师,后经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的注疏,略为删改。
五十一心所法
行蕴心所法的部份,总共有五十一项,它包含一切心的思维活动及模式,还有正、负面情绪。我们的个性,就是不断变动的行蕴及心念组合,虽然我们并不把行蕴当成[自我],却有把个性视为自我的倾向,而且我们对自己的个性,通常有很强的认同感,当我们的个性被批评时,我们会情绪地以为[自我]被批评,因此对行蕴的执著是强大而不易察觉的。
然而,假使我们冷静仔细地,检视组成个性的一切,会发觉它们比身体更不可捉摸,均非单一、独立及不变的,所以都不是所谓的[自我]。
我们必须对这五十一个心所法,一一进行分析,否则[无我]这个次第,将不会有很大的成效。
心所法总共分六大类,五十一个细项:
A:五遍行
1、触
2、作意
3、受
4、想
5、思
B:五别境
1、欲
2、胜解
3、念
4、定
5、慧
C:十一善
1、信
2、惭
3、愧
4、无贪
5、无嗔
6、无痴
7、精进
8、轻安
9、不放逸
10、行舍
11、不害
D:六根本烦恼
1、贪
2、嗔
3、痴
4、慢
5、疑
6、恶见
E:二十随烦恼
1、忿
2、恨
3、覆
4、恼
5、嫉
6、悭
7、诳
8、谄
9、憍
10、害
11、无惭
12、无愧
13、昏沉
14、掉举
15、不信
16、懈怠
17、放逸
18、失念
19、散乱
20、不正知
F:四不定
1、悔
2、眠
3、寻
4、伺
问答集
[问答集]是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在台湾的皈依弟子,修持《空性禅修次第》功课时,向仁波切提出的问题。读者可由[问题集]中看出,修行者在实修的路上,其实是不断地产生各种或大或小的疑问,而一位具德的合格上师,此时都能给予弟子最生动、最准确的回答,使疑惑尽除。
问:当有亲友生病或遭遇挫折而身心受苦时,除了照顾与陪伴之外,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们吗?
答:我们可以为他们唱颂佛子行,来祝福他们,这样子就可以利益他们。
问:是不是每一个次第都可以证悟,还是必须要有次第的循序渐进?
答:基本上,如果只修一个次第也是可以的。
问:我们要怎样来安排五个次第的课程?
答:空性禅修五个次第中,从无我、唯识到中观自续派,这三个次第要多练习:中观应成派及中观他空见,要放到后面一点再说。前面这三个要多花点时间。一般照次第来说,首先修无我一年,唯识一年,自续派一年,应成派一年,以后再修他空见,然后才能修到大手印。一般程序是这样的。
问:在空性禅修的五个次第中,仁波切只在第二个次第中强调禅坐姿势,其他并未特别提及;到底禅修时姿势重不重要?最好运用什么样的姿势?
答:禅修时,姿势有时候重要,有时候不重要。
问:什么时候重要?那我们目前这个阶段重不重要?
答:一开始的时候,身体的姿势很重要。譬如说现在,姿势对你们就很重要:之后呢,有时候照这个姿势(指盘腿坐),有的时候放松,不一定要照这个姿势。
问:所以躺著也可以?
答:有的时候躺著也可以,有的时候放松,各种姿势状态都可以。
问:有些人因为身体的关系,完全没办法盘腿,只能坐在椅子上,连散盘都不行。那他该怎么办?
答:基本上,脚不太能盘的人,姿势就不重要了。
问:禅修时,两手要不要结定印,有什么差别?
答:结定印是比较好的。
问:所谓定印是怎么样?左、右手的拇指要碰在一起吗?
答: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双手重叠,自然放松置于丹田之前,拇指不一定要碰触。
问:当我在练习无我禅修时,曾经验到[无我]的觉受,而且我就此安住。但是我怎么知道我是不是自己在愚弄自己?我怎么知道那是不是我的心造作出来的感觉?
答:只有当我们完全没有概念造作时,才能经验到[无我]。当我们想著无我的逻辑,并经由理论建立了确信,真的没有我,那是由我们的理智推断出来的,并下了无我的结论,这是一个利用我们的理智推论出来的一个过程,然后我们安住,但是这还是经过概念造作的。这是一个我们经由理论、解析、确定后,再进入禅修。但是唯有[直接了悟],不需要任何的推论和解析,我们只是直接体验它,然后真如的无我觉受产生时,这样才叫做直接了悟。我们直接安住在禅修体验上,然后,我们会开始检验这个禅修经验的好坏;但胜义上,根本是超越任何的检验,不管这个禅修好或坏,所有的检验都该丢在脑后。
问:仁波切提到[无我],但是我们又提到有众生皆具有[佛性]、[如来藏],这之间是否有冲突?
答:无我的这个观念是适用于三乘法教。无我的观念是要让我们断除我执,而佛性是在他空见所指出的理论,现在在这里解释并不恰当,我们现在应该专注在[无我]的练习。真的是没有所谓的自我啊!假设我们现在就开始专注有一个胜义谛的我(佛性)那是很危险的,因为我们都还未将世俗谛的我断除。这些见地都是有次第的。
首先我们在第一次第要先建立无我:然后第二次第唯识禅修里,没有能、所,没有二元对立,我们安住在无二元对立的观点上,这就是我们的自心本性:接著第三次第中观自续派理论里,更深入的指出,其实根本没有自心本性,所谓的自心本性只是如虚空一般,我们要安住如虚空般:接著是第四次第中观应成派,打破了自心本性象虚空一般的说…
《空·大自在的微笑·附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