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個禅修次第,就是所謂他空見、大中觀。
即將我們的心安住在心的
真實本性、明光、如來藏、佛性之中,
也就是安住在明空不二的狀態中。
它不僅僅超越[全然的空無],
也超越[遠離心的造作];
同時也將我們的心毫無造作且自安住的
安住在此狀態中。
主要觀點
佛陀在第叁次轉*輪時的開示,包含了[如來藏就是佛性]的章節,這也就是知名的他空見或大中觀的法教。(譯注:如來藏,即如來種性,因爲衆生皆具有成就[如來]的潛在特質,即成佛的潛在特質,所以稱如來藏。)
我們的導師佛陀,針對上根利智的衆生,教導這一類經典,也就是針對高智慧的男、女菩薩所作的指導。佛陀指出衆生皆具有潛在的[如來藏],就如同可以從牛奶中提練出奶油,芝麻裏可以提煉出芝麻油,或在金銀礦中鍛煉出金銀等一般。
不僅僅優秀清淨的衆生,如天道、人道,具有[如來藏];連較低階的衆生,如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也同樣具有[如來藏]。更確切的說,佛陀教導我們所有無量的衆生,都具有佛性、如來藏。
因爲衆生皆具[如來藏],所以在適當的因緣條件聚合時,任何一位衆生,都可以證得圓滿的佛果。
十地菩薩彌勒菩薩,所著的五部論述中,有專門針對經典中,[如來藏]法教加以诠釋。尤其第五部《寶性論》,論中用清晰且極易解的方式,來描述何謂[如來藏]。
《寶性論》分成七個金剛句:
1、佛寶品
2、法寶品
3、僧寶品
4、如來藏品
5、證菩提品
6、如來功德品
7、佛業品
第四個金剛句,指出衆生皆具有[如來藏],簡要說明爲何衆生皆具有佛性,也詳細描述如來藏的十種不同形態,並舉出九個清晰的例子,說明佛性如何被汙染障礙所遮蔽。
如果我們想深入研究[如來藏],應該研讀《寶性論》,假使只研讀第四金剛句,也會有相當大的利益。這《寶性論》根本頌已翻譯英文,及中文的文言文。
在此,爲了利益想學習《空性禅修次第》的修行者,只做簡單的[如來藏]解說:
心的真實本性即明空不二,
就是著名的明光如來藏,
爲了淨除無明迷惑的染著,
教導許多見、修、行的步驟。
一切衆生心的真實本性,本質上就是空性,也是自然的明光。明與空在本質上是不可分的,因此佛陀用[明光如來藏]來形容它。
至此,[心的真實本性即明空不二],就是指如來藏。(譯注:明空不二,就是清明與空性不可分。)
這心的真實本性,即如來藏,就是所謂的勝義佛。雖然如此,我們內心的迷惑汙染,卻暫時遮蔽了它,就如同太陽暫時被雲遮蓋住,也如同水被濁泥汙染,或如同黃金混雜不潔物一般。
爲了使衆生淨除這些迷惑染著,俱足大慈悲心的偉大導師佛陀,教導了許多禅修的次第,由[無我]一直到[金剛乘]、[大手印],及[大圓滿]。他教導了每個次第的見、修、行。
關于[中觀他空見]逐步的見、修、行,我們必須生起一個堅決的信念,就是心的真實本性即明空不二。這是關于心的真實本性、成因、如來的本質,也是佛的本質,或者是勝義佛。這也就是我們必須確定的信念。
偉大的瑜伽行者密勒日巴開示:
證得果位的[叁個金剛釘]是:
輪回不需置他處,
涅槃不需他處求,
我確信自心即是佛。
在此,密勒日巴所提出的,正是中觀他空見的心要。當我們確信自己的心就是佛;相同的,這也就是確信自心就是如來藏的見解。
密勒尊者在果法上的見解
我們在證得果位的階段,應該考慮叁個深奧的觀點,即[叁個金剛釘]。
[叁個金剛釘]是何義呢?
1、輪回不需置他處
不管這個被稱爲[輪回]的是什麼,它就如同一場夢;它所産生的[顯相],是源自那迷惑的概念化思維過程。它也只不過是如此罷了,除此之外,輪回在本質上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它沒有真實的存在。
一件並非真實存在的事物,是不可能被抛棄的;所以輪回也就不可能像物品一樣,被丟棄在他處。假使輪回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就肯定可以將它抛棄;但是也就是因爲,輪回中的一切顯相,就有如夢中的顯相缺乏真實的存在,它們並不來自于任何的地方,所以也不可能被丟棄到任何的地方。
2、涅槃不需他處求
涅槃並不是我們自身以外,所能得到的東西。我們每個人自心的真實本性[如來藏],就是勝義佛,這就是所謂的究竟涅槃。它涵蓋在我們自身裏面,所以涅槃不需他處求,我們不可能在任何地方,獲得或買到它。
如果[涅槃不需他處求],[輪回也不需置他處],那麼我們必須了悟到什麼呢?就是了悟到:[我確信自心即是佛]。
3、我確信自心即是佛
我們必須斷除自心的疑惑,並且確信我們[自心的真實本性],即[明空不二],即[明光如來藏],就是所謂的勝義佛。
密勒日巴說:[我斷除我的疑惑,並且確信我的自心即是佛。]相同的道理,我們也應該對自己的佛性,也就是內在佛有信心。
因爲這個原因,經由學學深奧且純正的佛法,我們淨除了概念化思維所産生的迷惑染著,也淨除了因爲執著它們,所産生的習性。
然後我們就了悟到明空不二的真實本性,或寬廣與覺醒不二的勝義佛。如此,我們便成就佛果。
在蔣貢羅卓泰耶的《遙呼上師祈請文》中:
自心即佛但不識本性,
妄念即法身竟不了悟,
任運即真性而難保任,
自安住即本性卻不相信。
上師鑒知我!
祈以慈悲亟垂顧!
加持解脫自明自性地。
在祈請文中,我們忏悔對佛性、如來藏的四種錯誤認知:
1、不認識。
2、不了悟。
3、難保任,即無法保持心的不造作狀態。
4、不相信。
我們思維自己的四種錯誤,祈請上師慈悲加持,讓我們的自覺智慧,從它本身的狀態中,自行解脫。(譯注:即從自性中自解脫。)
[自明]或[自覺],就是自覺醒的本覺,它自身就是覺醒的。(譯注:仁波切在此補述:[這覺醒是毫無概念性的,它是佛性的覺醒,不僅毫無概念性,而且遍知一切;它的一切活動都是爲了持續利益一切有情衆生。這個覺醒也同樣是我們的本性,它也是潛藏在所有衆生心中的佛性。])
這智慧被概念化思維的無明障礙暫時遮蔽。當我們祛除無明障礙,自覺醒的本覺即顯露出來,也就從自身的狀態中自解脫。
禅修方法
依照 蔣貢羅卓泰耶在《知識寶藏》,所敘述:
中觀他空見禅修方法:
我們應該毫無造作地
安住在大明光中,
所有的宗派,
在根本觀點上,
都是一致的,
即遠離戲論!
(譯注:遠離戲論,即離戲。此專有名詞與各章節中[遠離心的造作]的意義、用法完全相同。]
根據中觀他空見傳統,我們應該如何禅修呢?
既然心的真實本性就是明光或明空不二,我們必須將自己的心安置下來(即自安住),毫無造作,並且輕松地安住在明光中。
從[無我]一直進階到[他空見],不同宗派的各種禅修步驟,根本的重點都在遠離戲論。雖然它們以不同方式,來描述所謂的離戲,但是它們都一致的認同,在勝義的禅修這方面,就是遠離戲論。
聲聞乘行者以分析[無我],然後安住在遠離戲論的狀態中;在[唯識宗],我們則安住在[二元性空]之中,並且因此遠離戲論。
這意思就是,所有的宗派在做勝義的禅修時,都不去形成任何的概念或觀念。一旦分析結束後,我們就不再有諸如[這是無我]或[這是二元性空]等等此類造作想法,此時我們只要自然地安住即可。
因此,雖然所有學派,安住在究竟的狀態各有不同,但是他們都一致地贊同,勝義的禅修這方面,是遠離戲論的。
因此,在[他空見]的禅修中,我們要安住在真實本性,就是遠離戲論的明光中,讓心安置在其自身之中,毫無造作且完全放松。
偉大的瑜伽行者密勒日巴,敘述:
如何自然地安住在明光中:
安住如嬰兒般天真——就如同嬰兒感受事物的方式
安住如無波的大海
安住如燈焰般清明
安住如屍首沒有我執
安住如大山不動
安住如嬰兒般天真——就如同嬰兒感受事物的方式
第一句是告訴我們,首先,應該如何輕松地安住我們的心。
當一個嬰兒在佛堂裏,見到佛像、法照等等東西時,雖然他看到了所有東西,但是由于年齡太小,所以沒有辦法將所見到的東西,作任何的聯想。他不會想:這是這個,那是那個;他不會附會任何世俗的名相,給所見到的東西加以標簽,盡管如此,他還是見到了所有的東西。(譯注:嬰兒大約是指初生的嬰兒,他們尚未有分辨、分別之心,也就是他們尚無法分辨誰是爸爸、誰是媽媽的時候。)
嬰兒所感受到的任何色、聲、香、味、觸等對境,由于他還太小的關系,所以還不會將名相與這些事物聯想在一起,他僅僅見到東西、聽到聲音、聞到味道……等等,但是他還不會像我們一樣,迷惑的將這[對境]和[名相],視爲同一件事物。就好象當我們自動地産生聯想,並對事物加以標簽,然後我們就將[標簽]和[事物本身],看作相同的一件事物,但是嬰兒並不會這樣做。
在此,我們應該以嬰兒般的心態,將心安住。我們不必排斥任何的顯相,但是我們也不應該給予任何的標簽;我們不應該建立任何[概念性的關聯]。
例如當我們禅修時,有一朵花在面前,我們不需要閉上眼睛或將它拿開,我們可以看著這朵花,但是我們不應該想:[這是一朵花]。如果有東西顯現在我們眼前,也沒有關系,只要我們此時不給這個東西加上任何標簽,並概念化地執取它們即可。
以這種方法,對我們所感受到的任何事物,毫無執著,此時我們應該只要輕松地安住在真實本性中,即可。
這個方法使禅修變得相當容易,因爲縱使外在有任何吵雜聲響,我們的心也不會受到它們幹擾。我們並不需要排斥這聲音,我們也許聽得到,但無論如何,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將聲音做概念化…
《空·大自在的微笑·第五次第 中觀他空見禅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