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要義說▪P5

  ..續本文上一頁是無尋惟伺,于諸法相都無領受觀察,是無尋無伺止觀。

   止觀所緣境事有四種:一者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是觀的境界,可以分別抉擇:二者無分別影像所緣境界,是止的境界,止是心專注一處,不起分別;叁者事邊際所緣境界,有盡所有性和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從外延觀察諸法,如緣五蘊等;如所有性從內函實質觀察諸法,如緣七真如等。四者所作成辨所緣境事,是修行成就時所緣境界。四種所緣在修行過程中,前二種通地前,進入地上則有叁種,成就佛果後,四種都能具備。

   修習止觀是依止十二分教,所以修止觀者必須知法知義,經中辨說了五相知法,十相知義,五相知義,四相知義,叁相知義及叁慧知義差別,幾乎概括了一代時教義理,值得注意的是,修行止觀者掌握教理已,在修習過程中還要逐漸遣除之,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義相又修空觀,依十七種空除去難遣之相,如是心境俱泯,能所雙亡,才能進入見道。

   修行止觀過程中主要的障礙有五擊、五蓋、五種散亂,及地上十一障。五擊,一、顧戀身,二、顧變財,叁、于諸聖教不得隨欲,四、樂相雜住,五、于少喜足。前二障止,第叁障後二俱障,五蓋:一、貪欲蓋,二、嗔恚蓋,叁、昏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掉舉惡作是奢摩他障;昏沈睡眠疑是毗缽舍那障;貪欲、嗔恚是俱障。五散亂:一、作意散動,二、外心散動,叁、內心散動,四、相散動,五、粗重散動,五種散動俱障止觀生起。又十一障是障十一地。

   修行止觀是爲了成就無上菩提,這一過程要先學習教理,樹立正知正見,積累資量,到加行位修真如觀,逐漸除遣諸法粗細相,證入見道,見道後,地上菩薩依以楔出楔的方法,遺除內相,由遣相故,除去相縛,進而斷粗重縛,如煉金法,淘練其心,乃至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十叁、如來法身

   依據唯識經論修證,能成就二轉依果,一是斷果,即涅槃;一是智果,即菩提。二果的功德總稱曰法身,它標幟著佛果的殊勝。

   法身又曰法性身,是如來依叁大阿僧祗劫修行所成。如本《如來成所作事品》說:若于諸地波羅密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是名如來法身之相。當知此相二因緣故不可思議,無戲論故,無所爲故,而諸衆生計著戲論有所爲故。世尊聲聞獨覺所得轉依名法身不?善男子,不名法身。世尊,當名何身?善男子,名解脫身。由解脫身故,一切聲聞獨覺如來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說有差別,無量功德最勝差別,算計所不能及。

   法身是如來通過漫長時間修習六度、真如觀、斷除二障已,所成就的身相,它沒有生滅,遠離戲論,與聲聞獨覺所證解脫身截然不同。

   如來依止法身能顯現無量化身,而解脫身不能。同《經》說:世尊,等無加行,何因緣故如來法身,爲諸有情放大智光,及出無量化身影像,聲聞獨覺解脫之身無如是事?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譬如等無加行,從日月輪,水火二種頗胝迦寶放大光明,非余水火頗胝迦寶,謂大威德有情所住持故,諸有情業增上力故---。如是緣于無量法界,方便般若,極善修習磨瑩,集成如來法身,從是能放大智光明,及出種種化身影像,而解脫身不能。

   如來法身是如來功德智慧所成,能顯現無量化身;聲聞解脫身但斷煩惱所顯,所以不能。

   化身依法身而起,但化身與法身又有區別,同《經》說:一切如來化身作業,如世界起一切種類,如來功德衆所莊嚴,住持爲相,當知化身相有生起,法身之相無有生起。

   化身是有生滅,法身是沒有生滅,釋迦牟尼的八相成道就是化身相,化身的作業與我們凡夫作業不同,它是無心的,如世界生起一切種類。

   本經祗說到法身、化身,後來唯識論典在這基礎上,提出了叁身說。如《攝大乘論-彼果智分》說:彼果智殊勝去何可見?謂由叁種佛身,應知彼果智殊勝: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叁、由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謂諸佛衆會所顯清淨國土,大乘法樂爲所受故。變化身者,亦依法身,從親更多天宮現沒、受生、受教、城出家---。

   叁身是智果,所以叁身又攝四智,叁身中受用身、變化身都是依止自性身而生起,這點與本經是一樣的;所不同者,經中沒有提到受用身的名稱。

   唯識宗的核心論典《成唯識論》對叁身有著更明確的說明,論中以佛果殊勝總稱法身,如是法身有叁相別:即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受用身又分二種:一、自受用身:是如來叁大阿僧祗劫所修福智資量無邊真實功德生起的色身,圓滿清淨周遍法界,湛然相續盡未來際;二、他受用身:是如來依平等智示現得淨微妙功德身,屬純淨土,爲住十地菩薩,現神通,轉*輪,決疑綱,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唯識論》的叁身比起《攝論》則又更爲詳盡了。    

  十四、結說

   綜上所述,可以探知《解深密經》在唯識宗的重要地位。經中一切種子心識、諸法唯識、叁性、叁無性等明所觀境;瑜伽止觀辨能觀行;淨土莊嚴、如來法身顯所提果。唯識宗的教理行果幾乎盡攝其中了。今天人們研究唯識,除了學習各各時期論師們撰寫的論典,更應該探究本經,認識每種理論建立的背景和本義,只有這樣,學習唯識教理才不至于偏離佛陀設教的本懷。

  

  

《解深密經要義說》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解深密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