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要义说▪P4

  ..续本文上一页一乘意趣 。一、为引导不定种姓声闻等趣向大乘。二、为引导不定种姓菩萨众令住大乘。三、法平等:三乘圣者虽有深浅不同,但所证法性平等。四、无我平等:三乘有情补特伽罗同不可得,在无我中平等平等。五、解脱平等,佛与罗汉同断烦恼障,同证解脱。经曰:三乘同坐解脱床。六、姓不同:众生的根姓不同,而不定种姓,大乘小乘都有一分,如果回小向大就可成佛。七、摄取平等意乐,即摄他为自,自他平等,如是自既成佛,彼亦成佛。八、法性平等意乐,所证平等法性。九、约佛的变化身说,佛说我过去身中曾做过声闻,现缘觉身,入般涅槃,现在仍然可以成佛。十、由佛乘为最究竟。因为这些理由,所以佛说一乘。此外《显扬圣教论》卷二十,也有类似的解释。

   《法华》、《涅槃》等经论依一实相建立一乘,又以能乘之人虽有三,但都必须依佛疲乏而般涅槃,所以说一乘真实,三乘方便。《深密》、《瑜伽》等经论,以为三乘所证法性虽一,而能证之人有三,三乘人种姓不同,决定了得果各异,因此说三乘真实,一乘方便。    

  十、五姓各别与一姓成佛

   学佛的最高目的是成佛,是否一切众生都有资格呢?这个问题在经典翻译未全的南北朝时曾经有过争议。据说在法显翻译的六卷《泥洹经》中,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人不能成佛的经文,当时的大德们都以为一阐提决定不能成佛,唯有道生大师孤明独发,唱出阐提也有佛性,遭到了当时教界的反对,后来大本《涅槃经》译出后,果然说阐提也能成佛,因此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基本上已成为中国佛教传统的看法,教界的定论。没想到,奘公所学所译瑜伽唯识经论又出现五姓各别,无姓有情,定姓二乘不能成佛的说法,在中国佛教史上掀起轩然的波浪。

   关于一姓成佛的观点,主要见于《大般涅槃经》。《经》中《如来性品》说: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因为具有佛性的关系,众生断了烦恼,才能成就佛果。同《经》又说: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是我义从本以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

   众生具有佛性,只是被烦恼所覆藏,不得显现,就如贫女宝藏,烈士额珠,本自具足。《涅槃经》思想,反映了众生只有一姓,就是都有佛性,都能成佛。

   五性各别,无性有情不能成佛是奘公所译瑜伽唯识经论的特色。瑜伽一系经论把一切有情分为五种姓:一、菩萨种姓,二、缘觉种姓,三、声闻种姓,四、不定种姓,五、无种姓。其中无姓有情及趣寂声闻不能成佛。如本经《无自性相品》说: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种姓,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姓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惟有下劣种姓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

   《深密》提出了有情种姓差别,并说明趣寂声闻不能成佛,但还没有说到五姓名目,在唯识家另外一部经典,即魏译《入楞伽经-集一切佛法品》说:复次,大慧!我说五种乘证法。何等为五:一者声闻乘性证法,二者辟支佛乘性证法,三者如来乘性证法,四不定乘性证法,五者无性证法。

   这是五姓的明证,显示了有情根机不同,有五种差别。

   继承种姓思想有《瑜伽师地论》,该论在声地缘觉地菩萨地中,建立三乘行果时,都强调种姓的重要。如《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云何种姓,谓略有二种:一本性住种姓,二习所成种姓。本性住种姓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姓;习所成种姓者,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是名习所成种。

   种姓又叫种子、或称曰界。种姓有二种:一是本性住种姓,无始以来法尔而有;一习所成种,后天熏习而成。种姓的作用,如该《论》中《菩萨地》说:以诸菩萨自乘种姓,为依止故,为建立,有所堪任,有大势力,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说彼自乘种姓,为诸菩萨堪任性持---。住无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故,虽有发心,及修加行,为所依止,定不堪任,圆满无上正等菩提。

   《瑜伽》在声闻地中说到声闻行果时,也强调声闻种姓的作用,以为三乘行果的建立,必须要具有三乘种姓为因,假如三乘行者不具有种姓,即使修行也是枉然。

   五姓名别说自从《深密》、《瑜伽》提出后,经过十大论师的提倡,为中国唯识宗所继承,传说玄奘大师将唯识教授慈恩的时候,即曾告诉他:五姓宗法,唯汝流通。慈恩果然不负师托,大大弘扬五姓说。如《枢要》说:

   若尔者,有无二姓,俱圣所说,更有何故,乍许有姓,不详无姓?三乘众生,皆乘所被,更有何由,乍许有姓,不详无姓?三乘众生,皆乘所被,更有何由,乍许大乘定姓,不许二乘定呢?此等教理,皆如磐石,谁人得动,若以法华等皆成说,为其证者,我以深密等五姓说,为其诚证;若以法华开三显一,为其由者,我以深密,会五立一,为其所由,若以法华说相严重,为超过余教之德者,深密华藏世界所说,教主即是庐舍那佛,正机即是观间、弥勒等,诸八地以上大士,一部五卷正宗七品,文文悉尽性相奥府,品品自称究竟了义,在于十八圆满报上,说了义教,是何耶?对于至极深位大士演浅法门,亦何用耶?何况法华虽会三乘,未会五姓,深密分明和会一乘,法华未说大乘性相,深密说回向菩萨,声闻成佛,两教隐显,思可知之。

   一姓成佛依《涅槃》、《法华》立论,为三论、天台、华严诸宗所主张,它代表着传统佛教,在中国有雄厚的势力;五姓各别的观点,与一姓成佛的思想,正好相反,在当时的教界要立住脚势必很困难,所以窥基大师在这里,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比较说明。

   今天我们学习唯识,自然也没有必要去和会它,两个体系,两种思想,本来就是不同,佛陀对机设教,教法岂能一概,学者根据任何一门修行,都能成就佛果,倘若对教法作比较,在是非上下功夫,不但无功,反而有过。    

  十一、三时判教

   判教,是对佛陀一代教法按其深浅及前后次第所作的分判,在中国佛教的几教派中,都流行判教,且所见各异,如天台判五时八教,贤首的五教,三论宗辨三种*轮。唯识宗则依本经,建立三时判教。

   三时判教的提出,是胜义生菩萨听闻佛陀显了说明一切法无性(三无性)道理后,抚今追昔,回忆如来一生所说的言教,作了义不了义的区分。其内容如《无自性相品》说: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 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争论安足处所。世尊在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铖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争论,安足处所。

   三时教理的区别就是隐密与显了,了义与不了义的不同。在如来一代时教中:初时阿含偏说有,隐去了遍计所执的空无,第二时般若教偏说空,隐去依他、圆成之有,唯第三时具显空有,说三性三无性。因此,第三时为显了说,而前二时是隐密说。

   又了不了义者,三时中前二为不了,第三时为了义。因为第一*轮隐空说有,第二*轮隐空说有,第二*轮隐有说空,是为不了;第三*轮具足显示了空有中道,是为了义。这种了不了的分别,是根据教法显现的全面不全面,并非说三时教理有浅深的缘故。    

  十二、瑜伽止观

   从学习唯识理论到证得诸法唯识之理,这里有一个必要过程,就是修习瑜伽止观。

   如何修习止观呢?佛陀告诉慈氏菩萨说;首先要有无上菩提之愿,然后依止十二分教,如本经《分别瑜伽品》说:

   (十二分教)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菩萨听闻了十二分教,到寂静处,专心一意,如理思惟,相续不断,起身心轻安是名为止。《经》上又说:

   如是菩萨求奢摩他,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是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

   菩萨依教理作意思惟,制心一处,获得了止,同时又对三摩地中所缘境界,进行观察抉择则名为观。

   止观种类很多,从对所缘境深浅观察不同,建立三观:

   即于三摩地中所缘似法似义之相分境,生起观察,为有相观;为善解了此观境故起思量推察,是寻求观;于此观察解了已,如实缘之,为伺察观。依此三观施设三止。从众生根机不同止观所获处所各异:建立依法止观与不依法止观,即从十二分教的学习,依其义理修行,为依法观;从某善知识教诫教授修行,为不依法止观。又对十二分教总缘别缘的不同,建立总别止观,即缘各别契经或契经中各别含义,修行止观,是缘别法止观。总缘一切法或缘诸法总相,作真如解,修行止观,是缘总法止观。又根据分别教法粗细有无,建立三种止观;即于法相粗显分别领受,是有寻有伺止观;微细忆念教法,领受观察所有止观,…

《解深密经要义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解深密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