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要义说▪P3

  ..续本文上一页相法,圆成实相是清净相法。同《经》中《分别瑜伽品》说:

   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及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

   大乘瑜伽所说空有,就是认识到三性中,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是有,遍计所执是空。

   三相理论在修证上也有重要意义。如《一切法相品》说: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

   三相的修证次第是:先认识到遍计所执相的空无,于依他相上下起遍计所执相;进而断除杂染的依他起相,由此证入清净的圆成实相。     

  八、三无自性

   唯识家解释诸法空有问题,除了依三性,就是从三无性说明。三无性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性。

   依遍计所执建立相无性,由遍计所执但有假名,无实体相,所以称为相无性。同《经》说:

   云何诸法生无自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

   依依他起相建立生无性。依他起相说明一切法依因待缘而有,非自然有,无自然性,所以称为生无性。同《经》说:

   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复有圆成实,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 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

   义无性或依依他起相施设,由杂染依他起相非是清净胜义,所以称为胜义无性;或依圆成实相建立,由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此胜义是法无我性所显,名曰胜义无自性。

   本经依三性建立三无性,而三无性并非说明三自性中一一都无自性。如《经》说:

   复次胜义生,非有情界中诸有情类,别观遍计所执自在为自性故,亦非别观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为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在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

   凡夫对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不能正确认识,于中起增益执,遍计所执自性,所以才建立三无性。其实三无性但为空无遍计所执性。

   三无性的提出,主要还是为了解释《役若经》中(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道理。

   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是《般若经》的思想精髓,龙树、提婆曾经依此建立大乘中观体系,为初期大乘佛教,可是到了深密会上,佛陀却提出,般若会所说的一切法无自性空,是密意说的,如《经》说:

   彼若听闻如是法已(般若经教),于我甚深密意言说,不能如实解了,于如是法虽生信解,然于其义随言执着,谓一切法决定皆无自性,决定本来寂静,决定自性涅槃,由此因缘于一切法获得无见,由得无见及无相见故,发一切相皆是无相,诽发诸法遍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何以故,由有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故,遍计所执相方可施设。

   不知道一切法无性空是密意,如言执义,就会堕入无见及无相见的恶趣空中。对本经这种思想作进一步阐述,是《瑜伽师地论》。该《论》在《真实义品》说:

   如有一类闻说难解大乘相应,未极显了密意趣义甚深经典不能如实解所说义,起不如理虚妄分别,由不巧便所引典峭能如实解所说义,起不如理虚妄分别,由不巧便所引寻伺,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唯假,是为为真实,若作是观,名为正观。彼于虚假所依处所实有唯事,发为非有,是则一切虚假皆无,何当得有一切唯假是为真实。由此道理彼于真实及以虚假二种俱谤都无所有,由谤真实及虚假故,当知是名最极无者。

   瑜伽唯识观点是假依实立,有空不空。如说色:色等名言但是遍计所执假施设有,则为假有;然彼名言要依色等实有法性施设,此则是实有,如果否定实有唯事,于密意言教,如言起执,认迷一切都是假有,那就要堕入断见了。

   与恶趣空相反的是善趣空。善趣空是如实认识诸法空有实相。如《论》说:

   云何复名善趣空者?谓由于此彼无所有,即由彼故正观为空;若复于此余实是有,即由余故如实知有,如是名为悟入空性如实无倒。

   事实上没有就正观为空,事实上没有就正观为空,事实上有则正观为有,具备了这样的认识,才能称为善取空者。那么何空何有呢?《辨中边论-真实义品》说:

   许于三自性,唯一常非有,一有而不真,一有无真实。

   认识诸法空有,当从三性中去观察,三性中遍计所执性非有, 依他起性缘起假有,圆成实性真实有。所以对于佛陀的一切无性教,要依三性三无性去理解,不可一概遍执为空无。

   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本经认为依相无性和胜义密意说的。由遍计所执施设的相无性,其自性都无所有则无生。无生即无灭,又一切杂染不相应故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三无性在修证上的意义是:为初发心修习资量的有情。说生无性,显缘起无常无恒,从而相信因果,修习资量,为加行位有情说相无性及胜义无性,便其于缘起因果能正厌、能正离欲、能正解脱,不起三种杂染,由此断惑证真。    

  九、三乘真实、一乘方便

   通往解脱涅槃之道曰乘。在佛教经论中,有建立三乘,出有唯说一乘。一乘之与三乘,何为真实,何为方便呢?这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代表着中国传统佛教的经论,说一乘真实、三乘方便。如《法华经-方便品》说:

   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佛陀但以一佛乘为众生说法,在一乘之外,没有独立的三乘。同《经》又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但诸佛为度化众生的需要,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三乘是权巧安立,三乘但是假名,这就是一乘真实,三乘方便的理论依据。

   玄奘翻译的瑜伽唯识经论,主张三乘真实、一乘方便。如《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说:复次胜义生,诸声闻乘种姓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足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诸独觉乘种姓有情,诸如来乘种姓有性,亦由此道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诸独觉乘种姓有情,诸如来乘种姓有情,亦由此道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

   一妙清净道就是三无性道理,三乘人都因为通达了这种真理而各证无余涅槃,基于这个原因,佛陀方便说唯有一乘。同《经》中《地波罗密多品》说:如世尊说:若声闻乘、若复大乘,唯有一乘,此何密意?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于彼声闻乘中,宣说种种诸法自性,所谓五蕴,或内六处,或外六处,如是等类,于大乘中即说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说乘差别姓。于中或有如言于义妄起分别,一类增益,一类损减,又于诸乘差别道理谓互相逢,如是转展兴争论。

   (1)、《佛地经论》卷一、《大正藏》第二十六卷、二九二页

   (2)、《摄大乘论-彼果智分》卷三、《大正藏》第三十一卷一五一页

   (3)、《大乘法苑义林章-佛土章》卷七、《大正藏》第四十五卷三六九中---三七四中

   (4)、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三、金陵刻本一 -- 三页

   (5)、圆测《解深密经疏》卷六、金陵刻本二页

   (6)、《大毗婆沙论》卷十五一《大正藏》第二十七页卷七十三上

   (7)、《摄大乘论》卷二、《大正藏》第三十卷四八九下

   (8)、《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大正藏》第三十卷四八九下

   (9)、《瑜伽师地论》卷一、《大正藏》第三十卷二八三上

   (10)、《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大正藏》第三十卷五七九页回页首

   (11)、《摄大乘论-所知依分》卷一、《大正藏》第三十一卷三五一---三六页

   (12)、《成唯识论》卷三

   (13)、《中边分别论》卷一、《大正藏》第三十一卷四九一中

   (14)、《大乘庄严经论》卷五、《大正藏》第三十卷六一三下

   (15)、《摄大乘论》卷二、《大正藏》第三十一卷一三九上

   (16)、《成唯识论述记》卷四十

   (17)、《成唯识论》卷三

   (18)、《楞伽跋多罗宝经》卷一

   (19)、《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大正藏》第三十卷七0四下

   (20)、《成唯识论》卷,八

   (21)、《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大正藏》第三十卷四八八

   (22)、《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大正藏》第三十卷四八八

   (23)、《辨中边论》卷二、《大正藏》第三十一卷四六八下

   (24)、《妙法莲华经》卷一

   (25)、《妙法莲华经》卷一

  

  《解深密经》要义说(下)

   大乘讲一实相印。为对治声闻乘的自性差别实有妄执,显示真理的一味平等,遍一切一昧相,世尊依一实相之理,密意说言唯有一乘。

   施设一乘的意趣,在其他论典中也有解释,如《摄大乘论-彼果智分》说: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以何意趣佛说一乘?此中有二倾: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种姓,诸佛说一乘,法无我解脱,等故姓不同,得二意乐化,究意说一乘。

   这二颂:出自《大乘庄严经论》。它包含十义以说明…

《解深密经要义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解深密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