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法,圓成實相是清淨相法。同《經》中《分別瑜伽品》說:
若于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中,一切品類雜染清淨,遍計所執相畢竟遠離性,及于此中都無所得,如是名爲于大乘中總空性相。
大乘瑜伽所說空有,就是認識到叁性中,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是有,遍計所執是空。
叁相理論在修證上也有重要意義。如《一切法相品》說:若諸菩薩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無相之法,即能斷滅雜染相法;若能斷滅雜染相法,即能證得清淨相法。
叁相的修證次第是:先認識到遍計所執相的空無,于依他相上下起遍計所執相;進而斷除雜染的依他起相,由此證入清淨的圓成實相。
八、叁無自性
唯識家解釋諸法空有問題,除了依叁性,就是從叁無性說明。叁無性是: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
善男子!雲何諸法相無自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爲相,非由自相安立爲相,是故說名相無性。
依遍計所執建立相無性,由遍計所執但有假名,無實體相,所以稱爲相無性。同《經》說:
雲何諸法生無自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
依依他起相建立生無性。依他起相說明一切法依因待緣而有,非自然有,無自然性,所以稱爲生無性。同《經》說:
雲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于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爲勝義無自性性。複有圓成實,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 法法無我性,名爲勝義,亦得名爲無自性性,是一切法勝義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
義無性或依依他起相施設,由雜染依他起相非是清淨勝義,所以稱爲勝義無性;或依圓成實相建立,由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爲勝義,此勝義是法無我性所顯,名曰勝義無自性。
本經依叁性建立叁無性,而叁無性並非說明叁自性中一一都無自性。如《經》說:
複次勝義生,非有情界中諸有情類,別觀遍計所執自在爲自性故,亦非別觀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爲自性故,我立叁種無自性。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在性上,增益遍計所執自性故,我立叁種無自性性。
凡夫對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不能正確認識,于中起增益執,遍計所執自性,所以才建立叁無性。其實叁無性但爲空無遍計所執性。
叁無性的提出,主要還是爲了解釋《役若經》中(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道理。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是《般若經》的思想精髓,龍樹、提婆曾經依此建立大乘中觀體系,爲初期大乘佛教,可是到了深密會上,佛陀卻提出,般若會所說的一切法無自性空,是密意說的,如《經》說:
彼若聽聞如是法已(般若經教),于我甚深密意言說,不能如實解了,于如是法雖生信解,然于其義隨言執著,謂一切法決定皆無自性,決定本來寂靜,決定自性涅槃,由此因緣于一切法獲得無見,由得無見及無相見故,發一切相皆是無相,誹發諸法遍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何以故,由有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故,遍計所執相方可施設。
不知道一切法無性空是密意,如言執義,就會墮入無見及無相見的惡趣空中。對本經這種思想作進一步闡述,是《瑜伽師地論》。該《論》在《真實義品》說:
如有一類聞說難解大乘相應,未極顯了密意趣義甚深經典不能如實解所說義,起不如理虛妄分別,由不巧便所引典峭能如實解所說義,起不如理虛妄分別,由不巧便所引尋伺,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一切唯假,是爲爲真實,若作是觀,名爲正觀。彼于虛假所依處所實有唯事,發爲非有,是則一切虛假皆無,何當得有一切唯假是爲真實。由此道理彼于真實及以虛假二種俱謗都無所有,由謗真實及虛假故,當知是名最極無者。
瑜伽唯識觀點是假依實立,有空不空。如說色:色等名言但是遍計所執假施設有,則爲假有;然彼名言要依色等實有法性施設,此則是實有,如果否定實有唯事,于密意言教,如言起執,認迷一切都是假有,那就要墮入斷見了。
與惡趣空相反的是善趣空。善趣空是如實認識諸法空有實相。如《論》說:
雲何複名善趣空者?謂由于此彼無所有,即由彼故正觀爲空;若複于此余實是有,即由余故如實知有,如是名爲悟入空性如實無倒。
事實上沒有就正觀爲空,事實上沒有就正觀爲空,事實上有則正觀爲有,具備了這樣的認識,才能稱爲善取空者。那麼何空何有呢?《辨中邊論-真實義品》說:
許于叁自性,唯一常非有,一有而不真,一有無真實。
認識諸法空有,當從叁性中去觀察,叁性中遍計所執性非有, 依他起性緣起假有,圓成實性真實有。所以對于佛陀的一切無性教,要依叁性叁無性去理解,不可一概遍執爲空無。
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本經認爲依相無性和勝義密意說的。由遍計所執施設的相無性,其自性都無所有則無生。無生即無滅,又一切雜染不相應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叁無性在修證上的意義是:爲初發心修習資量的有情。說生無性,顯緣起無常無恒,從而相信因果,修習資量,爲加行位有情說相無性及勝義無性,便其于緣起因果能正厭、能正離欲、能正解脫,不起叁種雜染,由此斷惑證真。
九、叁乘真實、一乘方便
通往解脫涅槃之道曰乘。在佛教經論中,有建立叁乘,出有唯說一乘。一乘之與叁乘,何爲真實,何爲方便呢?這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代表著中國傳統佛教的經論,說一乘真實、叁乘方便。如《法華經-方便品》說:
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叁。
佛陀但以一佛乘爲衆生說法,在一乘之外,沒有獨立的叁乘。同《經》又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
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但諸佛爲度化衆生的需要,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叁乘是權巧安立,叁乘但是假名,這就是一乘真實,叁乘方便的理論依據。
玄奘翻譯的瑜伽唯識經論,主張叁乘真實、一乘方便。如《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說:複次勝義生,諸聲聞乘種姓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足迹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姓有情,諸如來乘種姓有性,亦由此道行迹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姓有情,諸如來乘種姓有情,亦由此道行迹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
一妙清淨道就是叁無性道理,叁乘人都因爲通達了這種真理而各證無余涅槃,基于這個原因,佛陀方便說唯有一乘。同《經》中《地波羅密多品》說:如世尊說:若聲聞乘、若複大乘,唯有一乘,此何密意?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如我于彼聲聞乘中,宣說種種諸法自性,所謂五蘊,或內六處,或外六處,如是等類,于大乘中即說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說乘差別姓。于中或有如言于義妄起分別,一類增益,一類損減,又于諸乘差別道理謂互相逢,如是轉展興爭論。
(1)、《佛地經論》卷一、《大正藏》第二十六卷、二九二頁
(2)、《攝大乘論-彼果智分》卷叁、《大正藏》第叁十一卷一五一頁
(3)、《大乘法苑義林章-佛土章》卷七、《大正藏》第四十五卷叁六九中---叁七四中
(4)、圓測《解深密經疏》卷叁、金陵刻本一 -- 叁頁
(5)、圓測《解深密經疏》卷六、金陵刻本二頁
(6)、《大毗婆沙論》卷十五一《大正藏》第二十七頁卷七十叁上
(7)、《攝大乘論》卷二、《大正藏》第叁十卷四八九下
(8)、《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六、《大正藏》第叁十卷四八九下
(9)、《瑜伽師地論》卷一、《大正藏》第叁十卷二八叁上
(10)、《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大正藏》第叁十卷五七九頁回頁首
(11)、《攝大乘論-所知依分》卷一、《大正藏》第叁十一卷叁五一---叁六頁
(12)、《成唯識論》卷叁
(13)、《中邊分別論》卷一、《大正藏》第叁十一卷四九一中
(14)、《大乘莊嚴經論》卷五、《大正藏》第叁十卷六一叁下
(15)、《攝大乘論》卷二、《大正藏》第叁十一卷一叁九上
(16)、《成唯識論述記》卷四十
(17)、《成唯識論》卷叁
(18)、《楞伽跋多羅寶經》卷一
(19)、《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大正藏》第叁十卷七0四下
(20)、《成唯識論》卷,八
(21)、《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六、《大正藏》第叁十卷四八八
(22)、《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六、《大正藏》第叁十卷四八八
(23)、《辨中邊論》卷二、《大正藏》第叁十一卷四六八下
(24)、《妙法蓮華經》卷一
(25)、《妙法蓮華經》卷一
《解深密經》要義說(下)
大乘講一實相印。爲對治聲聞乘的自性差別實有妄執,顯示真理的一味平等,遍一切一昧相,世尊依一實相之理,密意說言唯有一乘。
施設一乘的意趣,在其他論典中也有解釋,如《攝大乘論-彼果智分》說:若此功德圓滿相應諸佛法身,不與聲聞、獨覺乘共,以何意趣佛說一乘?此中有二傾:爲引攝一類,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種姓,諸佛說一乘,法無我解脫,等故姓不同,得二意樂化,究意說一乘。
這二頌:出自《大乘莊嚴經論》。它包含十義以說明…
《解深密經要義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