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要义说▪P2

  ..续本文上一页才能构成生命。这个过程在《瑜伽师地论-意地》说:

   乐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决定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为一段,犹如熟乳凝结之时,当于此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云何和合依托,谓此所出浓厚精血合成一段,与颠倒缘中有俱灭同时,即 由一切种子识切能力故,有余微细根及大种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搏生,于此时中说识已住结生相续。

   这是介绍有情的整个投生情况,它除了需要物质基础,更要有生体意识,一切种子心识就是扮演着这个角色,来往于五趣四生之中。

   一切种子心识在本经中,还安立许多异名:曰阿陀那识、曰阿赖耶识、曰心。其中对阿赖耶识含义的解释。《心意识相品》说:

   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故。

   本识藏隐于身中,摄受身体,安危与共,这个定义与后来唯识家,以阿赖耶识翻译为藏,具能藏所藏执藏义,是大不相同的。

   本经提出一切种子心识,成为唯识家特殊理论,从唯识学发展史上来看,此时此识还不能称为第八识,因为八识思想,要到第七未那识建立后才形成的。一切种子识在唯识学的重要论典中,都作了论证,如《瑜伽师地论》有八证,《摄大乘论》从世出世间染净生起的五个方面论证,到了《成唯识论》则演成著名的五教十证,为第八识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五、诸法唯识

   诸法唯识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最能反映这种思想的著作,是世亲的《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玄奘糅译的《成唯识论》,及窥基注的《成唯识论述记》等,然其思想是来源于《解深密经》。

   本经在《心意识相品》提出一切种子心识,作为宇宙人生一切法生起的所依,如《经》中说:最初一切种子心识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亦名曰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

   一切种子心识为根本:一方面现起根身器界,及相名分别言况习气;另一方面现起前六识,奠定了唯识学上一能变唯识思想。

   本经又从瑜伽止观的修习方面说明唯识,如《分别瑜伽口》说:

   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修习瑜伽止观者,在定中所见到的种种影像,都是心的显现,不离自心。《经》中接着说:

   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如实知唯识,作颠倒解。

   不但定中境界是唯心所现,常人散心所缘出不离识。只是因为凡夫颠倒虚妄,不能正确认识罢了。

   建立一切种子心识为能变的一能变唯识思想,成为弥勒《中边分别论》说:根尘我及识,本识生似彼。

   这是从一本识现起似根、似尘、似我、似识。根尘就是本经的六根及根依处,为所取相;我指未那,识是前六识,为能取的六根及根依处,为所取相;我旨未那,识是前六识,为能取识。它与本经不同的地方,是在能取识中多出未那识,所取相中少了决气。弥勒在另一部论典《大乘庄严经论-述求品》说:能取及所取、二相各三光。

   依释论长行分解是:由一本识现起能取及所取相,所取相中有句光是嚣世间,义光是六尘,身光是六根;能取相中有意光是染未那,受光是前五识,分别光是意识。《庄严论》的能取三光,与《中边》全同,不过六识开为二类而已。所取三光中,身光是六根,义光是六尘, 但多了一器世界的句光。

   无著继承弥勒思想,其代表作《摄大乘论》,与《中边》、《庄严》观点基本一样,如《摄论-所知相分》说:

   若处安立阿赖耶识为义识,应知此中余一切识是其相识,若意识识及所依止是其见识,由彼相识是此见识生缘相故,似义显现能作见识生依止事,如是名为安立诸识成唯识性。

   《摄论》把一切法归纳为十一种识,但后六种是差别,自性的只是身等五识,把它同这段论文配合起来是,阿赖耶识为依因,似义影现相识中身现是根身,所受识是器界;似分别影现见识中能受识是意识,身者识是染污意,受者识是无间灭意。

   唯识学到了世亲,由一能变转为三能变,再转到陈那、护法之后,从原来的本体论上建立唯识转移到认识论上,尽管有这样大的变动,但它的思想渊源还是本经,这就是经中(诸识所缘,唯识所现)的思想。    

  六、诸识生起情况

   人的心识来源于何处?如何产生的?这是一个古来哲人智士所关心的问题,本经提出了自已的看法,认为因缘所生。

   八识的缘生,在本经中只讲到前五识。如《心意识相品》说: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色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广慧!譬如大暴水充,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暴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

   前五识中任何一识的生起,都要阿陀那识为根本依止,第六意识为分别依,同时还要有根和色为缘,在一定时间内,如果眼识的这些条件具备了,那么只有眼识生起;五识条件都具备,则五识为分别依,同时还要有根和色为缘,在一定时间内,如果眼识的这些条件具备了,那么只有眼识生起;五识条件都具备,则五识同时生起,这种道理像风缘大小能起水浪多少一样。

   到了奘公公所译《成唯识论》,对此理又有了更为详尽的说明。论中说到眼识九缘(空、明、根、境、作意、种子、根本依、染净依、分别依),耳识八缘(眼识九缘中除去空明二缘),第六意识五缘(意根、法境、作意、种子),第七末那识四缘(俱有依、所缘境、作意、种子),第八阿赖耶识四缘(俱有依、所缘境、作意 种子)。《唯识三十论》中的(五识随缘起,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和《八识规矩颂》中的(九缘八七好相邻)都是说明这种道理。

   缘起法显示了佛教与神教的不同,像印度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它们对于轮回解释时,总要提出具有永恒、不变、主宰义的我、或灵魂,佛教则用缘起说明一切,从缘起的立场来看,我或灵魂根本就不存,所以在佛教的三法印中有诸法无我印。

   或许有人会提出共识,佛教虽然不讲灵魂或神我,但建立阿赖耶认还不是一样吧?其实大大不然,阿赖耶识是缘起的,它与灵魂截然不同。如《成唯识论》说: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共,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重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雨。阿赖耶识是刹那生灭,相似相续,不常不断,如暴流水一般,与灵魂或神我岂能同日而语。   

  七、三法相

   三法相简称三相,又叫三性。相是相状、体相义,性是体性,其含义一样。为唯识宗核心理论。

   三相是: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如本经《一切法相品》说: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

  遍计所执相是在一切有为无为法上,假立的种种自性差别以及言说概念;依他起相是杂染的缘生现象;圆成实相是真实的本体。

  三相自本经提出后,在后来的许多唯识论典中,都有详细的论述,但其内容与本经有一定的出入。  有以所执杂染无倒建立三性:如《楞伽经》说:“大慧!彼名及相是妄相自性;大慧,若依彼妄相生心心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生自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

   随主观施设的名和相,是遍计所执性;依妄心缘起的有漏杂染法,是依他起相;一切有为无漏圣智及诸无为,是圆成实相。

   有以所执缘生不变建立三性:如《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说:

   问:三种自性,相等五法,初自性五法中几所摄?答:都非所摄。问:第二自性中几所摄。问:第二自性中几所摄。问:若依他起自性亦正智所摄,何故前说他起自性缘遍计所执自性执应可了知?答:彼意唯说依他起自性杂染分非清净分。若清净分当知缘彼无执应可了知。

   依他起性具有杂净两个方面,在五法中包括了名、相、分别、正智四法;圆成实相在五法中唯指真如。

   有以所执缘生无倒建立三性。如《成唯识论》说:分别缘所生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或指染净心心所法皆名分别,能缘虑故,是则一切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

   依他起相包括染净二种,但净分依他起相也可以摄在圆成实相中。

   以上机种说法中:《深密》只从杂染说依他,依不变立圆成实;《楞伽》依杂染立依他,从无倒立圆成实;《瑜伽》从缘生有染有净,说圆成则摄无漏正智真如。

   三相在佛陀教法中,揭示了诸法空有问题。如本经《一切法相品》说:

   若诸菩萨能于诸法依他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即能如实了知无相之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

   三相中遍计所执相是无体相法,依他起相是杂染…

《解深密经要义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解深密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