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要義說▪P2

  ..續本文上一頁才能構成生命。這個過程在《瑜伽師地論-意地》說:

   樂時父母貪愛俱極,最後決定各出一滴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爲一段,猶如熟乳凝結之時,當于此處一切種子異熟所攝執受所依阿賴耶識和合依托。雲何和合依托,謂此所出濃厚精血合成一段,與顛倒緣中有俱滅同時,即 由一切種子識切能力故,有余微細根及大種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搏生,于此時中說識已住結生相續。

   這是介紹有情的整個投生情況,它除了需要物質基礎,更要有生體意識,一切種子心識就是扮演著這個角色,來往于五趣四生之中。

   一切種子心識在本經中,還安立許多異名:曰阿陀那識、曰阿賴耶識、曰心。其中對阿賴耶識含義的解釋。《心意識相品》說:

   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于身攝受、藏隱,同安危故。

   本識藏隱于身中,攝受身體,安危與共,這個定義與後來唯識家,以阿賴耶識翻譯爲藏,具能藏所藏執藏義,是大不相同的。

   本經提出一切種子心識,成爲唯識家特殊理論,從唯識學發展史上來看,此時此識還不能稱爲第八識,因爲八識思想,要到第七未那識建立後才形成的。一切種子識在唯識學的重要論典中,都作了論證,如《瑜伽師地論》有八證,《攝大乘論》從世出世間染淨生起的五個方面論證,到了《成唯識論》則演成著名的五教十證,爲第八識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  

  五、諸法唯識

   諸法唯識是唯識宗的核心理論,最能反映這種思想的著作,是世親的《唯識叁十論》、《唯識二十論》,玄奘糅譯的《成唯識論》,及窺基注的《成唯識論述記》等,然其思想是來源于《解深密經》。

   本經在《心意識相品》提出一切種子心識,作爲宇宙人生一切法生起的所依,如《經》中說:最初一切種子心識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亦名曰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廣慧,阿陀那識爲依止爲建立故六識身轉。

   一切種子心識爲根本:一方面現起根身器界,及相名分別言況習氣;另一方面現起前六識,奠定了唯識學上一能變唯識思想。

   本經又從瑜伽止觀的修習方面說明唯識,如《分別瑜伽口》說:

   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諸毗缽舍那叁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

   修習瑜伽止觀者,在定中所見到的種種影像,都是心的顯現,不離自心。《經》中接著說:

   世尊,若諸有情自性而住,緣色等心所行影像,彼與此心亦無異耶?善男子?亦無有異,而諸愚夫由顛倒覺于諸影像不如實知唯識,作顛倒解。

   不但定中境界是唯心所現,常人散心所緣出不離識。只是因爲凡夫顛倒虛妄,不能正確認識罷了。

   建立一切種子心識爲能變的一能變唯識思想,成爲彌勒《中邊分別論》說:根塵我及識,本識生似彼。

   這是從一本識現起似根、似塵、似我、似識。根塵就是本經的六根及根依處,爲所取相;我指未那,識是前六識,爲能取的六根及根依處,爲所取相;我旨未那,識是前六識,爲能取識。它與本經不同的地方,是在能取識中多出未那識,所取相中少了決氣。彌勒在另一部論典《大乘莊嚴經論-述求品》說:能取及所取、二相各叁光。

   依釋論長行分解是:由一本識現起能取及所取相,所取相中有句光是囂世間,義光是六塵,身光是六根;能取相中有意光是染未那,受光是前五識,分別光是意識。《莊嚴論》的能取叁光,與《中邊》全同,不過六識開爲二類而已。所取叁光中,身光是六根,義光是六塵, 但多了一器世界的句光。

   無著繼承彌勒思想,其代表作《攝大乘論》,與《中邊》、《莊嚴》觀點基本一樣,如《攝論-所知相分》說:

   若處安立阿賴耶識爲義識,應知此中余一切識是其相識,若意識識及所依止是其見識,由彼相識是此見識生緣相故,似義顯現能作見識生依止事,如是名爲安立諸識成唯識性。

   《攝論》把一切法歸納爲十一種識,但後六種是差別,自性的只是身等五識,把它同這段論文配合起來是,阿賴耶識爲依因,似義影現相識中身現是根身,所受識是器界;似分別影現見識中能受識是意識,身者識是染汙意,受者識是無間滅意。

   唯識學到了世親,由一能變轉爲叁能變,再轉到陳那、護法之後,從原來的本體論上建立唯識轉移到認識論上,盡管有這樣大的變動,但它的思想淵源還是本經,這就是經中(諸識所緣,唯識所現)的思想。    

  六、諸識生起情況

   人的心識來源于何處?如何産生的?這是一個古來哲人智士所關心的問題,本經提出了自已的看法,認爲因緣所生。

   八識的緣生,在本經中只講到前五識。如《心意識相品》說:廣慧!阿陀那識爲依止,爲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此中有識,眼及色爲緣生眼識,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有識耳鼻舌身及色聲香味觸爲緣,生耳鼻舌身識,與耳鼻舌身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廣慧!譬如大暴水充,若有一浪生緣現前,唯一浪轉,若二若多浪生緣現前,有多浪轉。然此暴水自類恒流無斷無盡。

   前五識中任何一識的生起,都要阿陀那識爲根本依止,第六意識爲分別依,同時還要有根和色爲緣,在一定時間內,如果眼識的這些條件具備了,那麼只有眼識生起;五識條件都具備,則五識爲分別依,同時還要有根和色爲緣,在一定時間內,如果眼識的這些條件具備了,那麼只有眼識生起;五識條件都具備,則五識同時生起,這種道理像風緣大小能起水浪多少一樣。

   到了奘公公所譯《成唯識論》,對此理又有了更爲詳盡的說明。論中說到眼識九緣(空、明、根、境、作意、種子、根本依、染淨依、分別依),耳識八緣(眼識九緣中除去空明二緣),第六意識五緣(意根、法境、作意、種子),第七末那識四緣(俱有依、所緣境、作意、種子),第八阿賴耶識四緣(俱有依、所緣境、作意 種子)。《唯識叁十論》中的(五識隨緣起,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和《八識規矩頌》中的(九緣八七好相鄰)都是說明這種道理。

   緣起法顯示了佛教與神教的不同,像印度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它們對于輪回解釋時,總要提出具有永恒、不變、主宰義的我、或靈魂,佛教則用緣起說明一切,從緣起的立場來看,我或靈魂根本就不存,所以在佛教的叁法印中有諸法無我印。

   或許有人會提出共識,佛教雖然不講靈魂或神我,但建立阿賴耶認還不是一樣吧?其實大大不然,阿賴耶識是緣起的,它與靈魂截然不同。如《成唯識論》說:阿賴耶識爲斷爲常?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共,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爲轉識重成種故。恒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暴流,因果法雨。阿賴耶識是刹那生滅,相似相續,不常不斷,如暴流水一般,與靈魂或神我豈能同日而語。   

  七、叁法相

   叁法相簡稱叁相,又叫叁性。相是相狀、體相義,性是體性,其含義一樣。爲唯識宗核心理論。

   叁相是: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如本經《一切法相品》說:雲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乃至隨起言說;雲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雲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

  遍計所執相是在一切有爲無爲法上,假立的種種自性差別以及言說概念;依他起相是雜染的緣生現象;圓成實相是真實的本體。

  叁相自本經提出後,在後來的許多唯識論典中,都有詳細的論述,但其內容與本經有一定的出入。  有以所執雜染無倒建立叁性:如《楞伽經》說:“大慧!彼名及相是妄相自性;大慧,若依彼妄相生心心法名俱時生,如日光俱,種種相各別,分別持,是名緣生自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壞故,名成自性”。

   隨主觀施設的名和相,是遍計所執性;依妄心緣起的有漏雜染法,是依他起相;一切有爲無漏聖智及諸無爲,是圓成實相。

   有以所執緣生不變建立叁性:如《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說:

   問:叁種自性,相等五法,初自性五法中幾所攝?答:都非所攝。問:第二自性中幾所攝。問:第二自性中幾所攝。問:若依他起自性亦正智所攝,何故前說他起自性緣遍計所執自性執應可了知?答:彼意唯說依他起自性雜染分非清淨分。若清淨分當知緣彼無執應可了知。

   依他起性具有雜淨兩個方面,在五法中包括了名、相、分別、正智四法;圓成實相在五法中唯指真如。

   有以所執緣生無倒建立叁性。如《成唯識論》說:分別緣所生應知且說染分依他,淨分依他亦圓成故;或指染淨心心所法皆名分別,能緣慮故,是則一切染淨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攝。

   依他起相包括染淨二種,但淨分依他起相也可以攝在圓成實相中。

   以上機種說法中:《深密》只從雜染說依他,依不變立圓成實;《楞伽》依雜染立依他,從無倒立圓成實;《瑜伽》從緣生有染有淨,說圓成則攝無漏正智真如。

   叁相在佛陀教法中,揭示了諸法空有問題。如本經《一切法相品》說:

   若諸菩薩能于諸法依他相上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即能如實了知無相之法;若諸菩薩如實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雜染相法;若諸菩薩如實了知圓成實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

   叁相中遍計所執相是無體相法,依他起相是雜染…

《解深密經要義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解深密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