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講記

  前言

   88年底來到閩南佛學院,一直從事唯識教學,其中著力最多的要算是《解深密經》了。爲了講好這門課,我認真研讀了《解深密經圓測疏》,在一年多的時間,我幾乎都沈浸在《解深密經》的研究、教學、思考中。

   《解深密經》是我爲閩院第叁屆學生開設的課程,到了第四屆雖然我也開了這門課,但只是講了叁、四品就沒繼續往下講了。當時我在講授這門課的時候,除了男女衆本科班的同學參加學習外,還有許多尼衆的法師也去聽講。其中有一位叫性空的法師每次聽課都帶著錄音機去,並且把每次講課的內容一字不落的記錄下來,爲《解深密經》的教學留下了叁、四十萬字的文字資料。

   《解深密經》是學習唯識宗必讀的典籍,而目前佛教界流行的參考資料並不多,像唐代遺留下來的注疏對初學者來說,似乎顯得太深,而通俗的注釋書除了演培法師的《講記》,幾乎沒有第二家了。

   閩院學生在學習《解深密經》的時候,爲了學習的需要,許多女衆同學一筆一劃地抄錄性空法師的這份記錄稿,使得這份珍貴的手稿有了數十個副本。許多同學要求我能早點組織人員把它整理成書。

   第叁屆學生快畢業的時候,我曾經選擇了幾位同學發心整理這份文稿,但整理的結果並不理想。平時我自己忙于教學、弘法,也沒心思去考慮這問題,于是《解深密經》文稿的整理就這樣擱下來了。

   宏演同學有志于唯識學的研究,是閩院第五屆的畢業生。曾經發心整理過我爲她那一屆學員講的《辨中邊論》,取名爲《真理與謬論》,不久即將正式出版。《解深密經》演講的整理由她來承擔,自然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

   在繼《真理與謬論》書稿的整理之後,難得她又發心承擔起《解深密經》記錄稿的文字整理工作,現已整理完第一、二卷的內容,我們打算將整理的文稿,陸續放到網頁上,供有志研究唯識的同道們學習參考,同時也希望能聽取大家的寶貴意見,供日後修改時參考。

  導論    

  一、什麼是唯識

   我們所學的《解深密經》屬于唯識宗的經典,它是唯識宗的主要依據經典之一。唯識宗的整個理論體系,就是建立萬法唯識。依唯識宗來說,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都是唯識所現,都不離識。學習唯識課,先要知道什麼是唯識,這是首要問題。

   唯識的概念爲唯識宗所特有,不過,同樣爲佛學界所公認。“唯”,梵語摩怛剌多,中文譯爲“唯”,是簡別的意思,簡別凡夫衆生執著心外實有物質現象的錯誤認識。凡夫衆生總認爲離心之外有實在的外境,總認爲桌子、電燈、房子等所見的一切的一切在我們心外,對客觀境界不能正確地認識,進行執著取舍,這種無知,導致人生痛苦不堪,這就是錯誤的認識。應該知道一切物質現象都不能離開人的認識,一切的一切只能說在我們的身外,而不是在我們的心外、認識之外。

   “識”,梵語毗若底,中文譯爲“識”。識是了知、辨別的意思,也就是認識的作用。唯識家認爲識有八種。在《成唯識論》卷七中說:“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叁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

   在這裏,識是一切法的總稱,它不但包括一切心理活動,也包括一切客觀存在的物質現象。爲什麼呢?因爲八個識屬于識的自相,也就是識的自體;五十一個心所之所以屬于識,是因爲它與識相應的緣故,在心理學上,心所法屬心理活動,所以說“識相應故”;色法之所以屬于識,是因爲它是心王與心所二法所變現的,所謂認識的對象不離主體認識,因此說“二所變現故”;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之所以屬于識,是依心王、心所、色法等叁種分位假立,其本身沒有自體,所以說“叁分位故”,它們也不離識;六種無爲法之所以屬于識,是因爲它是識的實性。以上五位諸法概括了宇宙人生的一切,而這些法都不離識,因而總稱唯識。

   唯識,通常也稱唯心。唯心思想爲整個佛教所共有,但在唯識宗分析得特別透徹。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在佛經中處處都在顯示唯心的道理,說明心生萬物,心造一切。生天、成佛,或者說下地獄、做畜生等,無不由心。心如何構造一切?流轉及還滅的緣起又是如何展開的?這一系列問題,則只有唯識宗說得最爲詳細,可以稱得上獨家經營。

   那麼,唯識家所建立的諸法唯識是否能站得住腳呢?這裏我想引一個事實來說明。當年玄奘法師去印度留學,在印度逗留了十七年,取得卓越的成就。在回國前夕,戒日王曾經爲他專門開設了一場辯論大會,以奘公爲座主,戒日王親自主持。參加這次辯論的,有來自五印度大小乘的學者及外道各界人士。玄奘大師當時根據唯識道理立論,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真唯識量:

   宗:真故極成色,不離于眼識。

   因:自許初叁攝,眼所不攝故。

   喻:如眼識。

   宗、因、喻稱爲叁支比量。量是什麼意思呢?先看宗,宗是宗旨,也就是觀點,或者稱爲主題,在邏輯上則稱爲命題。觀點提出來之後,對方不一定能夠接受,因此必須申明所立宗旨的理由和原因,也就是因。有因之後,對方不一定能夠全盤理解,因此還需要用比喻加以說明,也就是喻。宗、因、喻叁支相契而不悖,就可以成爲量。玄奘法師所立的叁支就是爲了建立唯識的觀點,成立唯識量。

   玄奘法師所立的主題--“真故極成色,不離于眼識”。“真”是真理,是論主所要建立的主題或命題,它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勝義的道理,與時俗所談不同,不能以世俗觀念去衡量;“極成色”指論主所說的色法是大家公認的,不是一家之談。“不離于眼識”,指眼識所見的色法不離眼識。這是說明凡所見到的一切事物不能離開自識,我們所認識的一切事物沒有離開我們的認識,客觀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人爲規定的。正象眼睛所見稱爲色,耳朵所聞稱爲聲,鼻子所嗅稱爲香,舌頭所嘗稱爲味,身體所感稱爲觸。倘若離開了人的認識,又怎麼知道色聲香味觸呢?足見色等諸法沒有離開各人的認識。因是理由,是論據,即“自許初叁攝,眼所不攝故”。“初叁”指眼根、色塵、眼識,這是六根、六塵、六識中最前面的叁種,故名初叁。宗中所講的色就含攝在這叁者之中。“眼所不攝者”,眼指眼根,眼根不能攝色境,能夠攝色境的是眼識,也就是說色境爲眼識所攝。因此,在喻中打比方說“如眼識”。

   奘公提出這個真唯識量,在辯論之前言明:如果有人能正確地更改一字,我就斬首相謝。結果在十九天之內,與會大衆竟然沒有一人能駁倒一字,可見唯識道理的殊勝。當然,這是借助邏輯,從認識論說明唯識。其實在唯識學上論證唯識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說,有從瑜伽實踐方面論證唯識,也有從衆生業力不同所見各異來論證唯識,或者從夢喻上論證唯識,或者針對外人所提出的疑難,在經論中給以解釋唯識。今天倘若我們能繼承這些思想,結合中西方哲學,將古老的唯識學以新的姿態出現,則會成爲未來人類中最受歡迎的思想。

  

  二、唯識與西哲唯心

   中西方哲學派系紛繁,門戶衆多,向來人們把它歸納爲二類:一是唯心,二是唯物。這兩種思想的區別在哪裏呢?簡單地說,就是對宇宙人生的根本起源,或者說對第一因的看法不同吧!有人認爲宇宙人生的第一因是物質,由物質派生意識,這種思想屬于唯物論。如古希臘泰勒斯,以水爲萬物本源,認爲水是不變的本體,能生萬物;阿那克西美尼則主張氣爲萬物始基;恩培多克勒提出水、火、土、氣四根;印度小乘佛教以四大極微等物質元素,作爲萬物之因。與唯物論相反,認爲宇宙人生的第一因是精神,如叔本華的世界是意志的表象,貝克萊的存在就被感知等,提倡意識派生物質,意識決定物質,這種思想屬于唯心論。

   佛教是宗教,但不同于一般的宗教。它有著豐富的哲理,因此很多人又認爲它是哲學。哲學有唯心與唯物的不同,這樣一來,有人不免要問,佛教是唯心,抑是唯物呢?從唯識學的理論體系來看,佛教顯然接近于唯心,但這種唯心與西哲所說的唯心又不一樣,簡略而言,有四點不同:

   一、心物都不是常恒不變的。佛教無論講心,或者講物,認爲都是因緣所生。比如說到心,必須具備四緣才能生起:一因緣,是心的種子;二所緣緣,即所緣的境界,有境界作爲依附,心法才能生起;叁等無間緣,指心的前念、後念,次第生起,無有無間,前念的消失爲後念的産生起開導作用,所以心念的相續,後念以前念爲等無間緣;四增上緣,指其他的輔助條件。四緣總的顯示心法的生起,而八識各別産生的因緣,在唯識家還有詳細的說明,如《成唯識論》中說到眼識九緣生(空、明、根、境、作意、種子、根本依、染淨依、分別依),耳識八緣生(眼識九緣中除去明),鼻舌身七緣生(眼識九緣中除去空明二種),第六意識五緣生(意根、法境、種子、作意、根本依),末那識四緣生(俱有依、所緣境、作意、種子),阿賴耶識四緣生(俱有依、所緣境、作意、種子)。物質則由二緣生:一因緣,物質現象的生起各有種子作爲親因;二增上緣,指物質生起的輔助條件。心物都是因緣所生,心物都不是常恒不變的。然而,在西方哲學中,無論唯心論者所講的心,還是唯物論者所講的物,凡是作爲諸法的本根,都是常恒不變的。如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柏拉圖的“理念”,或德谟克裏特的“原子”。他們以爲只有常恒不變的法,才能作爲宇宙的本根。

   二、心物相互依賴。剛才講到佛教說心物都是因緣所生,緣起的定律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個定律說明了心與物(主體與客體、主觀和客觀)相互依賴的關系,因此在佛教中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解深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