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時反過來說“法生則種種心生,法滅則種種心滅”。如果說前二句是唯心,那麼,後二句則是唯物了。其實不然。它只是爲了說明心物相依,心依賴物,物也依賴心。佛教不認爲有獨立于物質以外的心,也不主張有獨立于心以外的物。可是西哲所建立第一因,心也好,物也好,大多具有獨立存在性。講唯心,就只能是物從屬于心;講唯物,就只能是心從屬于物。
叁、心物不分先後。唯識的理論盡管偏重於心,但它並不認爲心先于物,更不認爲物先于心,心物不分先後,有心的同時就有物,有物的同時也有心。原因是主體的心,不能離開客體的物,客體的物也不能離開主體的心。唯識家說識有四分,即: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四分中有心有色,包括了主體、客體,它們同時存在。西哲唯心唯物則不然,談唯心,則心先物後;說唯物,則物先心後。就象基督教所說的上帝創造萬物一樣,先有上帝,後有萬物,這就有先後之分。佛教說識變現一切,只能說兩者--主體與客體、能變與所變之間,是主要和次要的區分,而不是先後之分,這與西方哲學不一樣。
四、佛教講八識。佛教對人的精神領域分析,提出了八識之說,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早期的唯識思想,主要建立在第八阿賴耶識上。阿賴耶識作爲萬法生起之因,含藏無量無邊的種子,展開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西方哲學在精神領域中僅講到第六意識。意識有間斷,不能保持種子,性是善惡等。以意識作爲萬有之因,自難圓滿說明思維的種種功能。所以,唯識家的唯心與西哲的唯心不能相提並論。
叁、《解深密經》在聖典中的地位
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五年,針對各種不同根機的衆生,無私普應,演說種種教法,後人爲了便于理解和掌握,對佛陀的一代時教進行了歸納和分類,以說明每部經論在佛陀教法中的地位,這就是所謂的判教。
關于判教的思想,在印度大乘經典中早就有了,如《法華經》的一乘和叁乘、權教和實教;《涅磐經》的半教、滿教;其它大乘經典中的頓教、漸教,以及大乘經典中所共有的大乘、小乘思想;還有鸠摩羅什根據《維摩诘經》判一音教,即佛陀以一音說法,衆生隨類得解。當然,這些判教還比較簡單。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中國的古德們繼承了這種思想,對佛陀的一代時教作了進一步更爲具體的判攝。在南北朝時有南叁北七,隋唐時八大宗派形成,在前人判教的基礎上,各個宗派都完成了自已特殊風格的判教。如天臺宗的五時八教,華嚴宗的五時判教,叁論宗的叁種*輪,唯識宗的叁時判教等。這些判教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以本宗的依據經典爲中心,顯示本宗在佛法中的殊勝地位。《解深密經》屬于唯識宗,現在介紹本經在聖典中的地位,自然要依唯識宗的判教方法來判別。
唯識宗的叁時判教出自《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經中把如來一代時教判爲叁時:第一時有教,演說的主要經典是《四阿含》等小乘經典,內容是四谛,說四大五蘊等諸法實有而人我爲空無,顯示我空法有思想。由于一切凡夫無始以來不知無我之理,妄執常住一體之我,以爲有自在主宰之用,因此造業沈淪生死,佛陀憐愍,爲衆生說四谛法,顯示一切法無我,使凡夫外道除去實我執。然而衆生聞佛陀說四谛法,卻又執著四谛法爲實有,所以說我空法有。第二時空教,主要經典是《般若經》,內容是諸法緣起性空。由于衆生聞佛陀初時教法,雖空我執,但對于諸法還不了解,生起實有法執。爲破小乘實法之執,佛陀于是進而說緣起性空,顯示諸法皆空。第叁時唯識中道教,主要經典是《華嚴》、《深密》等,內容是叁性叁無性。一部分學者聽了佛陀講《般若經》說一切法無自性空,以爲諸法性相都無所有,趣惡取空,因此佛陀說叁性叁無性,顯示非有非空的中道。
叁時判教顯示了《解深密經》在佛陀一代時教中屬于第叁時教,與《華嚴》性質相同。從理論上,它既不同《阿含》的說有,也不象《般若經》的談空。因此,《解深密經》在一代時教中,是屬于最究竟了義的經典。
四、《解深密經》與唯識宗的關系
《解深密經》是唯識宗重要依據經典,唯識宗在成立過程中,許多重要理論,如八識、叁性、叁無性等都淵源于這部經。因此,本經是學習唯識學的必讀經典。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一切種子心識:在本經《心意識相品》中提出一切種子心識。一切種子心識簡稱心識,又名阿賴耶識,又名心。經中說一切種子心識作爲有情輪回的生命主體出現,輪回生死,來往于六趣四生之中,執受根身、器界、種子,成爲諸法生起的所依,以及精神領域的依賴。這是唯識宗特殊理論之一。
二、諸法唯識:唯識宗核心典籍《成唯識論》,建立諸法唯識,從因能變和果能變兩個方面說明。因能變指萬有之因的種子阿賴耶識,能集起生成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這種思想是根據本經《心意識相品》中一切種子心識能積集滋長色聲香味觸的思想建立的。果能變是自證分變現見相二分,從認識論的角度建立唯識,這種思想淵源于本經《分別瑜伽品》,世尊對彌勒菩薩說“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所現”就是這種思想。
叁、叁性叁無性:叁性叁無性是唯識宗的核心理論,也可以說它包括了整個唯識思想。唯識家談空說有,顯示中道,就是根據叁性叁無性來加以論證。由叁性中的遍計所執性,說明凡夫我執、法執的境界;由依他起性顯示了客觀世界中,依因待緣所生的假有現象;由圓成實性告訴我們,聖人以如實智認識了宇宙人生的實質。凡夫由無知而産生的心外實有我法之境界是沒有的,所以依遍計所執性立相無性,相即無性,了不可得;依因待緣所生現象雖有,但不是自然有,有而不真,所以依依他起立生無性,以無自然性故。宇宙人生的實質,真實不虛,但必須遠離凡夫的錯誤觀念,空去遍計所執性之後才能證得,所以依圓成實立勝義無性。由于勝義是無性所顯,斷除遍計所執性之後,才得以證入。這種叁性叁無性思想,見于本經的《一切法相品》和《無自性相品》中。
四、五性分別,無性不能成佛:在中國佛教史上,曾經有過一闡提能否成佛之爭議,出現了著名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典故,最後以大本《涅磐經》譯來而宣告爭議的結束。因此,在隋唐之前的佛教界認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的說法,幾乎已成了定論。沒想到唯識思想傳來中國之後,把一切有情分爲五種性,即:聲聞種性、菩薩種性、緣覺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其中定性聲聞不能回小向大,無性有情不能成佛,這與中國傳統佛教形式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唯識家的五性分別思想盡管詳見于《瑜伽師地論》,其實還是來源于《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之中。
五、一乘方便,叁乘真實:此與五性各別,無性不能成佛的觀點一樣。一乘方便、叁乘真實是唯識家的又一特殊理論,因爲代表中國傳統的佛教都是說一乘真實,叁乘方便,而這種思想又出在佛教權威的經典《法華經》中。因此,在隋唐以前的中國佛教界,一向都主張叁乘方便,一乘真實,而唯識宗則說叁乘真實,一乘方便,實在令中國人震驚。還好佛陀在《大智度論》中曾經有說到:佛陀依四悉檀設教,有世界悉檀、各各爲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衆生根基不同,佛陀說教各異,如果看了《大智度論》之後也就沒有什麼好奇怪了。不過唯識家這種“一乘方便,叁乘真實”的思想,主要依據來源還是《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
此外還有叁時判教、瑜伽止觀、十度、十一地、佛陀叁身、諸障差別等,無不來源於本經。這就說明了學習唯識,研習《解深密經》是何等的重要!
五、《解深密經》的梵本與譯本
佛教産生于印度,中國的佛典自然都是從印度翻譯過來的,本經也不例外,這就涉及經典的梵本和翻譯問題。
什麼叫梵本呢?印度人自稱是大梵天的後代,所使用的是大梵天的語言,所以稱爲梵語。用梵語寫成的經典,因此稱爲梵本。《解深密經》的梵本在印度有廣本和略本二種,廣本有十萬頌,沒有傳到漢地;略本有一千五百頌,很早就傳到中國,先後有四種譯本:
一、劉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羅在江蘇潤州江甯東安寺譯出,名《相續解脫經》,有一至二卷,相當于唐譯本《解深密經》後二品(《成所作事品》、《地波羅密多品》)。此譯本還有一名《第一義五相略集經》(見嘉祥大師《法華玄論》),此本已經佚散。從經題看,應該是唐譯本《勝義谛相品》的異譯,因爲第一義即是勝義谛;至于五相,《瑜伽師地論》所引《解深密經》,在《辨勝義谛相品》中,就由五相說明(見《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五)。
二、北魏武帝延昌年間,菩提流支在嵩山少林寺譯出,名《深解脫經》有五卷,分十一品,爲唐本全經的異譯。唐本《勝義谛相品》的四段,在此分爲四品,所以唐譯本爲八品,在此則爲十一品。
叁、南朝陳文帝天嘉二年,真谛在梁安郡(今廣東惠陽一帶)建造寺譯出,名《解節經》,有一卷四品,相當于唐譯本中的《勝義谛相品》。
四、唐太宗貞觀年間,玄奘叁藏在西京弘福寺譯出,名《解深密經》,有五卷八品。
以上四種譯本中,只有第二種和第四種是完整的,而第一種和第叁種都殘缺不全。四種譯本中,從文字的優美,義理的忠實,內容的完善來說,當推唐譯本。因爲玄奘大師是唯識學的權威,在印度留學多年,精通華梵,因此他的譯本自然最好。也正因爲如此,唐譯本才成爲學習本經的範本。
六、《解深密經》內容梗概
本經的內容主要由序分(教起因緣)和聖教正說的二大部分組成。圓測《解深密經疏》卷二雲:“此經唯…
《解深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