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有时反过来说“法生则种种心生,法灭则种种心灭”。如果说前二句是唯心,那么,后二句则是唯物了。其实不然。它只是为了说明心物相依,心依赖物,物也依赖心。佛教不认为有独立于物质以外的心,也不主张有独立于心以外的物。可是西哲所建立第一因,心也好,物也好,大多具有独立存在性。讲唯心,就只能是物从属于心;讲唯物,就只能是心从属于物。

   三、心物不分先后。唯识的理论尽管偏重於心,但它并不认为心先于物,更不认为物先于心,心物不分先后,有心的同时就有物,有物的同时也有心。原因是主体的心,不能离开客体的物,客体的物也不能离开主体的心。唯识家说识有四分,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四分中有心有色,包括了主体、客体,它们同时存在。西哲唯心唯物则不然,谈唯心,则心先物后;说唯物,则物先心后。就象基督教所说的上帝创造万物一样,先有上帝,后有万物,这就有先后之分。佛教说识变现一切,只能说两者--主体与客体、能变与所变之间,是主要和次要的区分,而不是先后之分,这与西方哲学不一样。

   四、佛教讲八识。佛教对人的精神领域分析,提出了八识之说,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早期的唯识思想,主要建立在第八阿赖耶识上。阿赖耶识作为万法生起之因,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展开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西方哲学在精神领域中仅讲到第六意识。意识有间断,不能保持种子,性是善恶等。以意识作为万有之因,自难圆满说明思维的种种功能。所以,唯识家的唯心与西哲的唯心不能相提并论。

  

  三、《解深密经》在圣典中的地位

   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五年,针对各种不同根机的众生,无私普应,演说种种教法,后人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对佛陀的一代时教进行了归纳和分类,以说明每部经论在佛陀教法中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判教。

   关于判教的思想,在印度大乘经典中早就有了,如《法华经》的一乘和三乘、权教和实教;《涅磐经》的半教、满教;其它大乘经典中的顿教、渐教,以及大乘经典中所共有的大乘、小乘思想;还有鸠摩罗什根据《维摩诘经》判一音教,即佛陀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当然,这些判教还比较简单。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古德们继承了这种思想,对佛陀的一代时教作了进一步更为具体的判摄。在南北朝时有南三北七,隋唐时八大宗派形成,在前人判教的基础上,各个宗派都完成了自已特殊风格的判教。如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华严宗的五时判教,三论宗的三种*轮,唯识宗的三时判教等。这些判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本宗的依据经典为中心,显示本宗在佛法中的殊胜地位。《解深密经》属于唯识宗,现在介绍本经在圣典中的地位,自然要依唯识宗的判教方法来判别。

   唯识宗的三时判教出自《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经中把如来一代时教判为三时:第一时有教,演说的主要经典是《四阿含》等小乘经典,内容是四谛,说四大五蕴等诸法实有而人我为空无,显示我空法有思想。由于一切凡夫无始以来不知无我之理,妄执常住一体之我,以为有自在主宰之用,因此造业沉沦生死,佛陀怜愍,为众生说四谛法,显示一切法无我,使凡夫外道除去实我执。然而众生闻佛陀说四谛法,却又执着四谛法为实有,所以说我空法有。第二时空教,主要经典是《般若经》,内容是诸法缘起性空。由于众生闻佛陀初时教法,虽空我执,但对于诸法还不了解,生起实有法执。为破小乘实法之执,佛陀于是进而说缘起性空,显示诸法皆空。第三时唯识中道教,主要经典是《华严》、《深密》等,内容是三性三无性。一部分学者听了佛陀讲《般若经》说一切法无自性空,以为诸法性相都无所有,趣恶取空,因此佛陀说三性三无性,显示非有非空的中道。

   三时判教显示了《解深密经》在佛陀一代时教中属于第三时教,与《华严》性质相同。从理论上,它既不同《阿含》的说有,也不象《般若经》的谈空。因此,《解深密经》在一代时教中,是属于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四、《解深密经》与唯识宗的关系

   《解深密经》是唯识宗重要依据经典,唯识宗在成立过程中,许多重要理论,如八识、三性、三无性等都渊源于这部经。因此,本经是学习唯识学的必读经典。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一切种子心识:在本经《心意识相品》中提出一切种子心识。一切种子心识简称心识,又名阿赖耶识,又名心。经中说一切种子心识作为有情轮回的生命主体出现,轮回生死,来往于六趣四生之中,执受根身、器界、种子,成为诸法生起的所依,以及精神领域的依赖。这是唯识宗特殊理论之一。

   二、诸法唯识:唯识宗核心典籍《成唯识论》,建立诸法唯识,从因能变和果能变两个方面说明。因能变指万有之因的种子阿赖耶识,能集起生成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这种思想是根据本经《心意识相品》中一切种子心识能积集滋长色声香味触的思想建立的。果能变是自证分变现见相二分,从认识论的角度建立唯识,这种思想渊源于本经《分别瑜伽品》,世尊对弥勒菩萨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所现”就是这种思想。

   三、三性三无性:三性三无性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也可以说它包括了整个唯识思想。唯识家谈空说有,显示中道,就是根据三性三无性来加以论证。由三性中的遍计所执性,说明凡夫我执、法执的境界;由依他起性显示了客观世界中,依因待缘所生的假有现象;由圆成实性告诉我们,圣人以如实智认识了宇宙人生的实质。凡夫由无知而产生的心外实有我法之境界是没有的,所以依遍计所执性立相无性,相即无性,了不可得;依因待缘所生现象虽有,但不是自然有,有而不真,所以依依他起立生无性,以无自然性故。宇宙人生的实质,真实不虚,但必须远离凡夫的错误观念,空去遍计所执性之后才能证得,所以依圆成实立胜义无性。由于胜义是无性所显,断除遍计所执性之后,才得以证入。这种三性三无性思想,见于本经的《一切法相品》和《无自性相品》中。

   四、五性分别,无性不能成佛:在中国佛教史上,曾经有过一阐提能否成佛之争议,出现了著名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最后以大本《涅磐经》译来而宣告争议的结束。因此,在隋唐之前的佛教界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的说法,几乎已成了定论。没想到唯识思想传来中国之后,把一切有情分为五种性,即:声闻种性、菩萨种性、缘觉种性、不定种性、无种性。其中定性声闻不能回小向大,无性有情不能成佛,这与中国传统佛教形式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唯识家的五性分别思想尽管详见于《瑜伽师地论》,其实还是来源于《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之中。

   五、一乘方便,三乘真实:此与五性各别,无性不能成佛的观点一样。一乘方便、三乘真实是唯识家的又一特殊理论,因为代表中国传统的佛教都是说一乘真实,三乘方便,而这种思想又出在佛教权威的经典《法华经》中。因此,在隋唐以前的中国佛教界,一向都主张三乘方便,一乘真实,而唯识宗则说三乘真实,一乘方便,实在令中国人震惊。还好佛陀在《大智度论》中曾经有说到:佛陀依四悉檀设教,有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众生根基不同,佛陀说教各异,如果看了《大智度论》之后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了。不过唯识家这种“一乘方便,三乘真实”的思想,主要依据来源还是《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

   此外还有三时判教、瑜伽止观、十度、十一地、佛陀三身、诸障差别等,无不来源於本经。这就说明了学习唯识,研习《解深密经》是何等的重要!

  

  五、《解深密经》的梵本与译本

   佛教产生于印度,中国的佛典自然都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本经也不例外,这就涉及经典的梵本和翻译问题。

   什么叫梵本呢?印度人自称是大梵天的后代,所使用的是大梵天的语言,所以称为梵语。用梵语写成的经典,因此称为梵本。《解深密经》的梵本在印度有广本和略本二种,广本有十万颂,没有传到汉地;略本有一千五百颂,很早就传到中国,先后有四种译本:

   一、刘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罗在江苏润州江宁东安寺译出,名《相续解脱经》,有一至二卷,相当于唐译本《解深密经》后二品(《成所作事品》、《地波罗密多品》)。此译本还有一名《第一义五相略集经》(见嘉祥大师《法华玄论》),此本已经佚散。从经题看,应该是唐译本《胜义谛相品》的异译,因为第一义即是胜义谛;至于五相,《瑜伽师地论》所引《解深密经》,在《辨胜义谛相品》中,就由五相说明(见《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

   二、北魏武帝延昌年间,菩提流支在嵩山少林寺译出,名《深解脱经》有五卷,分十一品,为唐本全经的异译。唐本《胜义谛相品》的四段,在此分为四品,所以唐译本为八品,在此则为十一品。

   三、南朝陈文帝天嘉二年,真谛在梁安郡(今广东惠阳一带)建造寺译出,名《解节经》,有一卷四品,相当于唐译本中的《胜义谛相品》。

   四、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三藏在西京弘福寺译出,名《解深密经》,有五卷八品。

   以上四种译本中,只有第二种和第四种是完整的,而第一种和第三种都残缺不全。四种译本中,从文字的优美,义理的忠实,内容的完善来说,当推唐译本。因为玄奘大师是唯识学的权威,在印度留学多年,精通华梵,因此他的译本自然最好。也正因为如此,唐译本才成为学习本经的范本。

  

  六、《解深密经》内容梗概

   本经的内容主要由序分(教起因缘)和圣教正说的二大部分组成。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二云:“此经唯…

《解深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