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大自在的微笑·第二次第 唯識禅修

  所謂唯識禅修,即大乘佛法第一階段的禅修,

  爲了淨除一切迷惑的顯相,也就是從無始以來,

  在業力習性的影響之下,

  而産生[能所二元對立]的迷惑顯相,

  于是我們進行[能]的感受的心,

  與[所]感受的事物二者皆空的真如禅修。

  唯識宗的見解,是大乘佛法的第一個見解。在大乘佛法中,我們根據特殊見解,來培養一種特殊的行持,而在此我們只討論見解的部份。

  大乘佛法有兩個思想宗派,即:

  唯識

  中觀

  我們的導師佛陀曾經開示說:

  [聖子們,叁界一切都是唯心所現。]

  在這裏佛陀主張,叁界並不是由[造物者]所創,也不是[無緣無故]而形成,它們都是由于[業力習性]的力量所産生。也就是一切都是[唯心所現]。

  叁界指的即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譯注:叁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修行者以超脫叁界爲目的。)

  叁界輪回裏的所有顯相,無論是顯現在自身,或顯現在他人身上,都是自心的顯現。而對一個迷惑的心而言,所有的顯相都是[迷惑的顯相],或者我們亦可稱它爲[錯誤的顯相。](譯注:仁波切對上述加以被充說明:[迷惑的顯相並非是幻象,而是如幻般的顯相。])

  叁界顯現在個別自身的,稱爲[自相],而自身以外共通的顯現,就稱作[共相]。

  這個迷惑的心,對于顯相予以接收、感受,並對顯相的真實本性産生誤解或困惑,而將它視爲二者對立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二元對立],即:

  所接收的外在對境=所觀者=所者

  能接收的內心意識=能觀者=能者

  因此我們的內心,對原本並非如此的事物,産生了誤解的顯相,而在這種狀況之下的顯相,我們稱之爲[迷惑的顯相]。

  我們可以用夢例子,來做解說:所有在夢中的不同影像,都是迷惑的顯相,這都是因爲內心的迷惑而産生的;也就是,它們都是唯心所現。

  在相互依存的關系裏,有所謂的[我],就有所謂的[他]。所以,當我們個人有迷惑時,就會在夢中産生迷惑的顯相。也就是這夢境的顯現,純粹是個人[自心]的顯現。

  解釋唯識禅修最好的例子就是夢境。夢境顯現好象外界真有東西存在,但是我們一旦知道只是個夢時,就很容易了解這只是心的二元對立。如果我們可以透徹了解這個夢的例子,就很容易理解唯識禅修的觀點。

  有許多例子可以形容這種有所顯現,但非真實存在的現象。例如電影、彩虹、水中月、夢境、電腦,不過其中最好的例子是夢。因爲夢裏我們會經驗到快樂和痛苦的幻象。

  譬如夢中的花。花和接收的心是同時産生的。當花産生時,接收的心也同時産生,兩者是同步進行的,能者和所者並沒有先後順序。因此,在花産生以前,你不會有一個能接收的心在接收;當沒有能接收的心時,花也不會先出現。這兩者一定必須同時發生,這表示它們的本質是相同的,也就是心。這兩者是相關聯的,不能單獨存在,這顯示了兩者都是心的真實本性。

  如果把這個方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你在白天看到一朵花,你的[心]接收到[花的顔色和花本身],兩者並非分離且不同的東西,因爲這兩者必須同時同地方發生。這個例子就相當于夢中的花,夢中的花和意識也是同時産生的。賦予花的顔色和心的本身,兩者實質上並無不同,這兩者皆是清明的。這兩個例子都證明了一切現象都是唯心所現,並沒有所謂的二元對立。

  原因是:第一,能者和所者不僅僅是同時發生,這兩者也是互相關聯[相生]的,相生這個解釋比[同時發生]更恰當;第二,能者和所者的本質都是清明的。這兩個理由證明了所有一切外在的顯相,都不能和心不分離。所有一切都是唯心所現。

  另外一個理由可以證明一切都是唯心所現。例如有天我們心情很好,散步到花園,會覺得所有的景致都好漂亮;另外一天我們心情不太好,散步到花園,又會覺得花園的景致不太美妙。這顯示花園的美麗或不美麗,都不是由外在的主體決定,而是由依賴我們能接收的心。當我們心情好賞花,一切都很美好;心情受苦時,不管這些景致有多美麗,都絲毫不能減輕我們的痛苦。這顯示一切都是心的作用罷了。

  八層意識體

  在第一次第無我禅修中,我們曾經介紹過,[六層意識形態]的聚集,而在唯識觀中,我們會提到[八層意識形態。]

  除了六識以外,加上第七意識[未那識],或稱[染汙識],即[使心煩惱的意識],以及第八意識[阿賴耶識],即[一切事物的基礎]的意識。

  也許我們會問:所有一切外境的顯相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這些顯相是從哪裏來?它們都是由第八意識[阿賴耶識]所産生,它就像大海一樣。

  第八意識是一切萬事萬物的基礎,它主要是藉由以下兩種作用,來進行運作:

  1、儲藏

  2、顯現

  第八意識,儲藏所有的業因,無論善業或惡業,不論我們做了什麼,都以習性的方式儲藏起來。由儲藏的觀點來看,它儲藏了習性中不同的業力與行爲,我們稱它爲[儲藏的意識]。

  另一方面,當它被波動時,就將先前因爲誤解,而當作是二元對立的顯相,顯現出來。由顯現的觀點來看,當第八意識受動波動時,原先儲存的習性,就以[二元對立]的形式的顯現。

  因此,這第八意識,即[一切基礎識]就爲[迷惑的顯相]提供了顯現的條件。所以這第八意識,就稱爲[提供條件的意識]。

  在這個角度上,第八意識就如同一臺錄音機。首先錄下聲音,並接收資訊之後,當某人按下按鈕啓動機器,他便能聽到先前所錄下的每一件事物。因此,就錄音機而言,它提供了條件,就是讓所有的資訊,以聲音的形式再次顯現。

  第八意識[阿賴耶識]裏儲存些什麼?

  我們所有的行爲,只要是源于[我執]的意圖,無論是任何業力,善業、惡業或非善非惡的行爲,例如,不管我們是爲了傷害或利益其他人,所有這些行爲,都以[業力習性]的形式,儲藏在第八意識裏。

  一旦我們直接了悟到[無我],並且因此完全沒有[我執]的時候,我們將不再累積任何會造成生死輪回的業力。

  但是在大乘佛法的傳統裏,不論男女菩薩,都是自願來輪回的,這都是因爲他們以悲天憫人的願力,而來利益衆生,我們應該知道這一點!

  我們的習性,只要一經儲藏在第八意識,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一旦完成任何善、惡行爲,縱使一百甚至一千劫後,這個業力習性,也不會因爲時間長短而耗盡、消失!只要因緣條件成熟,果報便會以[迷惑的顯相]形式,顯現出來。

  假使我們累積的是惡業,痛苦的迷惑顯相就會生起;當累積的是善業時,那麼得到的回報,就是體驗到快樂的迷惑顯相。

  當我們直接了悟到無我和 空性的意義,並且因此證得登地菩薩果位,而成爲男女聖者,那麼此時,所有造成生死輪回的業力習性,會因爲我們了悟到無我的智慧,而消失殆盡。(譯注:登地,按傳統說法,菩薩的果位或境界有十地,即十個層次,不論行者其中哪一個層次,我們都稱呼其爲登地菩薩。)

  這種習性的消失,就如同冰塊上的紋路一般,當太陽照射冰塊時,冰會融化,冰塊上的紋路,也會因此而消失。

  因此,當男女菩薩藉由直接了悟[無我與空性],進而證得菩薩果位時,隨著了悟智慧的增長,造成生死輪回的業力習性,便會漸漸消失。

  當我們仍然在我執的影響之下,所有叁界的迷惑顯相,將會繼續不斷生起。這意思是說,那些儲藏在第八意識的習性,有了波動,而再一次如之前一般顯現出來。這種波動是由于第七意識[使心煩惱的意識]所形成的。

  因此第八意識,就如同不動的大海,隱藏了許多寶藏般,涵蓋所有習性。大海是靜止的,只有當風吹起來時,才産生波動,大浪也因此而興起。

  同樣地,第七意識將內心中所有的煩惱與汙染激起,在它的影響之下,第八意識産生波動;就如同大海的波浪一樣,以[二元對立]的方式顯現出來,而形成習性。因此,我們就體驗到,叁界輪回的迷惑顯相。

  因此當第七意識激起了習性中的惡業,下叁道(即地獄道、餓鬼道及畜生道)的迷惑顯相,就因此顯現出來。

  相反的,當它激起了習性的善業,我們就體驗到上叁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的迷惑顯相。

  如何分析

  輪回裏的所有現象,都來自于個人的習性。這個觀點可以解釋,爲何對相同的人或事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

  就以[水]爲例子,人和其他六道輪回的衆生,對它的感受都不相同,身處在同一道的衆生,有大半的習性衡量標准是相同的,因此對水的感受,也是類似的。例如:

  地獄道,看水如何沸騰的岩漿。

  餓鬼道,看水如何有膿的血水。

  畜生道,如魚等生存在水中的動物,認爲水是它們的家。

  人道,看水是可口的飲料。

  天道,看水如同甘露美味。

  不同的衆生,由于習性的不同,所以對水的顯相,感受也不相同,這些差別都是來自于個別習性的力量。

  因此,既然這些顯相,都是由于個別的習性所産生,所以,它們只是迷惑的顯相,就它們本身而言,並沒有真實地存在外界。這些顯相就如同夢一般。

  仁波切在此造了一首偈:

  六道衆生六種身有如成熟的果,

  六種現象的顯現是源于習性的力量,

  對人道而言六識的功能也是相同的,

  六種現象的顯現也是源于習性的力量。

  就如同六道衆生有六種不同迷惑顯相,同樣的在人道中,我們也體驗到不同的迷惑顯相。

  我們人類有六種感官功能,它們也依個別不同的迷惑顯相,來顯現各自的功能。

  舉眼識爲例子來看,它只取[色相],作爲它的對境,而不會接收聲音,這也是源于習性的力量。(譯注:對境,人用內在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攀緣色、聲、香、味、觸、法等外的六塵,這六塵,便是對境。)

  耳識只取[聲音]爲它的對境,它無法覺知除了聲音之外的其他對境,像色相等,都不能同耳識來顯現。

  鼻識只取[氣味]爲它的對境…

《空·大自在的微笑·第二次第 唯識禅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