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大自在的微笑·第二次第 唯識禅修▪P2

  ..續本文上一頁

  舌識只取[味道]爲它的對境。

  身識只取[觸感]爲它的對境。

  對意識的而言,則執取所有[五識的對境],成爲它的對境。也就是說色、聲、香、味、觸等對境,都是意識的對境。

  除此之外,當我們計劃未來,或回憶過去的事情,或在事情發生前預設問題等等;我們所有的想法和回憶,都顯現成爲意識的對境。

  所有這一切所發生的事情,都源于無始以來習性的力量,而使我們習慣于這些事物的發生。倘若沒有了習性,那麼,人就沒有理由會經由六識,接收到六種不同形態的對境顯現。

  于是我們應該仔細分析:

  1、五識的對境如何顯現。

  2、其他不同形式的對境如何顯現。例如:[思考]或[想法]成爲意識特有的對境,它們又是如何顯現。

  由于六道的迷惑顯相,是因爲習性的力量所引起,因此它們是唯識或唯心而起的。既然,人類屬于六道輪回的衆生,所以經由我們的體驗,可以證實這種觀點。

  例如,相同的一個人,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

  這個人的[朋友]看侍此人,會有美麗、可愛及和藹的顯相,這是因爲對方習慣將此人當作朋友,因此就産生認爲[此人是朋友]的迷惑顯相。

  然而此人的[敵人],看他就完全不同,見到他心理就不高興,並且感受到此人有令人不悅和厭惡的迷惑顯相,這完全只是這個敵人內心的習性,所産生的迷惑顯相罷了。

  如果由[父親]的角度來看此人,兒子的顯相便會顯現出來,而這只是父親內心的一個顯相,他習慣將[兒子]這個名相,與所接收到的[特定對境]結合起來,所以産生了[這是我的兒子]的想法。然而這一切,只是發生在心理層次上。

  如果此人的[兒子],以兒子的身分來看他,這個孩子將會有相同的心理程序發生。這孩子,雖然見到相同對境 ——這個人,但是這孩子卻會將[父親]這個名相,與此人結合起來,然後會産生[這是我父親]的想法,而這也只不過是小孩自心的迷惑顯相罷了。

  同樣的,有些[昆蟲]或[肉食動物],見到這個人的時候,便有食物或飲料的迷惑顯相産生。依照他們對此人獨特且習慣性的看法:

  肉食動物會想:[我將吃他的肉。]

  昆蟲會想:[我將吸他的血。]

  寄生蟲會想:[這個人的腸是我的住處、是我的家。]這也只是寄生蟲自心特有的迷惑顯相。

  不同的衆生,對相同的人,所産生的不同認知,乃是源于個別內心的習性。而這些就是我們的經驗,如果我們運用邏輯來分析,就會了解不同的衆生,對任何單一對境的感受,不可能完全相同。

  而這一切顯相,基本上,沒有任何一個是真實的存在著,它們會以不同的形態來顯現,乃是由于習性的不同,就如同夢中的景象一般。這就是爲何稱爲[唯心]或[唯識]的緣故。

  所以就如同我們所看見的顯相,一切的[改變]也是[唯心所現]的象征。當朋友轉變爲敵人時,只不過是我們內心,對此人的看法産生轉變,其實也是我們的習性産生改變。看起來似乎是這個人的外在有所改變,其實這種改變,就如同在夢中一般。如果在夢中,當朋友轉變爲敵人時,這很明顯地,改變的不是這個[朋友],而是我的[心]。

  我們可以由[朋友變敵人]或[敵人變成朋友]的例子來解釋。例如有一個人我們剛認識時很喜歡他,但是漸漸地因爲一些因素我們開始覺得厭惡;或者可以反過來,一個我們本來很不喜歡的人,漸漸地我們開始喜歡他。這都顯示是我們心的作用。Meban仁波切舉了一個很恰當的例子,他說被你認定爲敵人的人死時,你感到很高興;當被你認定爲朋友的人死時,你很難過。因此苦和樂都不是由外境所決定的,都是依賴你的心。

  現今全球知識快速膨脹,所有的事物都轉變得非常快速,因此我們也可以在短期內,環遊世界一周,而且在幾分鍾內,新聞可藉由收音機、電視機、電話、傳真等,散布到世界各個角落。

  因應科技上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想法、態度和習性,也改變得相當快,快到令我們無法辨認,哪些國家在此時有邦交,是朋友?而哪些無邦交,是敵人?

  我們從世界上,[朋友轉變爲敵人]這一點,也可以證明[朋友與敵人],並非真實的存在。這就如同唯識宗的行者所主張的:我們內心的迷惑顯相,乃是源于習性所産生。

  如何改變習性?

  爲了避免産生錯誤的看法,應該將[改變習性],分成勝義和世俗兩個層次來進行。

  在勝義層次上,我們進行[無二元對立]的空性禅修,也就是不將[所接收的外在對境],和[能接收的內心意識]分開。這種禅修,最後會斷除所有的習性,也就是斷除形成二元對立的因素。這種禅修,可以完全根絕這些習性。

  在世俗層次上,我們使用的方式,是[觀修慈悲],這種禅修包容所有衆生,也包容我們的敵人。運用這個方式,我們可以漸漸改變自己的習性,甚至于對敵人,我們也將習慣也用慈心與悲心來對待他們,他們也會因此轉變爲和悅,慢慢的,整個世界將完全地淨化。用這個方法,我們就可以淨化與改變我們的習性。

  偉大的瑜伽行者密勒日巴,實踐了這兩種禅修。

  在勝義上,他已經證悟了怨親平等。

  在世俗上,他以大慈和大悲心,來對待朋友與敵人。

  藉由這種證悟的力量,使得他的朋友、妹妹[琵達]和未婚妻[結賽],都成爲他的弟子。而不只是他的朋友,甚至連敵人,也都變成他的弟子。連他最壞的敵人伯父和姑母,雖然伯父去世得早,但他的姑母,也終究成爲他的弟子。

  我們也應該按照這種方式來修持,因爲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當我們身體很健康時,會覺得自己是最棒的!但當我們生病時,卻會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悲慘的,沒有人可以比我們更糟糕了!這也都是心的造作。因爲我們的想法不斷地在改變,因此禅修是很有幫助的,禅修可以改變我們的想法,讓那些[自私並傷害別人的想法],轉變成[利益別人的想法]。這是讓我們粗略的想法轉變爲細微的想法的過程,並且以更深奧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有時候我們利用這些觀點禅修,就可以體驗到放松和開放:又有時候我們修持金剛乘,把我們的想法轉化成曼達拉(諸佛的壇城、宮殿),而得到清靜的觀點。我們要達到寬廣和放松的境界,就必須知道不同的方法,並了解這些修持是如何的改變我們,引導我們前進。

  在大乘的修持裏,我們要學習觀修慈悲,這就是讓自私的想法,轉化成神聖、美好的想法。本來我們也許見不得別人好,[如果每個人高興時,我就很難過],那麼我們就要觀修[如果每個人都很快樂,我也很快樂]。或者我們根本不在乎別人受苦,那麼我們就要生起慈悲,不要讓別人受苦,而最終極的目標,就是我們祈願每個人都能證悟。而在金剛乘裏,就是要把[不清淨的]轉化爲[清淨的]。

  仁波切在此造了兩首偈:

  看待相同的人我們會有不同的觀點,

  朋友與敵人等等的關系不斷地改變著,

  這種改變非常的快速,

  所以我們了解,

  所有一切事物都是源于習性,

  所産生的迷惑顯相。

  所有的變化都來自于迷惑顯相的改變,

  所有的變化都是由想法而改變,

  所有變化的根源都是來自于習性的改變,

  因此以禅修[所有事物爲二元性空的法性]

  來淨化這習性。

  禅修方法

  根據唯識的禅修方法,我們應該安住在法性之中,也就是安住在[能所二元性空]之中。

  我們爲了方便達到這個狀態,首先應該以四個信念,來回憶唯識的見解。我們應該先確認這四個信念,然後再安住在法性中,這四個信念與彌勒菩薩在《辨法法性論》中,所指出的[四點應用]相符合。

  仁波切所作[唯識禅修四信念]:

  1、一切所接收的外在對境,只是迷惑的顯相。

  2、所者並不存在。(所接收者並不是外界實存的物體)

  3、能者也不存在。(接收對境的能接收者,也不存在)

  4、能所二元性空即法性。(能者與所者二者皆空即法性)

  第一個信念:一切所接收的外在對境,只是迷惑的顯相。

  首先,必須建立確認,一切[所接收的外在對境],只是迷惑的顯相。

  我們所接收的多變化在對境,乃是由于我們的習性,才顯現出來的。在習性的影響之下,我們所接收到的對境,並非它們的真實面貌。因此,它們都是內心的迷惑顯相。

  這些迷惑的顯相就如同夢中的景象,任何在夢中所感受到的事物,我們都誤認爲是真實的外在對境:但是,一旦我們認清,原來是在作夢時,我們會說:[噢!原來只是個夢,所以這一切都只是迷惑的顯相!]

  一旦我們像這樣,認清它是一場夢,我們就很自然地能確認所有在夢中,所感受、接收到的事物只不過是迷惑的顯相罷了。同理的,我們也就應該確認,所有一切外在對境的顯現,也都只是迷惑的顯相。

  (譯注:內在能接收者=能觀者=能者;外在所接收者=所觀者=所者)

  第二個信念:所者並不存在

  如果所接收的多變化顯相,只是迷惑的顯相,那麼此類顯相,就不可能是外界存在的實體,它們並不存在于[能接收]的心之外。

  唯識宗說:[外在對境並不存在]。意思就是,外界的色、聲、香、味、觸等對境,都不存在。

  這是第二個信念,就是:所接收者並不是外界實存的物體,就如同夢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對境,既然只是迷惑的顯相,所以它們也不可能存在于外界。它們只是內心意識的顯現,除此之外,實質上並不存在。

  第叁個信念:能者也不存在

  如果所接收或感受的,[好象真實的]外在對境,都不存在于外界,那麼這個內在能接收者——內心意識,也應該不存在才對。

  如果有[所接收]的對境,必定會有[能接收者],在接收這個[對境]。但是,既然所接收到的對境,在外境上並不存在,因此這個能接收者,也不可能真正的存在著。

  然後,我們因此可以確認[接收對境的能接收者也不存在。]

  例如:雖然我們在夢中見到一朵花,但是這朵花,並沒有真正地存在外界。因爲花並沒有存在外界,所以這個看花的[眼睛]和[眼識],也都不存在。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簡單的說,就是因爲花不存在外界。

  既然在作夢時,外界並沒有任何[所接收的事物]存在;所以[能接收的內心意識],也應該不存在。

  爲何會如此産生呢?

  我們內心本身,受習性的影響而産生迷惑,因此有二元;[能接收者]與[所接收者]的顯現。這內心本身,同時顯現爲[能接收者]與[所接收者]二者,但是這兩者,卻都沒有真實的存在;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迷惑顯相就會顯現出來。這也就是爲何會有[能所二元]迷惑顯現的原因。

  第四個信念:能所二元性空即法性

  根據以上的推理,無論是能者或所者,都不存在外界,因此二元性空的法性便成立,在唯識的見解裏,這就是真實本性。

  當我們建立到第四個信念:[能者與所者二者皆空即法性]之後,我們只要將心安住在這個狀態下,並進行二元性空的真如禅修。

  (譯注:仁波切在此補述:[真如,就是所謂的勝義谛,或事物的真實本性。它是能所二元性空,即接收對境的能接收者和所接收的對境,二者皆空。例如在夢中,看起來似乎有接收事物的人,和被接收的事物,但它們全都不是真實的。這真如或夢的真實本性,即是能所二元性空。])

  根據唯識進行禅修,我們應該依照相同的次序,建立這四個信念,然後安住在真實本性,也就是法性,或[無能所二元對立]的空性之中。讓心自安住在這個狀態下,沒有任何的造作且完全地放松。(譯注:仁波切在此補述:自安住,就是將心安置在其原本的狀態中,而當安住于無所安住時,即是安住。)

  爲何會有外界迷惑的顯相?這都是因爲個人的習性。既然外界是空無的,沒有所看的主體,自然也就沒有能看的人。沒有能者和所者。那麼唯一剩下的是什麼呢?就是二元性空的真實本性,這僅有的也就是覺醒與清明。

  仁波切在此造了一首偈:

  所者是因習性而産生的迷惑顯相,

  因此外在並沒有實體存在,

  所以能者也不存在,

  因此二元性空的法性就成立。

  (譯注:由于習性的關系,所感受到的一切只是迷惑的顯相,因此外在並沒有任何的實體存在,所以感受者也不存在,于是二元性空的法性就成立。)

  通常一個初學者,無法長時間地安住在[二元性空]的法性之中,即使是如此,也不要緊。在完成建立[四個信念]之後,縱使只安住在法性中一小段時間,只要一發覺有念頭生起來,就應該再重複相同的模式。也就是說,當想法、念頭生起時,我們應該再一次重建四個信念,一步接一步,然後再一次地,安住在[無能所二元對立的法性]中一段時間。

  我們必須一次又一次地重複這個過程。

  心大致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向外,接收外境;一種往內,這自覺醒的心在經驗著自己的心,就像你知道自己現在很快樂,並不需要由別人來告訴你。我們都有快樂、痛苦和慈悲,這些都是我們個人自心的體驗,是別人所沒有的獨特體驗。但不管向內、向外,兩者本質完全相同。

  簡要的說,這心僅僅是清明的、覺醒的、二元性空、及無能所二元對立,禅修方法是安住在這個狀態上。

  禅修姿勢的五個要點

  當我們在進行這樣的禅修時,應該保持自體姿勢的五個要點,禅坐的姿勢最好是依自己已經習慣的坐姿。

  第一點:挺直脊椎有如弓箭。

  第二點:輕收下巴有如鐵鈎。

  第叁點:兩腿交叉而坐,使你的腿交叉,好比花格子布的交叉紋路一般。

  以上這叁個要點,是爲了這個[五點禅姿]而設立的,它們是運用在當我們無法采完整金剛座或雙盤座的時候。 

  第四點:保持強而平穩的姿勢。

  通常可以用禅修帶,來保持身體平穩的姿勢,如果沒有禅修帶,我們只需要保持身體穩固,和平穩不動的姿勢。

  第五點:封閉下身的風口,輕輕地將風向內引入。

  當縮下風口時,風自然會向內收,做這動作時,應該輕輕的收縮即可。(譯注:即所謂的提肛。)

  我們應該運用這[五點禅姿],配合唯識禅修的觀點,來進行禅修:

  所者是因習性而産生的迷惑顯相,

  因此外在並沒有實體存在,

  所以能者也不存在,

  因此二元性空的法性就成立。

  仁波切針對唯識禅修,做了一首祈願文:

  所有業力、煩惱和痛苦的形成原因,

  是來自于二元迷惑顯相的習性,

  爲了淨除這習性和業力、煩惱、痛苦,

  願你此生及所有世,

  圓滿二元性空法性的禅修。

  

  

《空·大自在的微笑·第二次第 唯識禅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